領袖品格的建立

lego-622602_1280

劉忠明

對基督徒領袖來說,品格的建立是否不用再多討論?若沒有甚麼屬靈質素,便不可能做領袖了。然而現實上,人並不是完美的,而且神也不一定要呼召完美的人來領導教會!我們是在更新而變化的漫長過程中體認到神的旨意,所以基督徒領袖仍須在每天的生活中磨鍊品格,讓領袖們真的以基督的心為心來領導教會。

因為事奉崗位不一樣,對領導者是有一些特別的品格要求。也許我們可以從「信望愛」這框架來檢視建立那些品格。

信,當然是指對神的信,不單是一種屬靈的質素,也可涵蓋對自己和對別人的信,以及別人對領袖的信任。大多令人垢病的領袖品格都是和辦事沒有誠信有關,例如不守信用,喜歡擺佈別人,玩弄權力,犧牲別人利益等,這可能是由於領袖心高氣傲、自視過高,出於貪婪自私等品格。也許我們都認為新造的人不應如此的,做領袖的更不應該,但人始終是人,有時候也不一定是故意的,而且不一定和性格及領導風格有關,只是沒有小心考慮如何以領袖身分來處事待人,有時候恐怕失去權力,以致失了誠信。當然有些是基於缺乏自信,但身處領導崗位,未能正確處理自卑心,便容易失了方寸,前後不一致,不知自己做甚麼,亦會產生對同工錯誤理解,不信任和不理會別人,慢慢形成失信的品格,令人煩厭。

望,是對將來的盼望,即是有一種對未來的憧憬,這便是所謂有異象的品格。若領袖未能對將來有一種看法,不能讓跟隨者看到他們對異象的委身,也看不出他們有某種信念,那麼便較難推動各項事工。所以做領袖的若本身缺乏有盼望的品格,便不容易去影響別人,也建立不了團隊,所以領袖應該有榜樣,從而感染別人也有相同的盼望。

愛,不外乎愛神愛人,當然人是包括自己和別人,作領導的不單是要擁有對別人好和辦事對的品格,也要有對自己好的品格。基督徒常常談及如何去愛別人,但較少去愛自己,愛自己並不是自憐,也不是自私,而是正確看自己,這由認識自己開始,才能明白如何愛自己,然後再去愛別人,因此自省、自我管理、自我醫治等各方面的品格發展都是健康領袖的品格。這些品格不一定是與生俱來的,對於某些領袖,是要發掘和培養的。而領袖對別人的愛,基本上是對同工有同理心,亦有僕人的心態,去發揮別人的長處,讓跟隨者可以善用恩賜,建立教會,這便是愛神又愛人的領袖品格。

信望愛,都是基本的基督徒質素,但套用這框架來看領袖的品格時,我們不難看到真實的領袖是建基於誠信,他們本身是值得別人信任,又能信任別人,願意支援別人成長,不單願意去認識和理解別人的需要,也明白和接納自己,又心存盼望,有異象,有堅持,這種始終如一的品格,正是我們的領袖所需要的。

這個品格塑造的過程一點也不容易,美好的品格不是靠個人的努力,而是聖靈的工作,然而罪是信徒要面對的現實,人在這過程中是要不斷克服己身,叫身服我,但卻不能自卑,要依靠神的恩典去操練,若有合適的師傅可以學習,則更完美。但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那些品格是有效領袖必要擁有的。

廣告

基督徒領袖的品格

seat-233625_1280
劉忠明

品格是甚麼?品格是一個比較廣泛和抽象的概念,不太容易確切地描述出來,但我們在與人交往和處事上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格來。簡單來說,品格不是等同一個人的性格,也不等同魅力氣質,也不單是一個人所擁有的品德和氣質特性,可以説成是這個人的基本素質,是一個人所活出來的生命表現,就是英文所說的being﹗這當然是和一個人的價值觀和信念等有關,若要表達出来,可見於這個人的性格、態度、情緒、脾氣性情和具體待人處事的行為上。

而基督徒的品格便可理解為:有基督內在的生命在日常生活中的整全表現,在聖經所描述的屬靈果子可以是具體地體現品格的一些指標。而基督徒領袖的品格又是甚麼呢?跟基督徒的品格有分別嗎?嚴格來說,所有信徒都應該是門徒,大家都應有門徒的品格,領導的亦然,但因為特別是在領導的崗位,對領袖某些品格的要求比一般信徒的可能多了一些。

在參考一些管理學的討論時,我們可以發現品格其實是可以多樣化的。例如有些人認為一個領袖的品格應該有一些核心特質,包括勇氣、關愛、自律、誠信、自信、樂觀、公義、智慧等等,並没有一個完全的清單!當然,同一種特質的意義在職場和在教會的處境中可能稍有不同,但大概要涵蓋的本質應是差不多,而有些特質可能跟聖經中的屬靈果子或八福中提及的質素有關,如仁愛、信實、溫柔、節制、清心、和饑渴慕義等,然而也不全是包括在屬靈果子和八福裡面。

可以肯定的是,品格會影響性格和隨後的行為,例如有學者指出領袖的品格可以在性格、價值觀和靈性上表達出來,繼而影響策略性的願景和行為表現,如道德倫理的判斷和決策。在基督徒領袖而言,有基督生命的品格能影響在教會事奉中的關係和果效,在同工、長執和會眾間都有重要影響。今天我們聽了不少投訴,都是有關教會領導人有不太好的品格,不是甚麼道德犯罪,而是在做事和與人關係上缺乏某種領導品格。

那麼基督徒領袖應有甚麼必要的品格?當然這些品格一定與生命和事奉有關,是超過一般屬靈的品格,例如自信和誠信,雖然一般信徒都應該有自信和誠信,但對領袖而言,缺乏或不足這類品格會對教會的運作,同工長執的關係,甚至牧養傳道都失效,不單不能成就異象,更可在社會上失見證!過去教會領導人物的失誤便往往是由於品格上的缺陷。

基督徒領袖品格的建立不是由零開始,他們應有門徒的基本特質,如屬靈果子和八福等,都耳熟能詳,不用特別討論。身在領導崗位時,要著重的多是和帶領的事奉有關的品格,即要建立自己和建立別人,所以每位領袖要留意如何建立一些特別需要的領導品格,才能在崗位上稱職。

屬靈領袖,你的名字是牧者

1372312_25750156除了呼召與異象,屬靈領袖 (無論是傳道人、宣教士、神學院老師或福音機構領導) 最需要的核心條件是什麼?一顆牧者心 (pastoral heart)。

一般認為,上一代的傳道人多點注重靈命操練與品格培育,現今則提倡功能性的裝備 (例如五「導/道」一「祈」)。不是說它們不重要或偏頗,高尚的修維與優越的領導質素是基本,但牧者的情懷與視野更不朽是成功屬靈領袖之鑰匙。

在約翰福音七個主耶穌的「我是」中,只有「好牧人」(約10:11) 是採用擬人法,表明了牧長與受眾的特別關係;彼得亦提醒教會的長老或監督要作好牧人 (彼前5:1-4),就如他也親自從主三次領受如此吩咐 (約21:15-17);保羅沒有以牧者自稱 (但曾用類同的身份自喻,如父親或母親,帖前1:7, 11),卻在言行中盡顯牧人的風範。

不久前,一位當代屬靈領袖(前神學院院長)安息主懷,眾同道與後輩的嘉許都離不開刻骨銘心的牧者情操——種種關愛的片段,蓋過了個人的魄力、學術的成就或事工的果效等等,也許就是老生常談的「生命影響生命」。無論你在天國的事業中擔當什麼的崗位,都是在参與建造生命的工程,即是與「人」有關的「事」(people business) ,自然牧養的胸襟是不可或缺。

屬靈領袖不單只是「做好呢份工」,在良好的裝備下(equipped),要培養僕人心志 (servant attitude),更要了解與顧全事奉的對象及同工,才能達致牧與養的果效,全情去保護並建立群羊 (pastor: protect & provide)。在筆者事奉的初期,血氣方剛,往往只從自己出發,少了一份同理心腸,立己但不能立人;如今在經驗中慢慢領略,能夠造就別人才是雙贏之道,例如在電郵、臉書等送出討論或回應之前,自己都會停一停,想一想個中是否情理兼備,以免顧此失彼;事實上,情與義兩者,好比一個硬幣的兩面,在我們事奉的處境中也是同樣重要的。

牧養是種藝術,要好好掌握從心而發的尊重與勸慰,結合真理與技巧,在互信又互動的關係中適切的表達出來。至於牧者心是否能培養出來?真的沒有答案,不過,就讓我們常常渴慕、祈求、觀察和效法吧!

同工們,在現今功利並維權的社會大氣侯中,不要失卻我們這種身份的特質。

想起一首多年前的流行曲,也許是許多人對牧者的期盼:

明明白白我的心,渴望一份真感情
曾經為愛傷透了心,為什麼甜蜜的夢容易醒
妳有一雙溫柔的眼睛,妳有善解人意的心靈
如果妳願意,請讓我靠近,我想妳會明白我的心

林克華

「傳承」是一個甚麼問題?

mhY2JAE「傳承」在很多人心目中都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但若細心留意,卻不是這麼多人去刻意處理這問題,往往到了不得已時才面對。從管理學來看,這是不負責任的行為,雖然環境經常轉變,人的去留不一定可以預測和計劃,但一個組織內的傳承卻是可以管理的。

甚麼是「傳承」呢?簡單的說法是找到合適的人才來填補組織內某個空缺,讓工作能延續下去。但怎樣才能找到合適的人才,甚麼時候開始尋找,和甚麼是合適呢?這些都是相關的問題。若沒有一個完整的傳承計劃,能順利地找到合適人才的機會很微。

所以在談到傳承的時候,不能不由組織的整體長遠目標來看,這目標決定了傳承的應是甚麼人;這不單是指高層管理者而言,中層管理甚至前線工作者的傳承都受此影響。可惜今天很多的焦點往往只放在看某一個人有沒有才能,特別單單看最高層的領導,而忽略了這人和他的團隊是否能與組織配合,能否提升整體的效益。更糟糕的是只注目於傳承的結果,而沒有看重傳承的過程,沒有做好準備,當需要出現時,便只好在有限的選擇中作出決定。

在製訂傳承計劃以前,組織便要知道期望那種人來填補某空缺,這便要由評估這空缺崗位實際上要擔任甚麼工作來開始,才能決定這工作要具備甚麼能力的人來做才勝任。同時又要這人不單可以完成這組織的目標,並可延續和發展這崗位的長遠任務。

瞭解崗位的需要後,才能處理從何處找尋合適的人才這問題。若要有好的人才來源,好的準備工作便是最重要的,這便是做好完整的傳承計劃的原因。

完整的傳承計劃要考慮崗位的在位者(即交棒者),和接任人的能力所長、個人特質等和崗位要求有關的因素,同時又要兼顧組織內的現存文化和治理結構,才能思想和規劃傳承的準備工作和執行過程。找到合適的人才後,仍要小心管理磨合的過程,這樣才能達致良好的傳承效果。由此可見,傳承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而是一件要刻意經營的任務。

劉忠明

領袖與溝通(四)從結果出發

20130712_68948_5119領袖有力地與跟隨者溝通,並不能單單報喜不報憂。在一般情況下,領袖的工作是帶領團隊完成目標,因此,尤其核心團隊應全面掌握進展實況,好讓他們可以因應情況而作出調整。從結果出發是必然的選擇。最終成或敗的結果要時刻提醒,在過程中的得與失則要調和得宜,判斷每一個訊息如何影響團隊的運作。

摩西在申命記不斷提醒以色列人聽從與不聽從耶和華的結果會如何。蒙福固然好得無比,但公義的神有賞也有罰,不聽從祂的結果也一早重複地告誡他們。不說別的篇章,單單申命記28章內68節的經文中,就有53節是關乎不聽從耶和華的結果,其中:

「耶和華必將你和你所立的王領到你和你列祖素不認識的國去,在那裡你必事奉木頭石頭的神。你在耶和華領你到的各國中,要令人驚駭、笑談、譏誚。」(申命記二十八36-37)

就是日後被擄的預言,本來就是一個需要認真面對的可能結果,可是以色列人沒有世代相傳認真地活出神的誡命,因此,日後便追悔莫及。

「這書上所寫律法的一切話,是叫你敬畏耶和華你神可榮可畏的名。你若不謹守遵行,耶和華就必將奇災,就是至大至長的災,至重至久的病,加在你和你後裔的身上。」(申命記二十八58-59)

如果,這些教訓也是給我們今日基督徒的勸告,告誡我們日後的可能結果,我們如何計劃今日?

作者:呂慶雄

領袖與溝通(二)群眾參與

20130710_1422144_21322490與跟隨者溝通並不能只是單向的說教,只有領導者或教導者不斷在發言,最多只能保證有信息的傳遞,卻不保證信息的「有效」。只有透過鼓勵跟隨者的參與才能得悉他們真正獲得了多少。

「當日,摩西囑咐百姓說:『你們過了約旦河,西緬、利未、猶大、以薩迦、約瑟、便雅憫六個支派的人,都要站在基利心山上為百姓祝福。呂便、迦得、亞設、西布倫、但、拿弗他利六個支派的人,都要站在以巴路山上宣佈咒詛。』(申命記二十七11-13)

摩西吩咐以色列人過了約旦河後,要在基利心山和以巴路山上宣讀律法,並要求未人與會眾一起立誓,決意在生死禍福之間作出選擇,或是跟從律法、或是隨從異教之風。立誓或立願就是立志,立志的行動表現出決心。但要留意的是,首先立志的宣召,是對不行律法咒詛之認同,若非士氣高昂,人不可能自願立這些誓的。

同時,摩西宣告未來要做的行動,是引導會眾把目光定睛在未來。定睛在未來就是不要留戀在眼前的安舒,就是要為目標要努力奮鬥。多少時候,跟隨者帶來的困擾就是只看目前自己所得的,而忽視為未來要預備的。

鼓勵群眾參與未來,就是引導他們朝向目標進發。

作者:呂慶雄

領袖與溝通(一)明顯的記號

20130709_1381207_21594963作為領導需要有很好很全面的溝通技巧,而團隊之所以能合一地朝向同一目標進發,也是因為上下左右間有很好的溝通。

摩西吩咐以色列人過約旦河進入迦南地時,要立下明顯的記號,好讓眾人承認擁有共同的志向,又以公開地在神面前立願要同心完成目標,同時,也公開宣認今日所有的,都是從神而來的恩典,沒有人可以自跨。後來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過了約旦河,立石為記,並吩咐百姓要世代相傳,讓家中子女也一直記念神的救恩。

而溝通的方法是多元的。

「摩西和以色列的眾長老吩咐百姓說:『你們要遵守我今日所吩咐的一切誡命。你們過約旦河,到了耶和華你神所賜給你的地,當天要立起幾塊大石頭,墁上石灰,把這律法的一切話寫在石頭上。你過了河,可以進入耶和華你神所賜你流奶與蜜之地,正如耶和華你列祖之神所應許你的。」(申命記二十七1-3)

把律法寫在石頭上,是一個眾人可參與的溝通行動。過去摩西頒布律法主要用口講,但聽者記下,又在眾人目光之中可親眼看到,這便是除了直接用說話溝通以外的補充溝通。

今日,在機構或教會,也許需要多考慮更多元化的溝通方法。在講壇宣講,在課室的教導是不可或缺的,但卻不足夠。而透過活動與工作坊,甚至一些禮儀性與象徵性的舉動可以讓人更深刻體會相關的教訓。

「摩西和祭司利未人曉諭以色列眾人說:『以色列啊,要默默靜聽。你今日成為耶和華你神的百姓了,所以要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話,遵行他的誡命、律例,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申命記二十七9-10)

單是聽還不足夠,明顯的記號更能讓人深刻銘記。立石為記是一種,在神面前獻祭更是集體立志的行動。除此以外,就是給予時間與空間,安靜、反思、反芻,好叫這些教訓可以深深植入內心。

在這些溝通的過程中,深刻銘記有關的信息,要是能透過建立更深入的關係便更成功。摩西要幫助人與神建立更親密關係,成為上帝的子民就是最親的關係。在律法條文以外,摩西不斷強調這一切都是因為關係。原來,溝通的最有效的渠道,就是彼此存在著一定的關係。

領導的成功在於關係,團隊的成功也一樣。

作者:呂慶雄

領袖與溝通(三)願景

20130711_1425828_98316572領導的工作就是朝向未來的工作。未來的願景是成長的動力,更重要的是克服困難的動力。沒有未來的日,今日只有空虛!

「你若留意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話,謹守遵行他的一切誡命,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他必使你超乎天下萬民之上。」(申命記二十八1)

摩西告誡以色列人,未來的日子可以是蒙福的日子,大前提是遵行祂的話。遵行祂的話,福氣必「追著」你而來。一則因為順服神必討神喜悅;二則因為誡命本身就是福氣。跟隨主的誡命,整個過程中就是行在義路不至跌倒無助,因此,遵行誡命本質上就是最有效的蒙福途徑。

「你在耶和華向你列祖起誓應許賜你的地上,他必使你身所生的、牲畜所下的、地所產的,都綽綽有餘。耶和華必為你開天上的府庫,按時降雨在你的地上。在你手裡所辦的一切事上賜福與你。你必借給許多國民,卻不至向他們借貸。」(申命記二十八11-12)

除了正面的蒙福外,另一面就是神的保護與供應,祂應許祂的保護會隨著跟從祂的人。人生於世,最理想的生活,莫過於凡事順利。

從這角度看,摩西揭示了通向理想生活的途徑,未來蒙福的生活其實並不遙遠,而是伸手可及的。

講願景,雖說要給予一個遠大的圖畫,但卻是跟從者可以明白的圖畫,甚至他們相信自己有機會可以實踐的理想目標。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不管理想有多偉大,人看不到實現的可能,這都是空話。只需要看到踏出第一步的可能,這願景的溝通便算成功。

作者:呂慶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