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之後

networks-3017395_1920.jpg◎呂慶雄

傳承的問題估計會繼續困擾不少香港的教會或機構(下稱「組織」),其實,不少北美、澳洲等地的基督教組織(特別是那些由香港移民建立的),隨著移民減少,早已面對這問題。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八十高齡的領袖重出江湖並非罕見,堂主任/總幹事長期出缺也很普遍,有些組織更由董事義務擔任總負責人,直到其終老。不少成功交棒的個案,由粵語主導變為普通話或英語主導。在這環境下,要事工能延續,改變似乎是必然的事。

我們強調的是「使命傳承」,而不是把組織永續下去。若組織完成了它的使命,又或領導人沒有意識因時制宜,便可功成身退或惟有關門。即或能成功交棒,很快又要面對下一輪的傳承關口。若已有良好傳統可跟從的,問題當然不會太大。但現時若是經過千辛萬苦才能交棒接棒的,該做些甚麼才能讓下一輪易過點?

我們必須牢記:基督教群體是以關係為先,制度為輔。不論行政系統多完善,若出現重大的人際關係因素,制度、系統都可讓步。那麼組識該行使紀律還是講愛心包容?這老掉牙的問題也許要到新天新地才有肯定的答案。不過,大體上組織都是愛心先行,紀律為輔。

在這樣的環境下談傳承後要建立的,也許就是新一代的文化。傳承不只是崗位的交接,更重要的是初創時的使命如何在新一代手上延續,且要注意權力交接是否暢順、組織文化如何更新。

上任主管若在眾人心目中是個好領袖,他/她留下來的做事風格、制度並不易改動;而原有團隊如何配合也是影響這變動的主因。因此,重整團隊與創新事工便是傳承後必要的工作。

重整團隊可有不少選擇,先是如何處理原有核心班底。聖經中所羅門王的繼任人羅波安,拒絕聽從先王謀臣的看法,卻採用自己班底的建議,最後導致國家分裂(王上十二1-19)。這事反映新領袖與舊團隊的兩個問題:(1)新領袖不聽舊臣子的進言;(2)新手上場危機意識薄弱,隨時引致大災難。

不少外國組織在領袖換班後隨即改朝換代,棄用舊臣子而安插自己人進入管理層。新領袖與新團隊大展拳腳,這本來無可厚非,但換班太快,等同放棄舊有經驗,風險自然較大。較健康的做法是,舊臣子與新領袖協議一個交接期,待新班子漸漸成熟,可讓舊臣子體面地退去,這便是真正的傳承終結。當然,這裡假設了繼任人較年輕,未來至少尚有十至十五年以上的時間領導整個組織。

事工創新也是一個過程。推陳出新並不能一蹴而就,一帆風順基本上是不存在的。以新的形式與方法來延續古老的使命,有時最難界定的是:甚麼是不能改動的優良傳統?甚麼是不合時宜的陳舊做法?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卻不能忽略計算箇中的風險。羅波安施政,沒有計算或看到的就是人民對多年被奴役累積下來的不滿,改變的契機是停止工程,可是他卻不聽民意,反其道而行。

上文提到基督教群體多以關係為先,所以改革也必須注意人際關係的因素。大抵不少組織內的成員都預計了新人事新作風的出現,縱然新領袖要放棄舊有制度文化與人事,如何讓這些舊人舊事能感到被尊重、能體面地離去,是接棒後的大事。

壞領袖可以變好嗎?

doll-1820543_1920.png◎呂慶雄

總不能只談領袖如何變壞而不討論變好的方向。Babara Kellerman的研究指出,問題出在跟隨者身上。由壞領袖變回好領袖,領袖個人的觀點需要改變,而身邊的跟隨者也需要調整。

首先針對領袖,我們需要謹記本性難移的真相,人性從本質上變好是不可能的,這也是基督教的人性觀。面對性、金錢與權力的試探,無人可以幸免。的確,靠著主加給我力量可以勝過,但使徒彼得勸免教會領袖,要警醒,因為魔鬼「如同咆哮的獅子,走來走去,尋找可吞吃的人」(彼前五8)。試探要防,人性也要防。

如何防?Kellerman提得具體,如領袖在位的任期不能太長。在位時間越長,權力可能越穩固,同時也可能越戀棧權位。為了保住權力,只能容許永遠認同你的yes person留在身邊。你可以說古代有諫官制度,確保皇帝可以聽到忠言,但歷史告訴我們,成功的諫官寥寥可數。

此外,領袖要身心靈健康。領袖在甚麼時候最軟弱?孤單、挫敗、無助、疾病等時候容易「諗埋一邊」鑽牛角尖。做運動釋放大量安多酚,情緒得到舒緩,思想回復正面。享受家人朋友的關係,做做無聊但有趣的事,可能增添創意。就算全職事奉有多神聖,暫時放下工作並不是罪,那是平衡。如果相信你是神的僕人,在做神國的事工,在神面前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還是定時定候回到祂跟前,才是防止持續變壞的良方。

自覺與反思(self-reflection)更是領袖不可少的習慣。2500多年前孔夫子便提出一日三省吾身的重要。檢視自己的動機是否保持純正,即近年多說的「初心」。只有個人安靜獨處,反覆思量別人的批評才知道自己有甚麼需要改善。

至於跟隨者,在信徒圈子更要時刻記住,要效忠的對像,最高的是天上的父神。較成熟的跟隨者,特別在我們的城市處境中,都能獨立思考。領袖做得好當然要稱讚,軟弱時則需要被鼓勵,做錯也需要承擔後果。我們的文化重視關係,但往往因為關係而忽略真相,明辨真相後發出的逆耳忠言其實才是忠心跟隨者的表現。我們不能說只需效忠神而不需聽人的話,這兩者並非時常對立的。

而在一些使命團隊中,特別是機構,跟隨者忠於的,是使命而不是人。因為領袖的魅力而加入這些團隊的人固然不少,但要明白人的侷限性,這位魅力領袖也許能吸引你加入,但卻不是你絕對效忠的對象。因為擁戴這位領袖,更要時常保持警覺,愛之深,責之切,為了對方能更上一層樓,異議還是必須要有的。

誰來教導跟隨者?這又回到領袖的責任。好領袖要預備優質的跟隨者,從中尋找及培育下一代領袖。流行的一句話:領袖的基本責任就是建立更多領袖。這些未來領袖從哪裡來?就是現在的跟隨者。做好跟隨者才能有機會做好領袖。

其實,這是領導文化的革新。不只要集中焦點在評價領袖的表現上,這是果,而不是因。有怎樣的領導文化就有怎樣的跟隨者,就有怎樣的領袖。壞領袖的出現,關你事!

享受團隊?

miami-seagulle-1259097

劉忠明

很多調查都表示人在工作上所受到的壓力來自工作本身的較少,反是來自人際關係的較,這包括了和上司及同事的關係,相信很多信徒在職場上的壓力也是從人而來的居多。若我們相信工作崗位是神所賜與各人的,為何信徒不能享受神的恩賜(傳道書 5:19)?要溶入及享受工作團隊真的是困難的嗎?

成功的團隊倚賴每位成員的合作,大家不單要有工作上的能力,還要認同工作的目標,而且有動力去參與團隊。若信徒不太認同工作的目標,或者現實一點是不願意接受上司所定的期望,則在工作上不開心是可以理解的,長期活在不太認同的工作環境確是會產生各種問題。所以信徒怎樣理解所工作的團隊以及對應上司的期望是根本的問題,這便離不開召命和處理矛盾的問題。

召命這方面不用再多説,信徒要肯定的是這份工作是神要藉著自己來對世界作出一些貢獻,在人類要管理大地的使命上是有一個角色,那怕可能只是商業活動中的銷售或會計,都是在貢獻地球及人生活的持續性,而自己的專才剛好是這崗位要的,在此個人便有召命。有了這認知和委身,才較易去接受現在的工作環境。

此外便是和上司的關係。很多人都説好的老闆不多,這話有正確的地方,老闆不一定是壞心腸,但因着位置不同,目標可能不同,需要考慮的因素不一樣,以及領導的方法等,對下屬便可能產生壓力。某些認真的信徒可能認為在職場上要有好見證,和人的關係一定不可差,上司的命令是要遵守,公司的制度也不可違反等,所承受的壓力更大,有苦亦不知往裡去訴,要享受工作團隊便十分困難。

怎樣管理老闆呢?核心是要知道對老闆唯命是從不一定完全正確!尊重上司是應該的,但要懂得分辨上司的命令真的是有需要和有效,而不是為了給大老闆而點綴,因此有時候要適當地反建議或消極地合作。這當然是要有一定的勇氣,而且其他同事也明白和支持,當然若團隊關係本來是好的,事情便較為簡單,若關係本來只是一般,則要多些游説技巧,例如管理學中談及的影響手段(influence tactics) 便大派用場所謂手段,只是游說的心態和技巧,如用理性去説服、商議、感性訴求、個人請求、訴諸理據等都是經常用到的,所以多些參考和觀摩人際關係技巧,可以改善一些團隊狀況,壓力亦可少一些。

歸根究底,團隊中的氣氛如何,作帶領的責任最大。若真的尊重別人,採取多聆聽,多合作的方法,隊員自然會較輕鬆,而工作亦會有表現,若認為人人是要監督和鞭策的,這種想法可能已經落伍。故若你是團隊的帶領者,便不要對同事加諸不必要的壓力,若發現有不太合作,缺乏幹勁的同事,也不要這麼快下結論,要知道下屬不是你,為何他們要為你和公司賣命?溝通永遠是帶領團隊各種技巧中最重要的一環。有坦誠溝通,便贏得信任,你的誠信便容易建立,各人亦可享受你的團隊!

老闆的召命

leadership-3-1166090

◎劉忠明

 

既然召命是每一個信徒都有的,打工仔有打工仔的召命,老闆也應有老闆的召命,那麼老闆如何在公司和辦公室內做個有影響力的門徒?

這裡所指的老闆,不一定是大企業的CEO,可以是部門主管、工作組組長、中學科主任,以及所有要帶領團隊,被稱為「上司」的人。教會的主任牧師當然包括在內。然而每個崗位的職責真的不一樣,實踐召命的方法可以大不同,高層主管較多關注公司的策略性大方向,中層和前線主管則着重執行及人際關係。無論如何,各人在職場上的召命總是和對神、對人,和對自己有關係。

老闆有帶領整間公司或整個團隊的責任,所做的決策不論對人或對公司都有較深遠的影響,因此有信仰基礎的價值觀最重要。在商界工作的,要考慮產品、顧客、競爭和僱員等問題,而其他機構和堂會則對持分者,尤其是受眾影響最大,因此老闆怎樣理解神在他們的公司有什麼心意是關鍵,老闆的天國觀是怎樣,做一個怎樣的老闆,賣什麼產品,提供怎樣的服務,人力資源政策等等,都是和召命有關係,例如老闆知道怎樣去經營才可榮耀神,不但顧客和僱員開心,這也是在社會見證福音的重要方法。

此外,如何營造一個合宜的工作環境也很重要,這不單是物質的環境,還有工作的關係和氣氛。有一提供僱員支援服務的機構表示,約三成的求助個案是和工作困擾有關,這包括上司下屬關係、團隊關係和工作轉變等。由此來看,在職場的老闆和上司是要處理好人際關係,提升領導技巧,才能減少下屬的煩惱和憂慮。有人說,有些信徒在教會是隻羊,但在公司便是狼!也許這是職場召命的問題,亦是個人生命的問題,教會未能培育門徒,信徒生命的分割便更嚴重。

具體來說,若各上司在制定和執行公司政策時,有考慮同事的利益,有留心下屬們的感受,改進一些溝通技巧,以及懂得處理矛盾衝突,加多一點對人的尊重和欣賞,那麼信任便會增加,問題便會減少,大家的情緒便會好些,公司便更有團隊氣氛,生產力和創造力可能更可提升,何樂而不為?當然事情不一定這樣完美,信徒上司可以做好一點,但其他同事並不一定有相同價值觀,信徒仍然要面對辦公室政治、沒有表現的下屬和經營環境變動等問題,如何自處和建立團隊的關係呢?

不管怎樣,你會否以生命見證作為你的職場召命?不單做個稱職的員工,也是一位有生命力的上司老闆!

 

 

期望配對

balance-1172786

呂慶雄

 

把領袖神化看似是只有上世紀才有的思想,在後現代社會,理論上不應存留這種想法,真的嗎?

把領袖神化,除了認定領袖能解決一切問題,或擁有攝人魅力外,還包括對領袖有極高的要求。

機構的層面,老闆或主管是權力的擁有者,順服他們的權威似是必然的。他們若擁有令人順服的能力與品格,並且是人際關係的能手,大部份下屬都樂意跟隨。但在能力、品格或人際關係上任何一項出了問題,必招來不少批評。

教會的處境,我們對堂主任、執事會主席或長老的期望如何?如果說沒有期望,那當他們犯錯時,我們的反應又如何?不也是認為他們擁有這樣領導的身份與角色,不應犯錯嗎?但當我們這些沒有擁有領導角色的「平信徒」犯同樣的錯時,我們卻是合情合理,可原諒的?

教會容易把領袖神化,更準確的說是把「領導」崗位神化。普通一個人與坐在領導崗位的人,是不同的人--縱然成為領袖之前是同一個人,一夜之間成為領袖,便不能犯錯。我相信不少神學生都有這種經歷:同一句說話,作為平信徒、神學實習生及傳道人等不同的身份講出來時,同一班會眾的反應不一樣。站在領導崗位,影響力不一樣,因此,以前的戲言,如今卻成為不合體統的說話了。

我不是說對領袖不應有期望。當然要有期望,但是要問:這期望合理、合乎現實嗎?很多時候,我們一邊說不會期望領袖完美,但另一邊對他們的要求卻是常人難以達到的標準,於是我們會再加一句,他們是領袖嘛!凡事問責,以人的方法解決屬靈的問題實不合宜。

要有期望,也要有合理的問責關係,不能隨意把人的行為屬靈化。成功固然感恩,但失敗卻不檢討,認為是神的心意或魔鬼攻擊。這些都是無敵的理由,把人的行為屬靈化便不用問責。問責關係的界線建立在合理的期望之上,這合理的期望是崗位的需要以及個人能力評估的結果,有能力有學力的不一定乎合這崗位的要求,因此,二者的配合才是領袖有理想發揮的先決條件。

又到年尾,又是教會選執事部長的時候,機構公司也快到年度考績評核季節,是否可以重新考慮崗位配對的問題?跟隨者以合理的期望善待領袖,同樣,領袖也合理地期望自己在崗位上的責任與影響力。

你有多認識你的同工?

1084631_91569036

日前做運動而致肌肉勞損,我才猛然醒覺我對自己的身體其實很陌生!

我是一個年過半百歲的人士,近年才開始留意自己的身體,亦因此而發現我對自己身體的「內」與「外」皆頗陌生。這是個極驚奇而吊詭的發現,因為我已擁有這奇妙的身體幾十年,每時每刻都使用它,與它相處,原則上我應極認識它。對於「外」在的四肢肌肉,我近年開始做運動時才開始留意它,到不慎弄傷了,才發現原來我對它很陌生,否則也不致受傷。至於「內」在的臟腑與功能,由於既看不見也觸不到,認識就更少,到病倒了,才驚覺原來我對五臟六腑的奇妙運作近乎無知。至此我才感到要認識自己多一點,否則外內也保不住呢!這亦有如一些人說天天讀聖經,但其實對天父仍是頗陌生一樣。

你認識你的同工有多深呢?雖然他們與你幾乎每天見面,有時甚至一同吃飯,很多時一同開會,但你對他們的個性、價值觀……了解有多少呢?雖然天天相處交談,但你真的認識他們嗎?還是患上了表面膚淺認知症候群(superficial familiarity syndrome),對同工只有膚淺表面的認識,因而相處合作不佳呢?我們可能缺乏動力去認識在破損關係中的同事,但若然關係破損是因為不認識而導致,這會否給你更大的動力去認識他們?

其實要了解一個人並不簡單。婚姻輔導中,我發現不少夫妻雖然共同生活,但彼此的認識不深,因而產生不少碰撞。雖然彼此認識也不能擔保有美好的相處,但起碼這是建立良好關係的基礎。親子關係方面也不例外,許多父母極用心去了解子女,天天同住天天觀察,但卻因認識不深而產生了許多「怪獸」式的關係,不單有許多怪獸父母,也有許多怪獸子女!

身體需要醫生,醫生是閱讀身體的能手。與同事相處,我們需要懂得讀心術並利用其他的輔助工具,以幫助我們了解同工的形狀(SHAPE)特性。

香港福音證主協會多年來一直提供(SHAPE)的訓練,幫助人了解自己與他人。古語云:「知人者智,真知者明」(老子《道德經》33章),希望你能做一個知己知彼的明智教牧或上司。此文我只想重提這意識,若以為自己很明白別人的心態,我們的眼睛就是昏暗的了,如主在《馬太福音》山上寶訓所說:「眼睛就是身體的燈……如果你裡頭的光黑暗了,這是多麼的黑暗!」(6:22-23)

我日前嘗試做一些負重運動,之後肩膊痛起來,我才發現自己不認識自己手臂的肌肉。職場上,別等到與同工相處發「痛」才去了解他呢!共勉!

 

後記︰我因不認識身體而在做運動過程中勞損了肌肉,但我不打算停止運動,以免再次受傷,我只是暫停一段短時間,待肌肉康復後再做。同樣,若然你與同事的關係因一次的破壞而要叫停,這應是暫時的,痛楚總會過去,不是長痛更不是永痛,故不必因一次關係的破損而放棄,我們總要再來相處,就如在肌肉復原後再做運動一樣。

 

林榮樹

領導的同理心

1414428_50381383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是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原意是用來理解敵人,但用於今天的團隊領導,也可理解為認識自己的隊友,若未能清楚認識一同事奉的戰友,建立起互信,如何一同作戰呢?

堂會的神聖特質可能是導致今天堂會領導失誤的原因之一,堂會是特殊的機構,牧養不單是要委身的專業,而且是講求屬靈質素的,是超越一般道德情操且神聖的工作,大家自然會對同工有此等期望,活在這種光環的陰影下,牧者如是,幹事如是,信徒領袖也如是。不知不覺間,大家都披著神聖的外衣一同事奉,不會留意同工是否有不對的地方,自己偶然有不怎樣神聖的掙扎,也不便透露。若大家都不願意反省今天的狀況,放下包袱,赤誠相對,無論領導者個人有極強的領導力也無濟於事。

歸根究底,產生這種失誤是因同工相互缺乏理解。缺乏理解可能是團隊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培養關係,可能從開始便要努力事奉,事工一浪接一浪,大家都應接不暇,未能停下來反省現狀,更談不上有時間去建立關係。而領導者亦沒有刻意去留意各人的處境,便在「不詢問不回答」,「沒有新聞便是好事」的氣氛下領導管理,只要事工能順利推展,便假設大家都平平安安,沒有壓力地開心事奉。

另一個可能性是領導者自以為很了解各同工,認為大家都有相同目標,贊同自己提出的某事工某決定,又好像自己一樣,對事奉十分委身,對堂會有歸屬感等,沒有反省同工是否真的這樣。而同工也怕道出不同意見,以致有錯誤理解。過份肯定自己認知的這種信心,就是缺乏對別人的理解,沒法從別人的角度來看事物,簡而言之,便是缺欠同理心。

牧養和輔導的過程中,牧者往往都要用同理心來幫助會眾,但領導自己的團隊時,卻失去同理的態度和行動,是何等可惜!

所以不要假設我們真的時常明白下屬,已掌握了同工的思維,其實可能並不是的。要防止失誤,便要停下來,多溝通,多聆聽,多用同理心,克服自己是強人領導(或神聖的工人)的心態,接受人的差異和限制,建立互助互信的團隊,這才是好的領導。

 

劉忠明

 

領導的要求

1110334_95349586

做領導的,不能對下屬沒有要求,若沒有期望,可能反映了已對下屬失望。我想你也不願意你的上司對你沒有期望。但人是複雜和矛盾的,若上司對自己有很高期望,你會認為上司太嚴厲,不近人情,但若只有很低的要求,你便會感到不受重視,好像沒有貢獻一樣。所以做領導的也甚困難,應對下屬有何期望?做牧者的,如何有愛心地對同工提出要求?對信徒領袖和會友又怎樣?

有人說這可能是領導風格的問題,獨裁式領導今天已不適用,大家都應以僕人領導的思維在教會服侍,故沒有什麼要求不要求,大家應抱著互相服侍的心態來看事工,老板下屬這些關係不應該在教會出現。想想看,家庭裡,父母對兒女有沒有要求和期望呢?家庭不是也著重愛嗎?而且人在組織裡是有責任完成工作和接受問責的,所以,在服侍和愛的群體中不應沒有要求和期望。

做牧者的,應如何對同工提出要求呢?因應個別情況而不一樣,並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雖然並不能一概而論,但仍有一些基本的原則可以跟隨。

首先是關係,若同工間沒有良好的關係,怎樣的要求都可能被認為過份苛刻,不體貼同工。另一方面,領導者的心態也是重要的,領導者怎樣看事工,對他表達要求的方式有直接的影響,例如領導者看某一事工極其重要,那麼自然地會較緊張事工的成敗,對人則有較高期望,若是如此,在同工還沒有完全認同事工之前,則不會欣然接受這些要求。

在關係和心態之外,對同工能力的理解也是要考慮的。因人的能力和恩賜不同,可能牧者對不同的下屬有不同的要求,對下屬來說,可能感到不公平,為何上司對某人這樣苛刻,對那人又這麼寬容,而且沒有什麼準則!首先我們要明白不是每人都有相同的表現水平,有些傳道人講道較好,有些較弱,假若牧者老板對較弱者多些督導,多些要求,目的是希望提升某人的能力,這有何不妥?然而正因為人的恩賜不一樣,這牧者領導人也應在適當時候改變,若那人真的沒有講道的恩賜,亦不能強求,怎樣壓迫也不能培養出來,應適可而止,看看同工有沒有其他長處,找出合適的空間去發揮。

耶穌在不同才幹的比喻中已清楚指出主人是有要求的,雖不是要各人都有相同的表現,卻是要各人盡力和盡忠。若各牧者和信徒都能盡忠,擔任領導的便不用憂心過份苛刻或過份愛護了。

 

劉忠明

領導的自省能力

621664_36711585

很多人以為-旦坐在某個位置便自然成為領導,不單有領導的權力,還有領導的能力。這種觀念到處可見,政府、企業、學校、教會,甚至家庭內,也看到不少例子。不錯,有些人天生有領導的質素,在所在的位置上很自然可以領導,長袖善舞,指揮若定,迎刃有餘,但有些人卻舉步維艱,心驚膽跳地領導,且到處碰壁,未能有所成就,可見領導力不是上天平均分配的,沒有人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位置上皆是合適的領導。可惜的是,有些人不知道或不肯承認自己不是領導的人才,在沒有領導力下,仍很努力地去「領導」!

問題在哪裡?明顯地這是領導對自己能力的自省問題!

領導力不足的人在領導要求高的地方便原形畢露,所以有自知之明,不斷反省自己的領導力,在可發揮的地方便盡力領導,在不能有所作為之處便收斂,能屈能伸,才是好的領導。沒有自省能力,反而相信自己是全能全知,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領導,什麼都可以管理的,就是聖經所說「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這註定是失敗的領導!

好的領導是要給與所領導的群體一個方向,這是不錯的說法。然而很多時候擔任領導的只注目於異象和方向,著眼於構建美麗的將來,以為大家必然認同這美好的異象,忽略了現今的情況,漠視各人的感受,亦不願意聆聽不同的聲音,在不知不覺間和別人建立了籬笆,將自己和群眾疏離了,最可怕的是以為所有人都不明白自己,而且認為他們是懶惰和自私,不願投身偉大的異象,終成為孤單的領導,產生各種情緒病。

自而為是,缺乏反省,是失敗的首因。若有自省,明白自己領導力的不足,虛心學習,才能有機會成為好領導。今天的領導理念,已脫離了強人領導的時代,很多時候都要團體領導,要各領導者共同負責,互相補足,這種團隊協作的能力,更需要認識自己和對別人的領導力,而且能互相尊重,共同發揮領導作用。

今天的堂會需要有委身於召命的領導,更需要有自省能力,能知進退的堂會領導,這些人不但有牧養心腸,應亦懂得帶領團隊,才能和會眾一同建立基督的身體。

 

劉忠明

不完美的領袖

609789_22292151

讀到一篇有趣的文章,"In praise of the incomplete leader"(Ancona, Malone, Orlikowski, Senge, 2007)。有趣是因為內文提到領袖的不完美其實有助建立團隊,從而達到更理想的領導果效。

文中提到不完美(incomplete),代表領袖需要人幫忙,跟隨者也因著看到領袖有些缺乏而更積極投入,發揮所長來支持領袖。但是,不完美不等如不稱職或力有不棣(incompetent)。一無是處的人難以做好帶領的工作,這位領袖總會在一些方面是獨特的供獻者(unique contributor)。例如一個異象形的領袖可能善於看到未來的遠景,但卻在細節執行上有不足,他有重要的角色,並不能因為執行力弱而全盤否定他的供獻。

如此,不完美的領袖首要是謙卑下來,不要「死撐」。明明是不足,卻諸多借口推卸責任,說是環境問題,是別人的問題,總不是自己的問題。另外,跟隨者也得有合理期望,不應要求領袖是「全能者」,做得到就理所當然,做得不足就大興問罪之師,要先問,他是否站在最能發揮所長的崗位?當然,建立一個信任及互相成就的文化氣氛也相當重要,沒有信任,提問變攻擊,回應變狡辯,留下只有拆檔分家的結果。

今日雖說是沒有英雄的年代,但每個人心裡都有對英雄的期待。而這期待便投放到領袖身上。堂會會友對主任傳道的期望,公司下屬對主管的要求,有一定程度會反映一些近乎不合理的期望。例如,一個感性的下屬期望理性的上司較多言詞鼓勵,但上司卻認為工作間不應涉及個人關係。一間中小型堂會執事要求堂主任同時做好管理者、關懷者及出色講員,但牧者卻想專注做好教導工作。這種期望的落差,其實每天都發生。

追求完美是人的天性,這傾向是有宗教動機的,然而只有神才是完美的。自視過高就是自視為神,看人為完美無瑕也是在塑造偶像。我們在沒有留意的情況下也在造神 ─ 期望我們的領袖達到我心裡完美的要求。我不是說不應對領袖有期望,相反我們必須要有合理的期望,並以此期望監察或扶助領袖。同時,彼此也得在互相幫助的基礎下,彼此發揮所長。

可惜的是,人不是純理性的動物,認知與行為往往有巨大鴻溝,因此,我們需要恩典。靠恩典我們在神面前謙卑,不看自視過高,如此才能按著現實處境不斷進步。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汗滴如血正讓我們體會神的人性,把我們跟神的距離拉近,感受到祂會明白人的軟弱。我們其實不需要完美領袖,反而需要一個能讓我看到他不足的領袖,好讓我可以成為他的助手。

呂慶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