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持續成長的事奉生命(下)

sailing-1380823

呂慶雄

 

第四是恆常的信心生活操練。這信心包括對神的完全信靠,相信祂在順境與逆境都與人同工,就算前景極為迷惘,在人的智慧無法可思之際,神仍掌權。信心生活的操練可以在經濟上信靠神的供應,過簡樸的生活。在事工上相信神的帶領,敢於面對挑戰。一般情況下,這樣的信心不會突然間出現。信心的操練可以從日常生活刻意磨練出來,例如透過紀律的生活習慣,工作坊或營會,久經鍛練,能增加對神及對自己的信心。此外,神也會透過特殊經歷,磨練以致提升人的信心。有時經過疾病、苦難、失敗後,信心便會增加。對於奉獻的信心操練,美國馬鞍峰教會華理克牧師曾分享到,多年前已開始十一奉獻,但過了一段時間後,對於奉獻十分之一並沒有甚麼感受。他認為奉獻是信心的操練,當奉獻十分一時並沒有心痛的感覺,也不需要講甚麼信心便能奉獻,於是他每年增加奉獻的百分比。信心也與日俱增,直到後來,他做到百分百的奉獻,並認定神所給予的恩典更多。

 

第五是及早擁有留下屬靈遺產的準備。屬靈遺產的意思,是我們留下甚麼屬靈寶富、榜樣給我們的跟隨者。世人看重物質豐富或給後代安穏生活,於是把家業留給後代。但作為屬靈領袖,應看重個人屬靈經驗,即我與神交往的寶貴經歷,如何讓下一輩承受?或是個人經驗,或是品格,或是一些作為屬靈帶領者應有的裝備。

 

摩西留下最重要的屬靈遺產,就是對律法的堅持。整本申命記是摩西與神相交40年的精華,包括神如何直接帶領祂的子民,以及透過賦權予摩西作為領袖,引導以色列民經過曠野的操練。而到了最後,摩西人生得完滿,並不是進入原以為是終極目的地的迦南地,而是認識神是信實又公義的神(申32:3-4)。而摩西留給他繼承者約書亞及以色列民的吩咐,是靠著神剛強壯膽,相信神應許的真實(申31:7-8)。而到了約書亞臨終之時,也帶了同樣的訓示給以色列民,勸導他們像自己一樣,相信神的應許,以及謹守遵行摩西的律法,不可偏離左右(書23:6-8)。

 

最有準備留下屬靈遺產的,就是那些清楚自己人生目標與方向的人。這是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特徵,就是擁有明確的人生方向。基督徒都應該知道自己的人生歸宿,就是死後還有永恆的生命。而在地上生活,就是要活出召命,但真正追求,明白,活出召命,同時又堅持到底的只有少數。這也是為甚麼我們在這裡討論需要整全地培育屬靈領袖,需要包括持續得力這課題。箴言提醒我們,「沒有異象,民就放肆」(箴29:18上),異象就是神給人的召命,也是人生真正的終極方向。戴德生對中國人的委身,除了能講出「千磅英金」全數歸於中國的名句外,還把自己的生命完全獻上,死在中國、葬在中國。這就是他能持續得力的秘訣之一,到老也活在使命中,是擁有明確人生方向的最好証明。

建立持續成長的事奉生命(上)

ring-1417187

呂慶雄

 

按甘陵敦針對數百位基督徒領袖的研究所得,能持續得力服侍終老,有六個共同特徵。

首先是擁有與神活潑的關係。屬靈領袖是跟隨者的榜樣,不是學習他們的帶領技巧或做事能力,而是他們的屬靈品格。與神有活潑的關係,意思就是常敏感神的聲音,期待神旨意顯明,日常的管理與領導過程中,看到是讓神居首位。中國內地教會第一位進入雲南怒江,向傈僳族傳福音的宣教士富能仁(James O. Fraser)便是一例,他強調「以雙膝事奉」,即時刻謹記要脆下禱告,求主引導和同工。這便是他能在上世紀初,在中國邊境地方能堅持事奉數十年,為這當時還是未得之民的民族改寫了歷史的秘訣。如今基督教被視為傈僳族的宗教信仰,而傈僳文正是由富能仁所創製的。

第二就是有不斷學習的動力。做到老學到老並不是口號,而是成熟領袖的必選之路。首先這是謙卑態度的表現,不論一個人多有學問與經驗,但世上未認識的人和事總比已認識的多。再者就是不斷向前的性格,世界不斷在變,需要也不斷在變,領袖不學習,又如何迎接每日都有的新挑戰?試想二十年前才開始流行用電郵,教會開始請人寫網頁,今日已轉為手機程式及即時短訊,作為帶領者,極需要與時並進,才能得著下一代人。還有一點,這也是一種重視永恆的態度。今生的工作與生活都是短暫的,珍惜及把握今日的機會,預備一個比今生時間更長的未來。有人說:等退休如果心想到時候甚麼也不做,其實與等死沒有分別。這話也反映了一種實況—停止學習就停止成長,只有死人才不會成長!

第三是擁有一貫的行為見證。這就如保羅勸勉以弗所教會,行事為人與所蒙的恩相稱一樣(弗4:1),要在行為上活出信仰,而不只是講出信仰。在信仰群體也好,在職場作帶領的基督徒也好,行為是最有效的見證。今日不少人評論基督徒「虛偽」,原因就是我們講得很理想,但行為與所講的道理相距太遠。領袖在台上是一個人,在台下也要是同一個人,基督徒周末在教會是敬虔的,在周一至周五在辦公室也是敬虔的。有些信徒領袖,在周末所用的屬靈詞匯、表情及行為模式,從沒有在辦公室出現過,職場世界與教會是兩個不同的世界。可以想像,他們在職場環境中為主作見證是非常困難的。

除了台上台下,在教會與職場的一貫見證外,在教會與家中的見證也需要一致。家是生活的真實場境,真我通常只在家中流露。一些教會同工並未能協調教會與家庭的時間和與家人的相處模式,而做成心理不平衡,並非罕見。領袖在台上呼風喚雨,回到家中可能要聽從配偶或子女的命令!特別是教會同工,在教會宣講的,多是行為表現的要求,在家中是否能做到?或者在家中是否有表現出要努力改善?從家人關係,其實可以看到這領袖的為人怎樣。

 

鉅大任務

city-647400_1280

我和「證主」的同工,在各種聚會和培訓項目,見到不少教牧同工的臉容疲倦,他們都坦誠分享,沉重的事奉,令他們身心俱疲。教會是基督徒的家,每人每家都有不同的故事:身體的、工作的、經濟的、關係的、學業的、感情的、情緒的……教牧同工若不是「十項全能」,又如何能應付以上的人與事?

早前「教新」公佈的2014香港教會普查結果,讓我們體會到教牧同工們著實面對著鉅大的任務。佈道的成效、領袖的培育、信徒的靈命、事工的成效、資源的運用……凡此種種,牧者都肩負著重任,充滿挑戰,當中亦隱藏了試探。

近日我在一位事工支持者推介下閱讀了保羅區普牧師(Paul David Tripp)所著的《危機四伏的呼召》(Dangerous Calling)一書,深受啟迪。這書不但有血有肉地檢視教牧事奉中獨特而艱鉅的挑戰,更提供了出路,幫助牧者內省,更新和恢復事奉的信心和動力。

福音證主協會總幹事
鄧兆柏

《危機四伏的呼召》

book cover_2

很多牧者都在耗竭(burn out)邊緣,繼續為事奉上帝尋求出路——如何在感受挫敗的苦澀、社會日新月異的問題、個人的無力感之間作出平衡,令身心靈不致於因為事奉而乾枯?

2015年3月25日,近七十位教會領袖,為這個可能不少事奉者都曾遇上的問題齊集「證主」。當日,洪立群博士從心理學角度,帶參加者檢視耗竭和焦慮來源和表現,並且建議一些有效的處理方法;林榮樹牧師從牧養和性格方面,提出人際關係引致張力和焦慮的可能。

參加者都得到一本《危機四伏的呼召》,盼望他們回到事奉崗位,仍能透過閱讀為事奉上的挫敗感和耗竭尋找出路。

屬靈領袖,你的名字是牧者

1372312_25750156除了呼召與異象,屬靈領袖 (無論是傳道人、宣教士、神學院老師或福音機構領導) 最需要的核心條件是什麼?一顆牧者心 (pastoral heart)。

一般認為,上一代的傳道人多點注重靈命操練與品格培育,現今則提倡功能性的裝備 (例如五「導/道」一「祈」)。不是說它們不重要或偏頗,高尚的修維與優越的領導質素是基本,但牧者的情懷與視野更不朽是成功屬靈領袖之鑰匙。

在約翰福音七個主耶穌的「我是」中,只有「好牧人」(約10:11) 是採用擬人法,表明了牧長與受眾的特別關係;彼得亦提醒教會的長老或監督要作好牧人 (彼前5:1-4),就如他也親自從主三次領受如此吩咐 (約21:15-17);保羅沒有以牧者自稱 (但曾用類同的身份自喻,如父親或母親,帖前1:7, 11),卻在言行中盡顯牧人的風範。

不久前,一位當代屬靈領袖(前神學院院長)安息主懷,眾同道與後輩的嘉許都離不開刻骨銘心的牧者情操——種種關愛的片段,蓋過了個人的魄力、學術的成就或事工的果效等等,也許就是老生常談的「生命影響生命」。無論你在天國的事業中擔當什麼的崗位,都是在参與建造生命的工程,即是與「人」有關的「事」(people business) ,自然牧養的胸襟是不可或缺。

屬靈領袖不單只是「做好呢份工」,在良好的裝備下(equipped),要培養僕人心志 (servant attitude),更要了解與顧全事奉的對象及同工,才能達致牧與養的果效,全情去保護並建立群羊 (pastor: protect & provide)。在筆者事奉的初期,血氣方剛,往往只從自己出發,少了一份同理心腸,立己但不能立人;如今在經驗中慢慢領略,能夠造就別人才是雙贏之道,例如在電郵、臉書等送出討論或回應之前,自己都會停一停,想一想個中是否情理兼備,以免顧此失彼;事實上,情與義兩者,好比一個硬幣的兩面,在我們事奉的處境中也是同樣重要的。

牧養是種藝術,要好好掌握從心而發的尊重與勸慰,結合真理與技巧,在互信又互動的關係中適切的表達出來。至於牧者心是否能培養出來?真的沒有答案,不過,就讓我們常常渴慕、祈求、觀察和效法吧!

同工們,在現今功利並維權的社會大氣侯中,不要失卻我們這種身份的特質。

想起一首多年前的流行曲,也許是許多人對牧者的期盼:

明明白白我的心,渴望一份真感情
曾經為愛傷透了心,為什麼甜蜜的夢容易醒
妳有一雙溫柔的眼睛,妳有善解人意的心靈
如果妳願意,請讓我靠近,我想妳會明白我的心

林克華

人到用時方恨少─培訓系統與傳承

862490_29326952「牧師離職,我們登招聘廣告吧!」

「新堂主任到任說要裝修,下一次有新堂主任時,又要改?」

「今年候選執事人數不夠,這一代的信徒真的不熱心、不愛教會……」

人事的更替為教會帶來或多或少的煩惱,除了主任傳道的傳承外,所有事奉崗位面對的問題也很接近─到了缺人用人之際才發現沒有人才,怎麼辦?

在我們訪問的堂會中,有部份是有完善事奉人員訓練系統,有部份則有事奉人員訓練計劃,但大都只有培訓課程。系統、計劃和課程三者的分別在於整全的理念和遠象。

培訓課程是指定期或不定期的課程,但不同課程之間並沒有關係,也沒有具體想過開辦這些課程除了提供教學機會外,與人才建立有甚麼關係。如主日學或不定期舉辦的講座或短期訓練,又或參加外會或宗派主辦的課程。這些「散餐」不問結果,開辦了、完成了就當滿足了事工需要,其實對於人才培育並沒有直接的供獻。

事奉人員訓練計劃是指對特定崗位有特定的上課要求。不少參與「目的導向」事工的教會也參考了101到401的模式,引入或設計不同的課程。可以說是滿足了堂會事奉人員培訓的需要。課程設計是為了事工上的需要,因此,課程也很實用,以技巧訓練為主。如三福、小組組長、查經技巧、領詩技巧等等。有了這些技巧再加上定期的查經課程,可謂做到內外兼備的訓練。

這類設計我並不算為系統的人才培育,因為其重點在於事工而不在人。前者重視工作崗位得到滿足,後者看重人的發展。即是說,系統的人才培育,或擁有完善事奉人員訓練系統的堂會,重視的是人的建立。擁有第二類訓練計劃,但計劃的設計並不是以滿足事工需要為單一要求,反而更重視按著不同成長階段而設計的課程或一對一的面談及輔導。

人才培育與一般的訓練最大的分別,在於以人為本還是以工作為本。當然,建立人才是要滿足事工需要,但若我們相信神能用任何人完成祂的旨意,事奉的過程便可以是神造就人的「課程」,那麼培育事奉人員就不單止是技巧的訓練,也不應只是為滿足事工的需要,個別特質、潛能與恩賜的發掘也需要特別留意。

人才培育是長期投資,到了需要尋找接班人時才找人才,嗟怨人才難求,說到底還是沒有為人才作準備。

呂慶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