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呼召與異象,屬靈領袖 (無論是傳道人、宣教士、神學院老師或福音機構領導) 最需要的核心條件是什麼?一顆牧者心 (pastoral heart)。
一般認為,上一代的傳道人多點注重靈命操練與品格培育,現今則提倡功能性的裝備 (例如五「導/道」一「祈」)。不是說它們不重要或偏頗,高尚的修維與優越的領導質素是基本,但牧者的情懷與視野更不朽是成功屬靈領袖之鑰匙。
在約翰福音七個主耶穌的「我是」中,只有「好牧人」(約10:11) 是採用擬人法,表明了牧長與受眾的特別關係;彼得亦提醒教會的長老或監督要作好牧人 (彼前5:1-4),就如他也親自從主三次領受如此吩咐 (約21:15-17);保羅沒有以牧者自稱 (但曾用類同的身份自喻,如父親或母親,帖前1:7, 11),卻在言行中盡顯牧人的風範。
不久前,一位當代屬靈領袖(前神學院院長)安息主懷,眾同道與後輩的嘉許都離不開刻骨銘心的牧者情操——種種關愛的片段,蓋過了個人的魄力、學術的成就或事工的果效等等,也許就是老生常談的「生命影響生命」。無論你在天國的事業中擔當什麼的崗位,都是在参與建造生命的工程,即是與「人」有關的「事」(people business) ,自然牧養的胸襟是不可或缺。
屬靈領袖不單只是「做好呢份工」,在良好的裝備下(equipped),要培養僕人心志 (servant attitude),更要了解與顧全事奉的對象及同工,才能達致牧與養的果效,全情去保護並建立群羊 (pastor: protect & provide)。在筆者事奉的初期,血氣方剛,往往只從自己出發,少了一份同理心腸,立己但不能立人;如今在經驗中慢慢領略,能夠造就別人才是雙贏之道,例如在電郵、臉書等送出討論或回應之前,自己都會停一停,想一想個中是否情理兼備,以免顧此失彼;事實上,情與義兩者,好比一個硬幣的兩面,在我們事奉的處境中也是同樣重要的。
牧養是種藝術,要好好掌握從心而發的尊重與勸慰,結合真理與技巧,在互信又互動的關係中適切的表達出來。至於牧者心是否能培養出來?真的沒有答案,不過,就讓我們常常渴慕、祈求、觀察和效法吧!
同工們,在現今功利並維權的社會大氣侯中,不要失卻我們這種身份的特質。
想起一首多年前的流行曲,也許是許多人對牧者的期盼:
明明白白我的心,渴望一份真感情
曾經為愛傷透了心,為什麼甜蜜的夢容易醒
妳有一雙溫柔的眼睛,妳有善解人意的心靈
如果妳願意,請讓我靠近,我想妳會明白我的心
林克華
引用通告: 使命傳承:屬靈領袖,你的名字是牧者 | 領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