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力不是必勝要訣

◎呂慶雄

領袖與經理.001.jpeg

上文討論過動員力,本文嘗試再用情景領導的理論討論執行力。執行力是願景的保母,沒有執行力,願景永遠都是沒有長大的孩子,不會成長。執行力是實現理想的工具,把願景具體化,訂定可量度的標,並配以合理的資源及時間表來實現。若是經理人,執行力強肯定是成功的要訣。但作為領袖,執行力太強卻不一定會帶來領袖的成功。

情景領導的另一重點,是換了環境,同一位領袖若未能適應環境轉變,不改變領導風格,最後只會失敗收場。環境的轉變可以是外部的,即社會環境轉變,如天災人禍或經濟與政治氣候轉變,而隨之而來的是內部環境的變革。領袖需要針對性地帶來內部變革以適應新環境,在這過程中,要了解跟隨者的需要:他們的期望如何?在轉變過程中他們能否適應?在跟隨者中有甚麼潛在的人才或機遇未被重用?

環境轉變也可以是領袖個人的選擇,如升職、轉職。在原有的崗位有好表現,得到上司的賞識獲得新的機會,由管理五位員工到五十位,由負責一個部門變五個部門,所需要的技能是不一樣的。因此,成長中的領袖需要放下原有思維(unlearn)及工作習慣,重新學習(relearn)新的技能與心態,應對新環境的挑戰及回應跟隨者新舊的期望。適應轉變的意思,是能夠在「領袖環境跟隨者」三者的互動關係中,找到新的出路。

上周討論以曾俊華為例,這次用林鄭月娥(林鄭)。

若林鄭認為民望在特首選戰中是重要的考慮,期間她所表現的差勁公關,正反映了她忽略或不重視環境改變的客觀事實。在政府部門作主管,她只要聽命於上司,指揮下屬完成任務便是成功。公眾形象不是不重要,只要你私生活沒有太大問題,而你的辦事能力「正常」,公眾並不會花時間找你錯處,更不會「小事化大」地狠批。自然,受歡迎程度也不會太低。

一旦當你要面對公眾,環境改變了,你的行為與態度便需要改變。高明的公關技巧是懂得回應這新環境的要求,至少要明白媒體運作模式與要求,懂得善用媒體與公眾溝通。不過,也許林鄭比你和我更透切明白,她的老闆不是香港普羅市民,因此最重要的目標是北京及相關的選委,公關戰相對變不重要。還有另一個可能原因,是她對自己的判斷太有信心,不考慮徵詢或沒有聽從公關要員的意見一意孤行。以原有的態度與方法應對已不再一樣的公眾視角,結果就是大家所見的一幕又一幕𤓓爆場面。

執行力強的人注重目標與細節,需要很強的主觀意志,才能解構複雜的難題。排除萬難達成目標的經驗是兩刃的利劍,會助你成功也會成為絆腳石。若你太依賴過去成功的經驗,便會變得過份自信而抗拒新主意。環境改變但你不改變,專業的下屬便會說你是外行人領導外行人。也是上次提及的高能力有主見的跟隨者,只會全心全意為願意賦權的領袖賣命。對凡事親力親為的老細,他們不會有發揮的空間,也不會把自己的真本事拿出來。

林鄭被稱為「好打得」,因為她的執行力強。不論支持或反對她的人都會認同這些對她的描述:勤快做事,親力親為,甚至為了完成任務,不惜越界做事。從她的言行看,她表現出來的是一個很強的管理者,甚至管得非常仔細,務求達到她心目中的標準才會罷休,是相信魔鬼在細節裡的工作導向(task oriented)型主管。

不過,執行力強與弱是好是壞,還要看環境與跟隨者。若是要當上香港特區之首,執行力太強反而成為最大的弱點。原因有很多,這裡只提一點:真正的領袖不是自己執行及完成任務,而是激勵及引領下屬完成任務。出色的經理人都是執行力強的人,但要成為出色領袖,必先改變。詳參上圖Warren Bennis整理出來的經理人與領袖的對比,不難發現,從選戰中看到的林鄭,是出色的經理人而不是領袖。若不放下(unlearn),之後重新學習(relearn),她仍只會是經理人!

延伸閱讀:值得一讀《誰是Carrie? 前下屬、對手和支持者眼中的林鄭月娥

領導由心 ‧ 活出召命

CCL45th (1st)38x38
呂慶雄

很多關於領導學或討論領袖課題的著作,都以〈誰是領袖?〉作為第一章,這就反映了一個事實,就如領導學學者Warren Bennis和Burt Nanus,研究過數以百計的領導學定義後斷言,其中不少定義是互相矛盾、互不妥協的,領導學這課題經過眾多研究後,仍是難以全面掌握的。1因此,我們可以理解,為何不同著作都要先為領導學下定義,以便更清晰地討論相關課題。本書也不例外,全書對領袖、領導、屬靈領導等用詞的定義如下:領袖與領導:領導是一個過程,由領袖帶領一群跟隨者,朝著同一目標與方向進發,為要完成使命。屬靈領導:是指透過神所預備的資源(恩賜、能力、物質、機遇),引領人認識神或更深認識神,發揮屬靈影響力及恩賜,活出神國的使命。見證,是要影響別人,讓他們認識神;門訓,是要影響信徒,讓他們成為門徒;領袖培育,是要影響門徒,讓他們成為導師。

新書《領導由心——成熟領袖的六個要素》按「領導六要」這六個範疇,逐一討論不同的概念,結合管理及領導學理論,加上聖經與實際案例,反思如何具體地全面提升領導力。書名定為《領導由心》,反映了我們的信念:
「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生命的泉源由心發出。」(箴四23)

一個領袖的好與壞、能否持續發揮影響力,乃在於他的心。按照猶太人的用詞,心除了是身體的一部分之外,還包括靈魂、心思、知識、良心、情緒與感情等各方面。因此,領袖培育須先由心出發,一個人的生命素質怎樣,他的表現與影響力也怎樣。作為基督徒,不管你是承擔領導崗位的人,或是在朋友鄰舍中具影響力的「普通人」,你的心怎樣,你所發揮的影響力也怎樣。

簡而言之,本書的重點是要指出,基督徒在教會內外都需要發揮影響力,按著神的呼召活出使命。基督徒領袖就是引導者,要引導別人認識神及進深跟隨神。而領導則是這個引導的過程。

(本文撮自「證主」四十五周年紀念書《領導由心——成熟領袖的六個要素》(Six Leadership Essentials)導言)

註釋
1.Warren G. Bennis and Burt Nanus, Leaders: The Strategies for Taking Charge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 4-20.

author signing45th領導由心cover_aw
閱讀:《領導由心——成熟領袖的六個要素》書籍介紹及作者心聲

《領導由心——成熟領袖的六個要素》推薦文
坊間有關「領導力」(Leadership)的論述汗牛充棟,字字珠璣;《領導由心》兩位作者卻能夠游刃於學問、信仰、經驗的立體互動空間,融會貫通「呼召」、「品格」、「團隊」、「方略」、「持續」、「傳承」六個不同的層次向度,深入淺出闡釋一個領袖成長必經的心路歷程。他們沒有硬銷成功樣板的事例個案,反而展現出慎思明辨、謙虛自省的成熟胸襟;這份溫柔敬畏的恩慈從容,正是令人由衷欽羨的生命領導素質。
(李思敬博士)

閱讀:《領導由心——成熟領袖的六個要素》其他推薦文

屬靈領袖,你的名字是牧者

1372312_25750156除了呼召與異象,屬靈領袖 (無論是傳道人、宣教士、神學院老師或福音機構領導) 最需要的核心條件是什麼?一顆牧者心 (pastoral heart)。

一般認為,上一代的傳道人多點注重靈命操練與品格培育,現今則提倡功能性的裝備 (例如五「導/道」一「祈」)。不是說它們不重要或偏頗,高尚的修維與優越的領導質素是基本,但牧者的情懷與視野更不朽是成功屬靈領袖之鑰匙。

在約翰福音七個主耶穌的「我是」中,只有「好牧人」(約10:11) 是採用擬人法,表明了牧長與受眾的特別關係;彼得亦提醒教會的長老或監督要作好牧人 (彼前5:1-4),就如他也親自從主三次領受如此吩咐 (約21:15-17);保羅沒有以牧者自稱 (但曾用類同的身份自喻,如父親或母親,帖前1:7, 11),卻在言行中盡顯牧人的風範。

不久前,一位當代屬靈領袖(前神學院院長)安息主懷,眾同道與後輩的嘉許都離不開刻骨銘心的牧者情操——種種關愛的片段,蓋過了個人的魄力、學術的成就或事工的果效等等,也許就是老生常談的「生命影響生命」。無論你在天國的事業中擔當什麼的崗位,都是在参與建造生命的工程,即是與「人」有關的「事」(people business) ,自然牧養的胸襟是不可或缺。

屬靈領袖不單只是「做好呢份工」,在良好的裝備下(equipped),要培養僕人心志 (servant attitude),更要了解與顧全事奉的對象及同工,才能達致牧與養的果效,全情去保護並建立群羊 (pastor: protect & provide)。在筆者事奉的初期,血氣方剛,往往只從自己出發,少了一份同理心腸,立己但不能立人;如今在經驗中慢慢領略,能夠造就別人才是雙贏之道,例如在電郵、臉書等送出討論或回應之前,自己都會停一停,想一想個中是否情理兼備,以免顧此失彼;事實上,情與義兩者,好比一個硬幣的兩面,在我們事奉的處境中也是同樣重要的。

牧養是種藝術,要好好掌握從心而發的尊重與勸慰,結合真理與技巧,在互信又互動的關係中適切的表達出來。至於牧者心是否能培養出來?真的沒有答案,不過,就讓我們常常渴慕、祈求、觀察和效法吧!

同工們,在現今功利並維權的社會大氣侯中,不要失卻我們這種身份的特質。

想起一首多年前的流行曲,也許是許多人對牧者的期盼:

明明白白我的心,渴望一份真感情
曾經為愛傷透了心,為什麼甜蜜的夢容易醒
妳有一雙溫柔的眼睛,妳有善解人意的心靈
如果妳願意,請讓我靠近,我想妳會明白我的心

林克華

領袖與溝通(四)從結果出發

20130712_68948_5119領袖有力地與跟隨者溝通,並不能單單報喜不報憂。在一般情況下,領袖的工作是帶領團隊完成目標,因此,尤其核心團隊應全面掌握進展實況,好讓他們可以因應情況而作出調整。從結果出發是必然的選擇。最終成或敗的結果要時刻提醒,在過程中的得與失則要調和得宜,判斷每一個訊息如何影響團隊的運作。

摩西在申命記不斷提醒以色列人聽從與不聽從耶和華的結果會如何。蒙福固然好得無比,但公義的神有賞也有罰,不聽從祂的結果也一早重複地告誡他們。不說別的篇章,單單申命記28章內68節的經文中,就有53節是關乎不聽從耶和華的結果,其中:

「耶和華必將你和你所立的王領到你和你列祖素不認識的國去,在那裡你必事奉木頭石頭的神。你在耶和華領你到的各國中,要令人驚駭、笑談、譏誚。」(申命記二十八36-37)

就是日後被擄的預言,本來就是一個需要認真面對的可能結果,可是以色列人沒有世代相傳認真地活出神的誡命,因此,日後便追悔莫及。

「這書上所寫律法的一切話,是叫你敬畏耶和華你神可榮可畏的名。你若不謹守遵行,耶和華就必將奇災,就是至大至長的災,至重至久的病,加在你和你後裔的身上。」(申命記二十八58-59)

如果,這些教訓也是給我們今日基督徒的勸告,告誡我們日後的可能結果,我們如何計劃今日?

作者:呂慶雄

領袖與溝通(二)群眾參與

20130710_1422144_21322490與跟隨者溝通並不能只是單向的說教,只有領導者或教導者不斷在發言,最多只能保證有信息的傳遞,卻不保證信息的「有效」。只有透過鼓勵跟隨者的參與才能得悉他們真正獲得了多少。

「當日,摩西囑咐百姓說:『你們過了約旦河,西緬、利未、猶大、以薩迦、約瑟、便雅憫六個支派的人,都要站在基利心山上為百姓祝福。呂便、迦得、亞設、西布倫、但、拿弗他利六個支派的人,都要站在以巴路山上宣佈咒詛。』(申命記二十七11-13)

摩西吩咐以色列人過了約旦河後,要在基利心山和以巴路山上宣讀律法,並要求未人與會眾一起立誓,決意在生死禍福之間作出選擇,或是跟從律法、或是隨從異教之風。立誓或立願就是立志,立志的行動表現出決心。但要留意的是,首先立志的宣召,是對不行律法咒詛之認同,若非士氣高昂,人不可能自願立這些誓的。

同時,摩西宣告未來要做的行動,是引導會眾把目光定睛在未來。定睛在未來就是不要留戀在眼前的安舒,就是要為目標要努力奮鬥。多少時候,跟隨者帶來的困擾就是只看目前自己所得的,而忽視為未來要預備的。

鼓勵群眾參與未來,就是引導他們朝向目標進發。

作者:呂慶雄

領袖與溝通(三)願景

20130711_1425828_98316572領導的工作就是朝向未來的工作。未來的願景是成長的動力,更重要的是克服困難的動力。沒有未來的日,今日只有空虛!

「你若留意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話,謹守遵行他的一切誡命,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他必使你超乎天下萬民之上。」(申命記二十八1)

摩西告誡以色列人,未來的日子可以是蒙福的日子,大前提是遵行祂的話。遵行祂的話,福氣必「追著」你而來。一則因為順服神必討神喜悅;二則因為誡命本身就是福氣。跟隨主的誡命,整個過程中就是行在義路不至跌倒無助,因此,遵行誡命本質上就是最有效的蒙福途徑。

「你在耶和華向你列祖起誓應許賜你的地上,他必使你身所生的、牲畜所下的、地所產的,都綽綽有餘。耶和華必為你開天上的府庫,按時降雨在你的地上。在你手裡所辦的一切事上賜福與你。你必借給許多國民,卻不至向他們借貸。」(申命記二十八11-12)

除了正面的蒙福外,另一面就是神的保護與供應,祂應許祂的保護會隨著跟從祂的人。人生於世,最理想的生活,莫過於凡事順利。

從這角度看,摩西揭示了通向理想生活的途徑,未來蒙福的生活其實並不遙遠,而是伸手可及的。

講願景,雖說要給予一個遠大的圖畫,但卻是跟從者可以明白的圖畫,甚至他們相信自己有機會可以實踐的理想目標。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不管理想有多偉大,人看不到實現的可能,這都是空話。只需要看到踏出第一步的可能,這願景的溝通便算成功。

作者:呂慶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