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教的領導

adult-education-3258944_1920.jpg

◎劉忠明

 保羅提醒提摩太:「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導的,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提後二2)我們都以此話為教導和門訓的基礎,但不要忘記,在找那些忠心又能教導別人的人之前,提摩太是聽了保羅的教導!

在SMART領袖的特質中,最後一項是「受教的」(teachable) ,即是願意接受教導,有學習改進的決心。「受教」可以有兩方面的理解,一是關乎自己願不願意及能不能學習,另一是讓別人成為受教的人,正如保羅、提摩太和其他人的關係一樣。提摩太是「樣板」、是模範,是別人學習的對象,但提摩太首先要學效保羅。

自己的學習,是知道自己的不足,接受别人的教導,那就是説不斷地學習。這並不是停留在頭腦上知道要學習,而是有心志、有行動地去學。我們不去學習,忙碌是一個原因,況且上網找別人的東西太易了,為何還要花時間學習?須知道網上的資訊不一定真確,而且不經過自己思考,知識便不是你的。不去學習的另一個原因是腦內已有很多知識和經驗,容不下新的知識,甚至產生抗拒。例如對某段經文的理解,我們可能自小在教會或神學院便有一種認知,今天因著對文法、字義和歷史背景有多些理解而出現新的詮釋,若我們不願意或不花時間學習,便不會有進步!

具體的問題是要學習甚麼和怎樣學。聖經神學一定是首選,這是要不斷更新的,傳道人在神學院有機會研讀所有經卷嗎?如果傳道人沒有這個機會,畢業後便要進修,信徒領袖更要把握全面學習聖經的教導。此外,實用神學類的學習亦是重要,牧養方法、管理領導、門徒培育、婚姻家庭等等傳統課題,是堂會領袖不可不懂的。雖然不是要做專家,但總不能因為忙碌、已經知道或沒有興趣而將之拒諸門外,有一點點的認識總比無知好。還有的是經濟、文化、政治等知識,在思考堂會的前景和落實牧養及服侍人群時,這些知識便能讓領袖更有效地事奉。

怎樣學習?不一定要去唸一個學位,參加短期課程或研習會是一項選擇,但不要忘記在堂會之內也有不少學習空間。成人主日學的失敗可能與內容無關,而是教學方法已不合時宜,嘗試探討新的主日學模式已是一種學習過程了。學校有專題研習,為何堂會不能組織一些專題研習小組呢?同樣,堂會有團契時間、崇拜時間,其實每個聚會都是學習的空間,堂會有沒有把握機會才是核心問題。領袖們,你願意踏出這一步嗎?

「受教的」另一層意義是令別人學習,使人作主的門徒,教導他們遵守耶穌所吩咐的。堂會要積極和有系統地去教導,並尋找那些可教導別人的,即是說找出誰是下一梯隊的領袖!這是傳承的概念,我們不是去找人來填滿課室,而是培育門徒,那亦是培育領袖。

培育的結果是頭、手、心三方面的改變,所以學習不單是傳遞知識,還有技巧要熟練,但最重要的還是態度。態度反映了價值觀和信念,而且是思維的轉變,就是心的改變!正如保羅說這是整個人的轉變:「我所禱告的就是:要你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不斷增長,使你們能分辨是非,在基督的日子作真誠無可指責的人。」(腓一9-10,和修本)愛心是要透過知識和各樣見識來傳達的。

不要忘記異象是基礎,是指導性的!有了屬靈的生命,才可以留心和果斷地服侍和作帶領,對人和對事敏銳,有積極的反應,然後持續地學習,更新而變化。願大家都是SMART的領袖!

 

做個SMART領袖(六)

有反應的領導

business-3188128_1920.jpg

◎劉忠明

 廣東人有這樣的一句話:「亞崩叫狗,愈叫愈走」,意思是不論講者怎樣說,聽的人都不明白他/她想表達的意思,甚至反方向而行,所謂「講極都唔聽」!但為何沒有反應呢?不知道大家對崇拜的講道報告等有沒有向牧者長執反映意見,例如太長或千篇一律等,說了多少遍也沒有改進,甚至正面一點的回應,也好像石沉大海。

好的領袖是要有反應(responsive) 的!這種反應是因為對人、對環境有敏銳的觸覺,積極地作出回應。有時候,提出意見的人不一定期望有即時的改變,只希望意見能被聆聽,所以作領袖的沒有甚麼可以做也要給反應,說多說少不重要,最重要是有反應!不然,弟兄姊妹便會認為領袖對會眾和社會麻木了,所以沒有回應。

但對牧者和領袖來說,有些議題真的不知如何應對才好,例如一些突發的社會事件、領袖的一些錯失、會眾一些特别的要求等等,可能真的一下子沒法回應。因太快反應可能會錯誤判斷,太慢則事情已過,做不了甚麼。在這情況下,沉默不是金,反而是毒藥。對新的難題不懂怎樣處理是人之常情,但若能積極面對,讓弟兄姊妹明白堂會是在努力中,便會對堂會產生正面感覺。若情況許可,堂會可讓有心人參與處理和思考,這樣堂會便能給人積極、即時回應議題的形象。

時間是一個因素,久等了也許時機已過,但太匆忙做決定也有一定的風險,除非經驗豐富,有辨識能力,否則找方法給自己和堂會一些空間不一定是壞事。收集資料、聽取意見、 查究清楚才下決定亦是積極面對的適當反應。

有反應也不一定要事事被動,亦可以看到端倪便主動採取行動的。例如弟兄姊妹話還未說出口,你便能鑑貌辨色,主動關心;堂會多了年青人,你便已計劃如何將他們留下來,培育他們作門徒。洞察力和辨識力息息相關,都是經驗的累積,加上反思訓練,都是經主動學習、慢慢發展出來的。

這就是說有反應的領袖願意作出適時的改變,且會未雨綢繆。有與時並進的思維不是很多人的天性,我們較喜歡停在安舒區,情況若不是太壞便不想改變;但今天的環境較複雜,而且世情瞬息萬變,停下來便落後了。香港不少堂會在過去數年都有此經歷,能快速回應社會文化和弟兄姊妹生活壓力的堂會便繼續有活力,未能回應的只能無奈地儘量守護已有的,希望不會太快衰落,故各領袖應學習跳出過去牧養的框框,重新思考更地道的牧養方法。舉例來說,人口老化已成事實,堂會怎樣牧養這群「嬰兒潮」的年青老人?他們和上一代完全不同,過往長者團契的模式完全不合用,堂會怎樣讓他們發揮恩賜,祝福眾堂會?

有反應的領袖不單主動地去看人和事,亦要懂得怎樣去改變。過急和不對焦的改變只會浪費精力,在未準備好時便推行並不是好事。塑造一種敏銳和積極的向度該是第一步,不單核心領袖要有這樣的見識,會眾亦應有這種意識,堂會應培養大家以聖經價值觀去思考今天的社會和生活,鼓勵大家去改變,領袖能經常和會眾分享事工和堂會未來的遠象都是這種文化的基礎,經常以文字和言語溝通同樣重要,你又準備甚麼時候跟你的團隊分享?

歸根究柢,異象是指導性方向,有反應就是讓自己和團隊看到要做甚麼和怎樣去做。

 

做個SMART領袖(五)

果斷的領導

directory-2713360_1920.jpg

◎劉忠明

你喜歡和優柔寡斷、猶豫不決的人合作嗎?你又願意跟說話吞吞吐吐、模稜兩可的人共事嗎?相信你不會希望有這些同事,更不喜歡有這種領袖!我想大部分的人都喜歡爽快、直接地溝通,也喜歡接收清晰的解說和安排,不喜歡猜度領導者的意思,更不願意和沒有定見、拖拖拉拉的人周旋,所以果斷(assertive)是做好事情的基本條件,亦是良好領導的另一個重要特質。

果斷的領袖會願意面對和處理當前議題的,這需要有點自信、決斷力和辨識力,同時也包括在言語和行動兩方面。英文assertive雖有主動、直接說出來的意思,但不表示凡事要坦白,也不是對每一件事都表示意見便是「直説」,而應該是有定見、有方向地將自己的意思清楚、合宜地在適當的時機表達出來。不能做到果斷的溝通,只會令合作關係失效,團隊不知方向,大家便無所適從,小的影響是辦事不成,大的影響會破壞彼此的信任,增加事奉的壓力,失去團隊精神和效果。

例如有人認為在團隊中要尊重别人的意見,不要將自己的意思加諸别人身上,這理念原是正確的,但若因此便不作計劃,不主動思想怎樣做好事工,只等待别人的意見,即興附和地做決定,有問題出現便召集各人開會,便會出現議而不決和前後矛盾等情況,亦會給人不負責任的印象,結果是損害了關係,彼此失去信任,事情也不會辦好。當然去到另一極端,若領導者太有主見、太果斷,不聽任何意見,這種獨裁式的領袖也不是令人喜愛的。

適當溝通的基礎是對自己的事奉有一定的理解和委身,亦明白自己在團隊中的角色。這即是說不夠果斷不一定是性格問題,性格內向的人可能不易在人前表達自己的意見,但並不等於沒有主見;同時也不必是技巧的問題,技巧是可以學習的,雖然不是每個人可以成為完美的溝通者,但只要願意溝通,多說幾遍便可以了!所以不果斷仍是「心」的問題,沒有了熱誠,做事「不上心」和不用心,便引致不留心,因此便缺少決斷力,在解說溝通上便錯漏百出,往往忘記了自己說過的話,服侍團隊便失效了。

有時候也可能是有「心」去事奉,卻礙於堂會的文化和氣氛而不願或不能太坦白。例如在權柄集中的堂會裡,面對一些新鮮問題,傳道人不知道主任牧師的想法,部長也未諮詢長執,因此未敢即時作決定,未能給予弟兄姊妹答案,令人無所適從,這不是罕見的情況。所以堂會有否讓會眾可以表達意見,又讓前線牧養和帶領者有信心去做決定,果斷地處理事情是關鍵,這是問責和賦權的文化,亦是培育領袖必經之路。

要果斷,還要有辨識的能力,辨識是智慧,亦是經驗。在堂會而言,亦要有神學和聖經的理解。若對聖經在當代處境的詮釋和應用是薄弱的話,對弟兄姊妹的教導便離地,例如在職場上面對惡劣的上司和工作壓力,該如何安慰、支援、教導和同行是重要的,單說要多祈禱、多倚靠、做好見證等並不足夠!能夠理解現今環境和生活實況,知道如何針對當下的處境作教導是要不斷學習的,不能單靠數碼媒體上的資訊,而是要透過交流討論才能增加辨識能力。

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因此不能事事都兼顧到,只能集中在某些焦點上。有屬靈的智慧、找到自己的位置、留心所服侍的群體,這便較容易地作個果斷的領袖。

 

做個SMART領袖(四)

 

留心的領導

art-1846063_1920.jpg

◎劉忠明

當我們說要「留心」(mindful),就是要小心、要專心,要看重自己的事奉崗位和事工,不掉以輕心,同時也不看輕所服侍的對象。專注並不等同視角狹窄,而是知道自己的崗位,更明白神放我在此要擔當的角色!換句話說,召命是留心專注的基礎!

為甚麼這樣說?假若領袖視事奉為一份工作、一種責任,或是牧師吩咐要做的事,領袖便不會留心去領導!本來專職牧者在事奉中得金錢回報不是錯事,信徒因牧師鼓勵而出任部長、執事也不一定不對,只是若單單去「做」,看不到自己是擔任領袖,是去牧養群羊的話,那麼便沒有了回應召命的心,在領導上便容易失效了。

影響我們不留心的因素有客觀外在的環境,也有個人主觀的因素。

外在環境包括教會和家庭。教會事務繁多,能幫忙的同工和信徒卻不多,自然會分心。有時候堂會亦因要「有」的事工太多,不能聚焦,領袖的時間和堂會資源必然不足夠,那又怎可留心事奉呢?況且領袖們也有家庭責任,兒女學業、父母健康、經濟壓力、社會議題等都可以令人疲於奔命,因此在事奉上稍有鬆懈也不足為奇。

主觀方面,個人的事奉抱負跟崗位要求的不一樣,便容易出現散漫的情況。又或那人的性格是行動型,在行動中才有滿足感,要他製定計劃、坐下專心做事,他很快便會感到沉悶,所以他不會對人對事太專注,又或根本不在意目前的事奉等等,這些都是對崗位或事奉缺乏熱誠,故此難以帶動別人,更不能成為有效的領袖。

上述客觀外在的環境和團隊分工有關,另一方面是持續得力的問題。假若領導團隊真的領受到同一異象,大家都明白在此異象下各自的角色,在架構上分工清楚,所有事工都配合那異象,那麼時間、資源等分配便較合理,至少堂會不會令牧者、信徒領袖加重壓力,以致迷失方向。在家庭方面,生老病死這些人生階段是不可避免的,偶而分了心也不足為怪,假若真的是互為肢體,在有需要時強者遮蓋弱者,這些過渡階段是可接受的!

個人層面則較難控制,那是個人向神的回應,亦是性格的磨煉,需要多些功夫;在事奉上亦要有人同行、互相幫助,生命方能持續得力。而且人總有盲點,「自以為是」就是其中一個最常見的盲點。人很自然地認為自己所想所看到的才是對,才是真正的事實,這種認知易有偏差,有了此偏差,我們便難以與人同工,沒有了團隊,自己也不能專注。

腓立比書二章3節的「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是重要的提醒,你或認為保羅說得容易,他不也是有高傲的時候嗎?是的,但至少他有此認知,並願意嘗試活出來。撫心自問,我們現在是抱著甚麼態度來事奉?真的事事關心、留心所作的?還是已很忙碌,因此雖不至於是得過且過,但那能算是盡力而為嗎?行為背後的「心」人是看得出來的,會眾期望的是專注的領袖,而不是只講不做,又或只做活動卻沒有「留心」的領袖。

 

做個SMART領袖(三)

屬靈的領導

brain-2146157_1920.jpg

◎劉忠明

在教會擔任領袖的,不能不考慮「屬靈」(spiritual)這因素。但「屬靈」的含意可以很廣泛,在此我是指以信仰的價值觀來作為思想和行動的基礎,活出領導的特質,作合神心意的領袖。

基督教信仰的價值觀可以直接從聖經而來,也可以來自教會的傳統或世上的學問知識,因我們相信創造主也在知識領域中啟示祂的創造規律,因此屬靈的領導是要結合聖經、傳統和學問知識。有效的領導不單是了解聖經,亦須明白教會傳統,以至今天各樣有關的學問。

我不是說今天的領袖不用以屬靈的方法來領導,而是有時候大家匆忙中只單以某一看法來作決定,忘了要結合各種因素去考慮。我也不否定聖經的權威,只是聖經不是領導手冊,只能提供一般原則,不會事事有答案,有些原則是絕對的,有些卻是相對的,要加上我們對事情的理解,才能作出合宜的領導。

我們形容某些領袖「好心做壞事」,就是說他們只看到事情好的一面,卻沒想到所做的可能帶來一些壞影響。舉例說,一位傳道同工聽了一位姊妹哭訴丈夫如何對她不好、不憐惜她,也不明白她對家庭的付出,受感動之餘,傳道人希望牧養她,因此便邀請小組內的姊妹為這位姊妹禱告,但為了保護姊妹,傳道人沒有向姊妹們詳細解釋。同時,她也轉介這姊妹的家庭接受輔導,希望丈夫明白妻子的痛苦而有所回轉。關心牧養都沒有錯,找其他姊妹禱告本來也沒有問題,那麼這樣的牧養錯在哪裡?

聖經的教導當然是互相代求、為弱者發聲,然而這位傳道同工是否已掌握全部資訊?她對這位姊妹及其家庭有多少認識呢?這個小組又有沒有保密的文化?在夫妻或弟兄姊妹間出現矛盾衝突,如何理解和處理衝突亦是一門學問!在跟姊妹的丈夫溝通前已下了定論,並採取行動是否急了一些?所以作領袖的,不要以為充滿愛心便足夠,還要多些理解箇中的不同問題。

又例如某牧者有一異象,在和長執分享時遭到質詢,因而意興闌珊,不想繼續在堂會事奉,不希望帶領一班保守、不欲改變的會眾。當然,若牧者堅持己見、一意孤行,這不是好事,但就此便氣餒,甚至責怪人,也不見得是好領袖。屬靈的領導是要回到根本去,反省這異象從何而來,同時要思量如何和長執分享這異象,有時候别人的懷疑和發問,只因對事情不太理解,或是恐懼改變,而不一定是反對!

以上只假設這兩位牧者都是出於善心,希望能解決問題,只是做法不夠周全。然而,有時候領袖遇到挫折,頭腦偶一不清醒,便會忽略屬靈原則。像上面那位牧者被長執拒絕後,不同意大家的想法是美好的,便不留心去作,因此他可能希望拉攏某些長執,想到逐個擊破的方法,以至自己有足夠的支持!那麼在溝通過程中,少不免誇大其詞,對某些長執的見解有自己一套的演繹,造成分化。本來溝通、解釋、游説等方法並無不妥,但動機不純正、隱瞞某些觀點和曲解别人意思,便跟我們信仰的基本價值觀有所牴觸,那就不對了!

屬靈的領導不易實踐的!然而重要的還是要捫心自問:你是被召和願意作這樣的領袖嗎?

 

 

做個SMART領袖(二)

我不是做領導的料子!?

despaired-2261021_1920.jpg◎劉忠明
我聽過不少牧者這樣說:「我的呼召是去牧養,而不是去管理;況且我根本不喜歡開會,也不喜歡數字,那些年度計劃只是文件,去年怎樣做明年修改一下便可,不用太認真,環境常變,有時候計劃了的都不可行!所以牧養更重要,聚焦在弟兄姊妹身上更有價值,領導與管理由其他人去做吧!」
你是否認同以上說法?你真的認為自己不是領導的料子?背後有否一些誤解?傑出的領導人物確有一些過人之處,好像聖經中的摩西、尼希米、保羅和彼得等都各有特色;歷史人物如馬丁路德、華盛頓、孫中山,我們也許都難以學效,然而神只找出色的人物做領袖嗎?歷代歷世、不同地區、不同群體中也有些較平庸的領袖,他們在那個特定的時空對人對組織都有一些貢獻。

今天神呼召的人應該是可以帶動弟兄姊妹去做門徒的人!其實牧養是甚麼一回事?我相信牧養不只是關心、守望弟兄姊妹這麼簡單!而是要和弟兄姊妹同行,一同成長,一起學習做門徒,有扎實的聖經教導固然重要,但鼓勵和糾正他們的生活見證也是該做的事。要做好這些,便要有洞悉人需要的能力,要有處理人際關係的技巧,要有策略、要有計劃,要明白事情的緩急,要懂得資源分配,這便是管理,便是領導!所以牧養和領導是分不開的。

領導就是要影響別人!若你在堂會內不打算影響別人,那麼便不要做領袖好了。做牧者、長執部長以至小組組長的,都是在領導的崗位,即便是在職場或家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擔有一些領導之責,因此不是你怎樣看自己,而是祂呼召你去做甚麼!在領導崗位的,便要活出領導的樣式來,還未清楚的,便再次審視吧!

那麼我們可以這樣說:每一個人都可以是領袖,在不同的崗位上都應該發揮某些影響力,讓其他人可以跟從,只是每人的責任大小不一,因此問題是如何掌握領導力!有一點必須澄清的是,不是每個人都可成為偉大的領袖,摩西、保羅等人的思維和行為不是人人都可以學習到的。但至少我們能做的是盡忠,凡事儘量做好一點,不逃避自己的責任,這樣,必然能成為個别崗位上的好領袖!所以,你可能不是傑出領袖的材料,卻可以是一位對得起主、對得起自己和弟兄姊妹的問責領袖!有心接著便要有基本的技巧,這些都不是難以掌握的。

定目標時有所謂SMART的目標,在談領導力時,也許可借用SMART這五個英文字母。SMART代表屬靈的(Spiritual)、留心的(Mindful)、果斷的(Assertive)、有反應的(Responsive)和受教的(Teachable)。「屬靈的」就是以基督教信仰的價值觀來看人和事;「留心的」是對事奉崗位、事工和人有專注;「果斷的」是不逃避問題,願意面對和處理;而「有反應的」是對人對環境敏銳,願意作出適時的改變;最後「受教的」是願意接受教導,有學習改進的決心。

這些不單是思維和技巧,也是品格特質,不是每人每項都要精通,但相信在領導崗位的,若能小心實踐的話,總會吸引人,可以影響到别人,也該可以成為一位得人喜愛的領袖。

做個SMART領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