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ros化時為機

Image by Gerd Altmann from Pixabay

賴淑芬

盧雲神父是著名的學者與作家,曾在耶魯和哈佛大學任教,卻逐漸迷失於忙碌和名聲中,靈性也陷入低潮。一位越南佛教僧人來到荷蘭,於某天探訪他。盧雲神父形容這位僧人的眼神清澈無懼,煥發著高度洞察力及深切的憐憫,彷彿要打救他脫離困境。他直望著盧雲神父,道出一個故事:「從前,有個人騎著馬在路上狂奔,一個老農夫在田裡看見他經過,就大聲喊著說:『嗨,騎馬的,你要往哪兒去?』那人回過頭來,高聲回答說:『別問我,問我的馬兒好了。』」那僧人望著盧雲,說:「這正是你的景況,你已身不由己,不能自主,任由那股龐大勢力把你拉向未知的方向,在自己不明所以中前行,成了被動的受害者。」

你是否也被忙碌拉著你走向未知的路上,成為被動的受害者?又或是逆境當前,你被黑暗和無助包圍著,無法看到上帝的指頭和藍圖?今天,就讓我們談談地上的時間和上帝的時間,從而重拾方向和盼望。

以弗所書五章15-18節,標題是「靠聖靈的能力而活」,經文提到「所以,你們的生活要謹慎,不要像愚昧人,倒要像智慧人;要在這邪惡的日子把握每一個機會;不要草率行事,要明白主想要你們做甚麼。不要醉酒,因為那會毀了你們的生命。相反,要讓聖靈充滿你們。」(新普及譯本)經文的核心是在邪惡的日子做智慧人,把握時機,讓聖靈充滿。現今世代正是黑暗和邪惡當道的新常態,如何從上帝視角看到機遇是重中之重。

希臘文中有兩個字是關於時間的──「時間」與「時機」。時間(Chronos)是關乎時間流程、先後次序。舊約歷代志的希臘文就是用「Chronicles」這個字,意思是指「那段日子」的編年史。Chronos是指一段尋常的時期,組成我們的一生年期,是可衡量長短、計算分秒的「時間」和「光陰」。

而時機(Kairos)則是指一個預定好、適合去做某件事的時刻。「時機」是要把握的,即以弗所書提到的把握每個機會,亦即所謂的機不可失。以弗所書五章16節中的把握時機,正正提醒我們在邪惡多變的世代,要辨識關鍵──神彰顯的時間。那是「把握現在」,充分利用今生的每個機會、每個right time,去完成我們的任務。舉個例子,「你現在距離退休還有多長時間?」這指的是Chronos,而「你是否感到退休是一個時機,可讓你專心服侍主」?這指的是Kairos。「時機」意味著應該行動,是做某件事的機會。耶穌提到莊稼熟了,就是收割的Kairos,這時就要收割,若錯過了,莊稼就會掉在地裡朽壞。

讓我們看看聖經中有關Kairos的論述。新約中,耶穌的兄弟挑戰祂上耶路撒冷守住棚節,說祂要揚名……就該把自己顯明給世人看。耶穌卻對他們說:「我的時候還沒有到。」(約七8)即祂要受難、得榮耀的時機尚未來到。而耶穌在世傳福音的最後階段,祂走向耶路撒冷,那時祂卻說祂的時候快到了(太二十六18)。兩次提及的「時候」,正是耶穌辨識上帝Kairos的意思。

舊約歷代志上十二章32節提到以薩迦支派,「有二百位族長都通達時務,知道以色列人所當行的……」。希伯來文‵eth的字根跟希臘文Kairos相同,通達時務與把握時機是相同的概念,指以薩迦支派能辨別地上與上帝的時間,從而作出正確的決定。當時的背景是由掃羅王過渡到大衛王朝,所以兩個王朝同時並存,以色列人要作出選擇。而以薩迦支派族長說是時間膏立大衛,所以就去希伯崙擁立大衛為王,把握時機做對的事。人生的轉機在於機遇,但機遇不常見,要謹慎留意,一旦出現了,要緊緊把握,作出行動。

如何「把握時機」?保羅提到三個「不要」和三個「要」,剛好是相對的。第一是不要像愚昧人,只看屬地的時間,要像智慧人。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更加要謹慎行事,洞悉先機。在每個Chronos中努力不懈,同時留意特殊時機(Kairos)的出現,才能抓住與主同工的機會。第二是不要醉酒,被聖靈充滿,這提醒我們要察覺自己被甚麼充滿。酒能使人放蕩,我們要隨波逐流,意志消沉,把時間浪費在滿足私慾上,與一般人無疑?還是追求常常被聖靈充滿,在艱難的日子更深地依靠神,渴慕明辨祂的心意?所以,第三是不要作糊塗人,明白主的旨意。

那我們可以如何認出時機(Kairos)?那就靠時刻保持與主對話、不住禱告。更重要的是劃出安靜的時間,與自己、與神對話,這樣就更能熟悉神的聲音和啟示。新型冠狀病毒將人隔離,讓人安靜下來,或許是造物主刻意讓我們關注自己,並深化與祂的關係,以至我們能在黑暗邪惡的時代,把握時機與神同行。

小說家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於《雙城記》提到:「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代,也是懷疑的時代;這是充滿希望的春天,也是充滿絕望的冬天。」問題在於我們能否看到機遇。

矛盾讓人更寬廣

Image by 愚木混株 Cdd20 from Pixabay

◎賴淑芬

在攪動人心、世界秩序顛覆的時代,矛盾是生命的常客。無論我們是否願意,都彷彿被安放在拔河的競賽中──要信靠看得見的環境?還是看不見的上帝?而爭勝之方,就是認識和擁抱矛盾中存在應許的盼望,那是拋開舊我或固定想法,從而締造空間給新的可能。矛盾可以在新創造中帶來融和與影響。

上帝是矛盾的始作俑者

矛盾和弔詭的意思相近──似非而是的論點、自相矛盾的話。辭典將弔詭定意為「一句似乎是自相矛盾或荒謬,但實際上是表達可能的真理的話」。讓我們看看聖經,它正正充滿著矛盾主題的真理。舊約中,上帝說要給亞伯拉罕一個兒子,以成就像天上繁星那麼多的應許,但轉過頭又吩咐他獻以撒,彷彿要一手摧毀自己所賜下的應許。再者,上帝應許撒萊生子,偏偏到她年老停了經,神才再次派來天使,向她重申是兌現應許的時候。怎樣去理解新約中「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或「在前的將在後,在後的將在前?」上帝的應許總在看似對立的情況下發生,就如以上的經文,在聖經中比比皆是。可見,上帝是矛盾的始作俑者,祂給人的任務壓根兒非人能為,除非對祂緊抱信任。要培養信任?祂會透過矛盾來引起我們的注意,與我們對話。

「矛盾」生命對話的邀請

然而,被置放在矛盾中成長的信徒,面對張力、迷惘和作決定是個惱人的歷程。無論你有沒有作出邀請,在這個時代,矛盾總會頻繁地找上門。以我為例,別人說我是個有信心的人,我卻認為自己是個充滿矛盾的人,內心常常有思想鬥爭和辯論,總想弄清楚。我曾經以為這是缺乏信心的表現,甚至被屬靈好友說我太過追求「實感」和「安全」,對神不夠信心,這個簡單的評語令我疑惑。人成熟了,我明白自己喜歡反省和追尋存在意義,或許要掌控是部份原因,但我更在意的,是在矛盾中弄清真相──真實的我?要改變甚麼?上帝的時代心意?真理中的新視角?新的融和可能?

「非此即彼」或「亦此亦彼」

最近與好友分享2020年無法回國內工作的經歷。我的服侍是上帝給予的召命,但祂沒有讓道路變得亨通。我流著華人的血統,喜歡「幹」事情,在迷惘中也曾懷疑自己的價值。當與內心展開對話,我發現道路確是沒有開通,但召命也沒有改變,要轉變的是做事的方法。轉念之間帶來契機,我就知道要趁著這個千載難逢的空檔,去整合自己的生命與服侍,沒想到一篇篇的文章、一個個的課程、一本本的書稿,就躍然於鍵盤上。人能對準神,就能超越自我。沒料到2020年的安靜整合功夫,是要準備我在2021年到三間神學院教書,於有影響力的平台繼續傳承。

所以,與其說矛盾是思想鬥爭,不如說是一趟回應生命對話的邀請。它催促我們獨處、安靜,縱然不一定能從所有的對立和張力中解脫,卻可以學到如何面對人生種種矛盾。不簡單劃分「非此即彼」,而是「亦此亦彼」來看待,我們的生命就可以變得寬闊和發現新的可能,在擁抱矛盾下繼續前行,那是另一種寬廣、眼光和信心。

讓矛盾為您效力

香港是世界數一數二安全的地方,有穩健的政府、經濟和法律體系,信徒不需要太著重靈性都能做個「像樣」的基督徒,環境也較能預料,不需要太執著神的心意也能自主生活;但轉瞬間,一切都被翻轉了。彷彿人在舞臺上,突然換了佈景,不再是自己的劇本,人站在臺上繼續演自己生命的戲,卻找不到對白,茫無頭緒。或許這個劇本、這個佈景,都催促我們認真聆聽幕後編劇──天父──的話,祂怎樣為時代把脈、詮釋現象,開出另類良方。對於信徒,這是個要認真對待信仰,更深信靠神的時候。若矛盾出現,就視之為一趟靈命深化之旅,好好咀嚼。

當矛盾向你叩門,迎接它,細味它,消化它,它可以是充滿智慧和創見!

漫天風雪 圍爐取暖(下)

Image by db_oblikovanje from Pixabay

賴淑芬

(這是一個極具挑戰的時代,領袖需要團隊圍爐取暖。我與七位領袖建立了另類的抗疫小組,當中有屬社福界、教育界、商界和宗教界的)。

當組員談及這年多的變遷,大家既描述因時局轉變的無奈心情,同時也著墨生命的變革──無常生活中的深刻改變。正如著名企業家Jack Welch所言:如果外在改變速度超過內部改變,盡頭就在不遠處(If the rate of change on the outside exceeds the rate of change on the inside, the end is near.)。

建立圍爐取暖的群組

有組員沒有同行的組群,卻重視隱密處,更培養了「煲講道」癮,抓緊真理繼續前行。也有刻意經營不同組群來圍爐取暖的,無論是迎向下一代的挑戰,還是個人的掙扎迷惘。大家彼此吐露心聲,卻不停留於此,最後在禱告中得力。當然,能有同心或靈性相近的群體同行,是彌足珍貴的,卻是可遇不可求。

從隔離中更依靠與神的關係

主給了香港人史無前例的艱難功課──年青人在失望中重塑盼望、家庭在政見分化中復和、留守或離港的忐忑不安,甚至是美國大選的爭議……加上疫情帶來的社交距離,在家工作做成的的分隔、線上視頻見面的距離感等,信徒於團隊中不一定能被滋潤,這反而推動我們更專注建立與神的關係。

看現今的局勢,真不懂主在開甚麼牌局?禱告時遇到現實非按我們的禱告和懇求發生,甚至是每況愈下,有組員從而深刻地反省:若所盼望的,在生時都無法見到的,自己還會信神嗎?信仰是要求神滿足我,為我做些甚麼嗎?彷彿生命在擠壓中才會於信仰上有深層的反思。是的,沒有指望仍要盼望,盼望在於神,而非來是幻變的世界,縱然看不清也不明,仍決定放下自我,觀看神在香港和世界的作為。

當尋求啟示變得更難

我是屬靈導師,以為對上帝的事情會比其他人多點體會。但世道的無常、變化急速,人根本就追不上,剛按常理完成了的計劃,當下外在環境又起了新的變化,沮喪常常走上門。很多時,只能繼續在不明所以的路上行。聖經雅各書說明天如何我們不知道,靈性較成熟的領袖也不一定能給予答案,這是個學習深度謙卑的時間。既然為神圖謀大事不一定可行,不如每天憑信前行,活在當下,做眼前能做又應該做的事情。有牧者背景的組員就主動先行,不聚焦評論移民的對錯,反而主動為將移民的肢體提供牧養,聆聽、接納和傳遞帶著使命來移民的異象,獲得了很好反應和被推廣。

為神預備安息之所

「耶和華如此說,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腳凳。你們要為我造何等的殿宇?哪裡是我安息的地方呢?」(賽六十六1) 從伊甸園起,神一直想在人間尋找安息的地方,一個與人相交的空間。但我們總是偏向講求功能 –帶來甚麼祝福?遍傳後多少人信主?主給了多少啟示?然而,聖經展現的信仰,重視價值多於目標。價值可以是經歷神、生命轉變,目標可以是不斷爆新組、信主人數。仿佛我們的被隔離和被限制做事情,或許要我們再思人生目標 – 獲得成就或親近主就夠?神一直渴望與人同住,主樂意與我們親近,只是我們有發現或邀請祂的同在?

神聖的混亂

這個混亂和顛覆的時代,或許都可以是神聖的!情況有點像使徒行傳的時代。當時的政局和民生都在威權的統治下,領袖和事工遭到打壓,但神的恩典絲毫沒有離開,甚至是更強而有力地同在。聖靈在混亂中創造了許多契機,帶來屬靈的變革與突破,是聖經中精彩絕妙的一頁。強權反而突顯了上帝的大能大力。

世界奉行理性、計劃、科學、大數據等,一切都是以計算來滿足人要掌控的慾望,但如今連大數據、網上的資訊都不一定可靠。信仰倡議的單純而行反而是時代的必修科。況且,神總是不按牌理出牌,置身其中的人會感到混亂和懼怕,但神也提醒我們,在混亂的時刻裡更要學習放開掌控的習慣,單純地期待恩典的來臨,享受無法言喻的驚喜。

我享受每一次的圍爐,縱然對世界,我們給不出良方,但彼此分享逆境對生命的意義和蛻變,就發現它有獨特的意義,深刻體會神能讓好的或不好的都為我們效力。圍爐取暖,繼續加炭,讓這個冬天不會太冷!

漫天風雪。圍爐取暖(上)

Image by Наталья Коллегова from Pixabay

◎賴淑芬

這是一個風雲變色、充滿挑戰的時代,作領袖的,需要團隊圍爐取暖。我與七位領袖建立了一個另類的抗疫小組,當中有在社福界、教育界、企業和教會工作的,我們希望在這大時代尋求上帝向我們說甚麼,尋回最重要的「求生疫苗」。以下是我們種種的心路歷程和發現,希望拋磚引玉、引起共鳴,一起聽神的話,看祂在掌權。

被推進深度改變

從「反送中」開始,我們恍似沒有選擇,被動地被推進深度的改變中,難以逆轉,只能順勢改變。簡單如小孩子問我們怎樣看警察,我們都得苦苦思量如何作答,正邪變得難辨!大至國安法實施後,在公開場合我們變得不敢高談闊論,言論自由漸漸從缺。也有深愛群羊的教牧,今天接到會友說想移民,下次見面就是惜別會,尚來不及處理自己的離愁別緒,卻要為排山倒海的移民肢體做輔導。一切一切都令人感到世事無常,人都變得瘋狂,追不上這個大時代的變遷。

Re-set改變進行中

現今的改變是徹底改變,無論是態度或價值觀,都是從裡面開始改變,這包含著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以新眼光來看處境。世界的變化指向死路一條,所以不能被時代牽著走,看到沮喪無望的世情時,心裡要與神對話。要以上帝的角度來看時代,像保羅所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察驗何謂神的旨意。過往我對這段經文是頭腦上的認知,如今是進入並活出經文。上帝容許這個局面出現,或許是要我們知悉自己無能力,願意作出靈命的深度逆轉。

跑在世界前面?跟著耶穌後面?

我們口中說信神,但多少時候,我們仍是自己在作主。今日世事的變化已壓垮人的能力和自主,資訊的超載(information overload)更令人無能為力,我們只能謙卑地承認自己無能為力,若非回到信仰中,認真地向主深度降服,願意跟在主裡面,莫說為這個世代的爭戰祈禱,就是要自處亦不易。

深度交流──末世的立足點

我們可預計未來的變化會更劇烈,末世的序幕恍似已啟動,比起過去任何的時代,我們更需要屬靈的領受和辨別的能力。表層式的讀經、祈禱已不足以應對這世界,我們要與神有深度交流,不斷求問神、洞悉神在做甚,才能尋回堅實的立足點。此外,新常態在催促我們去反思生命的優先次序是甚麼?是家人的得救,還是個人靈性的成長,成為常備油的童女?

我們的分享苦中有笑,笑中有淚;時而沉思,時而祈盼。我們分享當下,而非給予答案;擁抱問題,卻不停止前行。我們彷佛是一群同行的天路客,在以馬忤斯的路上分享對上帝的種種發現。外面的溫度只有8度,但我們的心裡卻火熱。

在嚴寒天能圍爐取暖是恩典。爐是彼此關係的連結,火是我們對主信靠的心。圍爐取暖,叫這個冬天不會太冷!

尋回當下的盼望

Image by enriquelopezgarre from Pixabay

賴淑芬

二千年前的聖誕夜,牧羊人帶著羊群攀山越嶺,在雪地匍匐前行,為的是跟著星星尋找耶穌。博士們從東方而來,嬌生慣養的人卻要走過荒漠,歷盡艱辛,甚至冒著因不聽王命而被殺的危險來尋訪耶穌。因為盼望看見彌賽亞,他們就勝過一切艱難和恐懼。聖誕節,耶穌的榮光真的照到我們心中?真的除去了我們心中的黑暗?

壞消息疲勞症

人習慣留意負面的消息,舉個例子,當牧師講道,忽然聽到大聲響,大部分人都會轉去尋找聲音的來源。人自古已習慣趨吉避凶,「避凶」是人的天性,這就是為甚麼那些專門發掘負面消息、作出悲觀預測的時事網紅(KOL),動輒有數十萬粉絲追捧的原因。我必須承認自己也是粉絲之一,也深知道在求知的背後,是想撫平懼怕和不安。但聽多了,反而會出現「壞消息疲勞症」(Bad-News Burnout)。當新聞或負面資訊不斷、迅速傳播,就會引發人的負面情緒,掉到無能為力的深淵裡,而稍有能力的,就會逃離現場,加入移民大軍。

作為信徒,理性上當然知道要為世界帶來光明的盼望,但現實是,跟朋友談時局,分享得愈多,恐懼就愈大。我往國內跑已超過十年,深知一國一制的模樣,大致估計到香港的走勢,但這段日子,我不斷與盼望和無助打交道。我常常提醒自己:資訊講的是現實,卻不是真實;網紅的意見可作參考,卻不是真理。因為,耶穌在兩千年前──最黑暗的日子,為我們帶來真盼望,這盼望今天仍然生效,甚至是最管用的禮物。

盼望遠超樂觀

盼望和樂觀是經常被混淆的概念。盼望與正向心理或樂觀不同,樂觀是認為凡事都會好,有時會令我們過分地避開陰暗,只看光明而迷失了真實的自己,更不懂得從軟弱中尋求神。盼望不單是快樂或樂觀,更是在接受和確認現實後,仍擁有可能的看法。盼望是一種由內而外產生的信心,讓人有力量迎向明天。例如,我每天都會面對不同挑戰,我常常對自己說:神總有恩典。每次這樣從心宣告後,踏實的感受、突發的信心隨之臨到。

盼望是從失望而來

盼望與失望是相反的,卻又像一雙筷子並行。失望是「失去希望」,原因可以是因著不好的改變、被迫失去、社會不公義、疫病肆虐等。在失望時,人會失去能力和方向感,彷彿被困住了(stuck)而無法充分發揮、無法看到新的可能。面對世界急劇改變,我們天天經歷失望,學習如何與失望共舞,是重中之重。

盼望是在失望或絕望的情況下孕育出來的。失望時,面對它,停留和穿越它,從中學習,轉化背後的負面思想或情緒。盼望幫人找到可能性,從而朝向更好的未來前進。盼望就像陽光,照射出可能性、新的生命、突破的意念,讓人或機構能作出改變,甚至得以提升 。

沒有指望仍舊盼望

怎樣保持盼望?我常與團隊或好友一起走過「化失望為盼望之旅」。無論是線上或線下,我們都有定期聚會,先分享種種最真實的想法和感受,更重要的是不停在分享,而是將這些需求放在禱告中,每次總有出人意外的平安和突破性的想法,鼓勵著我們盼望那看不到的,多於那看得到的(Hope that is seen is not hope,羅八24-25)。有一次,我感到政局很不樂觀,主讓我看到祂手中有很多隻牌,彷彿在告訴我祂才是掌權的那位,只要祂一出牌,看似悲哀的結局都可以被改寫,我的重擔即時脫落,會心微笑起來。及後,當時嚴峻的局面果然奇妙地被扭轉過來。

昨天,我與同工分享在國內的工作又遇到道德的衝擊,要有做不下去的心理準備。禱告中,主再次提醒我們,2007年開展國內事工,主給的經文是祂開了的門,無人能關(啟三7)。主彷彿想擴闊我們對「關門」的看法──地上關了門不代表天上也關門,即或地上關門,事工停止,過去十多年的基業,也必然會繼續影響下去,甚至可用另一種模式來展現。我頓時輕鬆起來,開或關都不重要了,反而期待要看主的新作為。結果,事工又能繼續,我又學了寶貴的一課。

我們看事情,甚至看神,總有一套固有的模式或想法,影響著我們怎樣評估現況。別讓你的過去定義你的將來,這樣才能有盼望地走下去。當你感到失控、失望,抓狂,就與你的屬靈同伴一同尋求聖靈導引,化失望為盼望。記著,盼望是在失望的情況下孕育出來的,盼望是越過失望而來的。

深度改變或逐漸死亡

Image by mohamed Hassan from Pixabay

◎賴淑芬

失控卻是最安全的GPS

我們正處於深度改變的時期,幾乎是重設(re-set)生活狀態。看看香港和世界過去幾個月的巨變,就知道這是快速變化的時刻。新常態也在說明,從今以後,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模式都變得有所不同,我們不一定能回到「正常」的狀態了。

期待疫苗去恢復正常狀態?這可能仍言之尚早,有專家甚至建議觀察一年後才注射疫苗。唯一能確定的,是我們須要改變思維,迎向新的適應,甚至從中找到成長的意義,激發人內在的意志和毅力。聖經使徒行傳中的使徒,擁抱了傳福音到地極的使命後,就迎向翻天覆地的生活形態,選擇是失控、卻同時是最安全的聖靈導引(GPS)。保羅被羅馬巡撫腓力斯囚禁了兩年,無法繼續他最熱愛的佈道工作,卻安然和專注地寫監獄書信,以文字開展了他服侍的新一頁,至今仍具影響力。

深度改變或死於安舒

Dr. Terry Walling提到,「深度改變」(deep change)是徹底地轉向新範式和新挑戰,那是須要放棄過去較確定的處事方法。「深度改變」是信徒允許主帶我們到一個新的地方……再次成為祂的羊……聽牧羊人的聲音,並跟隨祂到一個新的牧場(約翰福音十1-18)。

若留戀並只期待恢復過去的「常態」,會減低我們改變的動力,也弱化我們辨別上帝此時此刻的心意,失卻成長和轉化的機會。Dr. Robert E. Quinn提出「深度改變」既困難又痛苦,但那並非是由外而內,反而是由內而外的根本改變。我們須要檢視慣用的思維和方法,從新思考和採用新的模式。「深度改變」或漸漸死亡(slow death),特別是死於安舒區。抗拒或否認改變,只會讓我們與改變中的世界距離愈來愈大,甚至遠離上帝的時代步伐。

改變締造新機遇

當我檢視今年自己的事工模式變化,我驚訝聖靈的帶領和啟示,遠遠超越過去的有限。我由慣常到國內提供培訓,轉為在網上培訓,雖然網上交流總會有限制,但我願意學習和突破,結果不但能延續服務,甚至做得更多。此外,既然省下往來兩地的交通時間,也多了在家工作,我就開展了網上的傳承工作──寫網頁、拍片、寫電子書和投稿,整合自己近三十年的經驗和知識。短短數月合共有2.5萬人次瀏覽,包括不同地區的華人。當然,轉變的過程確是非常辛苦,要刻苦加上努力,但知道上帝要使用網絡,那就靠著祂的豐盛恩典來迎向轉變。將來,無論世情變得如何,網絡幾乎是必行的路,因既可以防止停擺,又有遠大的影響力。當教會的牆被疫症拆去,信徒們一起使用網絡,讓它為神的國度所使用,就能從惡者的手上贖回這個強大的福音傳播平台。

Kairos中對準神的心

坦白說,這段時間我仍未清楚上帝的心意,或祂的大圖畫是甚麼。古希臘人提及時間時會用Chronos和Kairos這兩個字。Chronos是可以測量的時、分、秒,是定量的,Kairos是定性的,測量的是時刻、正確的時機、神聖的時刻。若說Chronos是地球的時間,那麼Kairos就是上帝正在介入的時間。若現在是上帝的Kairos,那我們就要問:「上帝在這境況中想我有甚麼轉化?」「作為上帝的子民,祂想我在這境況中如何回應?」這樣的辨別和尋求既是取回主導權,又能避免我們被困局牽著走,然後再思想我們可如何影響世界。

我深信,困境中主仍掌權,祂正呼召著一群不只注視困局、而是不斷辨別祂心意的領袖,即或在未有答案時,仍憑著信心走在其中,發現可能而努力改變,迎向不確定。我深信,只要對準主的心,現在就是與主一起共創未來並改寫歷史的時刻。

成長心態:「總會有出路!」

Image by PublicDomainPictures from Pixabay

◎賴淑芬

在電影《地心探險記》(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男女主角在探險途中,突然遇上山泥傾瀉,出口被幾十噸重的大石堵塞了,友人絕望了,女主角Anita Briem 卻說出「總有出路!」(“There must be a way out!”)這句話。面對著形勢日益嚴峻的香港甚或世界,每天看著讓人心餘力絀的新聞,你最常說的哪句話是甚麼?

成長或定型心態

暢銷書《心態致勝:全新成功心理學》(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的作者、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發現,成功者與失敗者最大的分別是他們的心態。面對逆境,定型心態(the fixed mindset)或成長心態(the growth mindset)將主宰著我們關鍵性的回應,甚至影響我們能否越過困境、化危為機,因為心態決定境界。

根據Carol的研究,定型心態的人有較多固有 / 牢固的心態或框框,傾向自限的自我論述,認定自己的聰明才智、掌控能力、社交能力等都是固定的,無法改變。他們畏懼且無法面對失敗,所以他們會逃避新挑戰(也就是機遇)。當遭遇挫折或不如意,這些牢固的心態會在背後作祟,叫自己認命或歸咎他人,說:「我盡了力,可惜能力有限,沒有辦法了!」又或說:「都是某某的問題,我也做不到甚麼!」

Carol Dweck的研究來自學校。她發現擁有「固定心態」的學生在課程愈來愈艱深時,會讀得特別艱難,成績會突然下降。學生的心態是自己的能力有限,或是怪罪於別人,認為這都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從而感到挫敗,甚至會放棄。相反,「成長心態」的學生視失敗是一個過程,只是將成未成(not yet),並認定能從失敗中學習,例如學懂了會變得聰明些、可避免重蹈覆轍、那是屢敗屢戰的功效。

因著對挑戰和失敗有不同的看法,持這兩種心態的人成就也各有不同。具「成長心態」的人保羅:成長心態的佼佼者

提到成長心態的佼佼者,保羅當之無愧。保羅在大馬色路上失明(徒九3-8),在三天失明的折騰中,他反思和沉思生命,最後選擇歸向耶穌而成為令福音遍傳歐亞的使徒。他遇上女商人呂底亞,當時的人大都看不起女性,保羅有著尊貴的背景,卻願意突破框框,向呂底亞及婦女們傳福音(使十六14),結果促成了腓立比教會的誕生。另外,保羅見到馬其頓的異象,就放下在亞洲向猶太人傳福音的工作,轉向歐洲的外邦人傳福音。對於願意破格成長的領袖,上帝可以使用他的程度是難以想像的。上帝模造保羅,讓他突破自己在信仰上的種種框框,當他願意被陶造和放手,生命便不斷成長,能迎難而上。他用自己的生命見證來提醒信徒:「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羅十二2)

成長心態:finishing well

我很喜歡研究領袖學大師Dr. Robert Clinton的「領袖塑造」理論。當中他提到那些能夠finishing well(有好收場)的領袖,都是需要終生學習、破格突破和轉變視角(perspectives)的人。缺乏成長心態的人總是停留在平地(plateau)的停滯期,成就平庸、無法被神大大使用,甚至不能有好的收場(not finishing well)。

我近年領受了要開一個網頁和網上視頻,以便回應我的傳承使命──訓練培訓者(train the trainers)。我一心仗賴專家的幫忙,主卻關了我的門,彷彿要我自力更新。我當時充滿自限的思想:「我年紀大了,學不到新的科技!」、「我是IT白痴呢!」主卻帶我回顧我的生命,我何嘗不是在神的恩典下,完成了很多生命創舉?那是我連造夢都沒有想過能做到的事。之後,我決定將勤補拙,努力學習,結果就完成了「領袖生命事工網」和錄製的視頻。

我想起兩位牧者最近看完我的網頁後給我的回應,他們感謝我慷慨地分享豐富、整全的資源,對他們有莫大裨益。而最讓他們感動的,是我的身教,即那種迎向困難的態度。我因為認定是上帝吩咐,就堅持突破弱點來完成。聽罷心裡有種被明白的感覺,十分感動。我已不太在意自己做得不夠專業、網站瀏覽的人數不夠多,現在我慶幸為神所用,在祂的恩典中成為堅毅的榜樣,產生影響力。

我深信,信徒比誰都更應該、更容易擁有成長心態,因為聖靈願意給我們目標和意義,並賜下所需的能力和恩典。「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四13)

歡迎瀏覽「領袖生命事工網」|https://www.leadersbedoing.net/

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NRppHSTXFw

孤獨──看懂自己,愜意人生

Image by Pexels from Pixabay

賴淑芬

莊子說:「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人只有獨處時,才能清除迷霧,看清生命的真相。

我覺得孤獨可以理解為人際的缺失,但也是通往獨處的豐盛之路。肺炎肆虐,封城和限聚令等措施,使人們從熙熙攘攘的生活回歸寧靜。彷彿是上帝將人推進孤獨中,想我們洗滌心靈,因為心靈如何,將影響我們能否迎向漫天風雪的逆境。然而,長久以來,人們一聽到「孤獨」二字,總有不太好的印象:那人的性格有問題嗎?不喜歡和人交往是一種病態!連父母都不想讓女兒孤單,催她結婚。

我縱有自己的家庭和群體,仍嚮往孤獨,深深喜愛蹓躂於愜意自在的空間。

群體,有時讓人更孤獨

我喜歡教導性格理論,知道隨著年歲增長,原本是性格外向的領袖,也會愈來愈內向,安靜地沉澱生命,預備下一里的生命傳承。獨處,可以是人刻意而為的。耶穌以獨處的身教來說明它是多麼的重要,無論被多少人簇擁和追捧,祂都會安排獨處的時間與自己、與上帝對話。獨處,有時會讓人感到寂寞,但也有一種自在的滿足感。從他人和事務中抽離,才能完全成為自己、聚焦自己和懂得自己。

年輕時,雖明知自己快要耗盡,我仍花時間在人群中,停不了做事和說話。更甚是為自己安排了繁忙的日程,無法停下來。回想起來,是為滿足被肯定的渴求?還是透過繁忙來證明自己有用?那時我不懂得獨處,彷彿面對自己是件可怕的事。因著長久沒有理會自己,靜下來時,各種累積的情緒和煩惱一擁而上,被嚇得逃跑了。

缺少獨處,即使相識滿天下,到處受歡迎,卻可以活得愈來愈迷惘。人群散去,傾談過後,仍感落寞。畢竟,人成熟了,更難找到能滿足自己的那種靈友,即或找到了懂你的人,對方也不一定有時間或心靈空間來滿足你。加上,人總是強於自我表述,弱於聆聽,若缺乏同理的對話,會讓你更感孤單。

發現自己,發現上帝

獨處是讓心靈癒合的最佳時刻。外人眼中的你和獨處時的你,可以是兩個樣;表面假裝淡然,內裡可以是不知所措。缺少平衡地處理這兩個我,人愈來愈不真實、不自由。獨處,發現脆弱的自己,淌著血的傷口,救贖就臨近,發現一直關切著自己的上帝給你療傷止痛。

對於某些問題,你會發現其實不需要別人的意見,很多時你心中已有答案。與自我對話能讓自己更清醒、更精準、更適切。何況時刻注視著我們的聖靈保惠師總在身旁,等著回應我們的需要,只是我們太懂自救,太少求救。保羅提醒我們要心意更新而變化,這正正是在獨處中,透過反省,辨別神的同在,才能達致的轉化。不斷在獨處中找到自己,找到上帝;找到上帝,又找回自己,這是信徒一生要走的成聖之旅。

孤獨讓人回歸自我

獨處也是弄清楚自己的生命真相、認識自己最好的途徑。不迷失過去,不驚恐於將來,不急著讓生活給你所有的答案,細思慢想,擁抱當下。只有在獨處時,你才會更加篤定自己究竟想要甚麼,人只有學會傾聽內心的聲音,才能關愛和滋潤自己,讓自己的破碎變得更完整,活得更加完滿。獨處的時光,其實是人生裡最好的時光。我寫得最多心靈札記、與神對話、解決疑難、更新改變,都是在這些時刻。偶爾回看就覺驚訝,獨處,它沒有智者相伴,卻充滿智慧。

照顧好自己,更懂得愛人

獨處也是協調生命矛盾的時間。我常常活在矛盾中:體貼自己還是捨己順服神?選擇嬲怒還是放手原諒?在各種試煉中,從與神摔跤到順服,都是生命更新過程中的起伏寫照。安靜、思考、整合、與神對話、自我調節就趨於同一。獨處,看似以自己為中心,但它並不自私,它總是圍繞著群體的事情;一個人變得美好,團體也被祝福。所以,獨處讓人懂得自己,同時懂得別人,建立美好的界線,從而尊重他人的獨立性,讓他們做好自己,不必符合你的期望。這表示你能夠聆聽他人的心聲,獨處是培養同理心的地方。

享受孤獨的美好時刻

我於獨處時最感輕鬆,最能活出自己。如何與孤獨和諧相處?不必在意一個人吃飯,一個人於海邊沉思,一個人踱步,一個人運動,儘管讓自己清空和留白。其實世界是自己的,最懂得自己的也是自己,把自己安頓好,反而能安靜輕盈。我由害怕孤獨,到擁抱孤獨,如今嚮往孤獨。好想趁機會為孤獨平反。懂得獨處的人,他並不孤單,隨時都有伴,永遠都有「主和自己相伴」。

歡迎瀏覽《領袖生命事工網》https://www.leadersbedoing.net/

或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Z9tl2eJ9Gim2oQk7v-Etw

孤獨──從心而發,展現生命

Image by simardfrancois from Pixabay

賴淑芬

很多人認為「孤獨」不是好事,像是人際缺失或失調。但孤獨讓人有獨處的機會,讓人療傷、減負、自由,發現自己,也發現上帝。此外,獨處也是一種能力,讓我們的生命更有創意,達致成就。

別被線上世界拉走

數位世界當道,我們不斷被螢幕刺激著。社交媒體令我們為了被點讚,而不斷要發放短訊(post) ,彷彿只有在貼文、傳訊息時,才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被外界為你的存在下定義,卻忽略了對自己真實探索和肯定,失去了自由。這種周而復始地發放與接收行為,也剝奪了我們獨處的寶貴時間。每次坐地鐵,我總看到九成以上的人都在緊盯著螢幕,連僅有的思考或放空機會都被佔據了。我詢問過年青人獨自思考的感受,有人直言不會主動去安靜。只要一落單,無論身在何處,都會習慣地馬上掏出手機來。漸漸,對獨處越感陌生,遠離自己,也失去親身經歷神的機會。

獨處是能力的體現

在《孤獨:回歸自我》一書中,著名的精神科醫生安東尼.斯托爾研究天才為何愛與孤獨相伴,他賦予孤獨新的定義:孤獨是一座讓你渡過憂傷的橋樑,是一個人終於可以對自己說話的時刻,是天賦發揮的契機,也是創作靈感與想像的源頭。[1]

安東尼.斯托爾列舉了史上知名的作家、音樂家及哲學家等例子,來說明孤獨的心靈在他們艱困的人生經歷中,如何轉化為自我接納和發揮想像力的機會,最終為他們不幸的童年和不快樂的人生,提供了救贖和希望。例如,科學家牛頓的童年籠罩著被母親拋棄的陰影,長大後他變得再不相信任何人。他離群獨居,像今天的「宅男」,在極度自閉和孤立中,反而能專心研究而發現了萬有引力,為人類做出偉大的貢獻。當被問到成就的關鍵,他回答:「我沒特別用甚麼方法,只是對一件引發我熱情的事物長時間去思考而已!」[2]

孤獨能讓人傑出

許多一流的專家、運動員,都是「傑出的孤獨者」。在追求夢想與目標的過程中,孤獨力是一項鍛煉心智以至能成功的重要指標。「孤獨」是有生產力的,因為它提供了很多空間來造就「專家」。孤獨可以是一種力量。

如果常常聚在人群當中,凡事以人為本,就容易忽略自己,難以發揮自己的熱誠和天賦,甚至缺乏聆聽自己、辨別神心意的機會,而失去應該走的方向;同時也失去與自己、與神重新創造世界的機會。因為獨處是個難得去整理生命方向,發掘創意亮點的機會。

孤獨──締造創意空間

近年心理學家發現,獨處有助發揮創意。[3] 當我們放任大腦自由運行,大腦也獲得了解放。原來大腦在不須回應任何指令下,生產力最強。我們一直以為,進行「集體腦震盪」是創造力最強的時刻,結果不然,原來獨自思考時更有可能冒出新的點子。

對我而言,感官世界的確令人陶醉,特別是獲取了很多有用的資訊,但那往往是表層的,是別人的。我更珍惜從獨處而來的豐碩收穫,是深層的,是屬於自己的原創和努力。近年,我開始做研究、寫作和教學,獨處給了我許多的啟迪,無論是整合知識和經驗、抓緊領受和異象、明辨和強化價值、實踐自己的熱情、需要破格的地方等。甚至許許多多的點子都是從放空而來,讓我的創作人生留下愈寫愈多的段落。

「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你們竟自不肯。」(賽30:15下)只要肯、嘗試和增加獨處,你會喜歡這片天地,因為它能餵養你的生命和靈魂,讓你活得精彩。


[1] 安東尼.斯托爾:《孤獨:回歸自我》(中國:人民郵電出版社,2016)。

[2] 同上。

[3] 在《安靜,就是力量》中,蘇珊.坎恩提到最早鼓吹腦力激盪、鼓勵大家集思廣益的研究,是1940年代亞歷克斯.奧斯本(Alex F. Osborn)在《發揮你的創造力》(Your Creative Power)裡提出的(New York: Scribner, 1948)。凱斯.索伊爾(Keith Sawyer)在《團隊的天才》裡(Group Genius: The Creative Power of Collaboration)(New York: Basic Books, 2007),檢視奧斯本的研究,結果顯示,儘管腦力激盪激發出更多的點子,但那樣做也促成更多糟糕的點子。大腦在不須回應任何指令下,生產力最強。我們一直想要相信,進行「為力激盪」和「集體思考」,是我們創造力最強的時候,結果發現事實不然。獨自思考時更有可能冒出新的想法。

不確定中的靈命update

Image by OpenClipart-Vectors from Pixabay

賴淑芬

凡事有定見的領袖?

最近碰到一位領袖,他知道我是個尋求和明辨神心意的人,對屬靈的事頗有洞見,就告訴我他的新異象,希望我能為他的異象把脈。怎料我告訴他,從前我較能確定自己的領受或感動,如今卻常在不確定的狀態,覺得知道的愈來愈少,能掌握的變得愈來愈有限。我說我深深認同雅各書四13-14節所言:「……今天明天我們要往某城裡去…其實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朋友有點失望,但對於我毫不掩飾自己的軟弱似有點愕然。

面對複雜失控的世代,舊的知識和經驗都不敷應用。作為領袖,除了說見步行步,就給不出很有把握的忠告。縱然自己是神學院老師,在台上教書振振有詞,台下卻觸碰到自己的無助和脆弱。我深思在這個大困局下,人如何調整信仰以應付生命的不確定性,並從中獲益!

肯定神學與否定神學

就是這種求知,當聽到潘怡蓉博士講「否定神學」(Negative Theology),我為自己的困局找到新的詮釋。「肯定神學」的框架是因果關係,從A得出B。許多信徒慣用邏輯來解釋信仰的關係,也基於多年認知來歸納出答案,有一套對信仰的固定看法和答案。而「否定神學」則告訴我們從A不一定得出B,強調我們不能說對信仰一定有把握;看不清的,就不敢說我知道。如今的新常態正正衝擊著我們以為「知道」的固有想法。「否定神學」描述人性中認知的有限,我們對信仰的理解和表達仍相當有限,所以不要用固定方式來框住對上帝的論述。在面對不可掌握的上帝、不確定的明天時,騰出一個謙卑的心靈空間,保持在奧祕上帝面前的靜默。[1]

逆境中的新酒新皮袋

上帝的意念高過我們的意念,上帝的道路高過我們的道路。人對上帝的認識要存著開放性,容許自己不斷擴充對上帝的體驗與論述,修正對神的認識。我們縱然未能洞悉上帝旨意的全貌,能做的是繼續敬畏,靠恩典活每一天,繼續行每天的一小步,或許柳暗花明又一村,而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固定的信仰表達帶給人一種能掌握和能預計的安全感。但開放和容許信仰被修訂,能讓人保持對未知和奧祕的敬畏,跳出自己對神的固有框架,反而多了一份安然,是種成長的思維模式。若神透過逆境來吸引我們注意,要震動我們舊有的信仰觀念,那現在是時候更新變化,迎向新酒新皮袋了。

不確定中的靈命update

神學家奧古斯丁說:「若你能理解,它就不是上帝。」我們的信仰永遠都在一個歷程中,是現在進行式。過程中,不免產生懷疑和掙扎。否定神學卻讓我們看到,接受不確定性的同時,還是可以擁抱信仰,仰望那行新事的主。

在變化萬千的現代社會,我們需要不斷更新版的地圖,這份地圖建構在熟悉的地理上,卻能標示出最新的路線變化,指引尋路的人。[2]

歡迎瀏覽《領袖生命事工網》http://www.leadersbedoing.net/。

Youtube頻道- 陸續上載服侍貧窮人的分享。


[1] 伍潘怡蓉:〈從否定神學看靈程路徑〉,《校園》,第58卷5期(2016 年11、12 月),頁44-47。

[2]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