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跟隨者溝通並不能只是單向的說教,只有領導者或教導者不斷在發言,最多只能保證有信息的傳遞,卻不保證信息的「有效」。只有透過鼓勵跟隨者的參與才能得悉他們真正獲得了多少。
「當日,摩西囑咐百姓說:『你們過了約旦河,西緬、利未、猶大、以薩迦、約瑟、便雅憫六個支派的人,都要站在基利心山上為百姓祝福。呂便、迦得、亞設、西布倫、但、拿弗他利六個支派的人,都要站在以巴路山上宣佈咒詛。』(申命記二十七11-13)
摩西吩咐以色列人過了約旦河後,要在基利心山和以巴路山上宣讀律法,並要求未人與會眾一起立誓,決意在生死禍福之間作出選擇,或是跟從律法、或是隨從異教之風。立誓或立願就是立志,立志的行動表現出決心。但要留意的是,首先立志的宣召,是對不行律法咒詛之認同,若非士氣高昂,人不可能自願立這些誓的。
同時,摩西宣告未來要做的行動,是引導會眾把目光定睛在未來。定睛在未來就是不要留戀在眼前的安舒,就是要為目標要努力奮鬥。多少時候,跟隨者帶來的困擾就是只看目前自己所得的,而忽視為未來要預備的。
鼓勵群眾參與未來,就是引導他們朝向目標進發。
作者:呂慶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