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混不清時更要改變

Image by carloyuen from Pixabay

◎劉忠明

現在做教會領袖很難,既要帶領會眾作門徒,又要為各種行政安排煩惱。例如疫情緩和了,政府容許堂會恢復聚會,堂會當如何安排呢?哪些人可優先回來崇拜?是以先到先得的方式,還是長者優先?在網上預約還是可電話留座?凡此種種,不能單靠一兩位傳道人或幾位執事來處理。若是整個堂會的事,不應該由所有人去思考嗎?但現實是領袖始終要負起責任。

在牧養方面,一年多的疫情對會眾有何影響,相信不是很多領袖能立時說出來。年多以來不能實體見面,究竟還有多少會眾留下呢?會眾的靈性固然重要,但他們面對甚麼難處、內心有何掙扎也不能忽視,傳道同工、長執又掌握了多少呢?加上近年社會政治環境變化很大,我們難以完全理解,在此複雜和含混不清的環境下,要牧養信徒也不是件易事。

將來如何我們較難預測,但當務之急是去理解會眾的需要。當然在疫情期間,有部分的弟兄姊妹互有溝通,故仍可得到牧養,但大部分的人只在網上聚會,他們的實際情況無人得知,這群沉默的會眾才是極須牧養的羊,堂會要思想如何接觸他們、和他們重建關係為先。

目前雖能恢復聚會,但人數仍有限制,初期只能容納堂會的三成人出席,堂會會否考慮多開幾堂崇拜,以便多些會眾能參加實體聚會?現在會眾回來了,如何能更有效地接觸他們?牧者長執不能假設過往某些方式成功了,現在仍可沿用,須知道現在人和環境都改變了,因循地採用舊有模式,成效可能減低,是時候要思考崇拜模式是否須要革新了。例如可以在崇拜前後加些互動安排,讓會眾可以互相問候,甚至跟同工傾談!

另外,無論是否恢復實體崇拜,詩歌和講道是另一個要考慮的重點。實體崇拜能夠讓領會者及講道者因應現場氣氛作出調整,但更重要的是講道者應傳講甚麼信息。領袖勉勵大家作門徒,但此時此刻要怎樣作門徒呢?有牧者強調關心社會,特別是區內有需要的街坊;有牧者認為今天是傳福音的好時機;也有牧者覺得要面對移民問題;當然有更多牧者不理環境如何,堅持依循過去的習慣,逐卷聖經宣講。無論是哪類牧者都要思考,在新常態下甚麼信息是會眾最需要的。

又有說香港的堂會將面臨失去年青的一代,因為我們的牧養方式跟不上社會政治生態的轉變,單靠宣講信靠耶穌已行不通了!如何能贏回下一代?我們沒有必勝的把握,只知若不改變思維模式就絕對不能扭轉形勢!

香港的堂會一直都處於安穩的環境,即使是九七時,參與社會事件的堂會和牧者都是少數,但近年的疫情和社會運動卻是對大部分信徒有影響,這是不容忽視的。在前景含混不清、事情複雜難料的情況下,堂會實在要有好的領導團隊才能應對,才能按信眾的實際需要去牧養!

疫下信徒生命的新常態

Image by Mabel Amber from Pixabay

劉忠明

新常態是近來常聽到的名詞,意思是本來正常的生活,現已以不同形態出現,成為新的正常,不論我們願不願意,都已經在新生活之中。除了社會組織層面有新常態,個人的生活也變得不一樣。對信徒來說,屬靈生命是最根本的,而這生命中關係層面的改變是最明顯的。

疫情好像沒完沒了,個案數字反反覆覆,大家都誠惶誠恐地生活,加上面對前景的不明朗,令人感到無奈、無助。疫情更令人與人的關係產生了變化,因著限聚令的緣故,社交活動受限制,堂會不能有實體聚會,人的關係慢慢變得疏離。又有些信徒因為有了網上聚會,取易捨難的本性便顯露無遺,須知道人不見面,就容易忘記對方,當習慣了不出席實體聚會,沒有跟弟兄姊妹見面,久而久之,就會失去群體的支持,連信仰的支撑也會被削弱。關懷是看重他人,是由互相尊重和信任開始的,而建立和維持關係實在需要刻意花時間和心力來進行。

或許我們第一時間就會想,關心弟兄姊妹該是牧者的責任,即使現在未能親身做家訪,他們也可以用電話、短訊去問候、關心信徒。但事實是,牧者即使多努力,也不一定能照顧每一位信徒,相反,若弟兄姊妹肯多走一步,每人都去關心自己可接觸到的人,則大家都可感到被關心,而牧者也不用疲於奔命。

至於用何種方法去關心弟兄姊妹,就要靠大家的創意和新思維了。在疫情下,網絡平台廣泛被使用,大家可運用電子科技的便利,以視象、社交媒體來溝通、彼此關心。對於年紀稍長,不熟悉電子科技的,可以回歸傳統,用書信、電話來聯繫。其實方法倒是次要,重要是讓肢體感受到關心者的心思、誠意。這種敏銳他人需要的思維若能進入堂會,或能成為堂會的新常態。

門訓的重點就是生命培育,現在或許是堂會認真反思如何深化門訓、堂會要做些甚麼和由誰人去做的時候。例如,近年社會的轉變很大,堂會跟得上這些轉變嗎?這些轉變跟信仰的關係,我們又了解多少?聖經是怎樣說的呢?作為門徒,我們當然要回到聖經中看這些問題。除了傳統的聖經教導外,還有些貼身的課題要處理,例如移民、政治、社經、倫理、關顧社區、領導等。作牧者的該如何帶領信徒去面對?

此時,牧者的心態亦須要作出調整,須知道熟悉聖經和社會議題的信徒大不乏人,特別在疫情期間,信徒可在網上接觸到不少有分量的教導,所以牧者不能再以老師自居,以為自己知道的一定比信徒多,而該是要以引導者的角色與信徒同行,這樣牧者可教學相長,信徒的生命也會變得更活潑,說不定這會是堂會新的生態!

若牧者接受並實踐信徒皆祭司的觀念,信徒願意與牧者攜手牧養,堂會便不愁沒有人才!大家成為福音伙伴,一同學習,這才是基督的身體。疫情改變了一切,就讓我們抓緊這機會釋放信徒資源、善用他們的恩賜,令堂會成為有真正生命的群體。

教會需要你

Image by Peggy und Marco Lachmann-Anke from Pixabay

◎劉忠明

親愛的小羊,

謝謝你的信,我看到的是你愛教會的心,而不是加重我們的擔子。我們明白你的憂慮,你提及的確實是我們牧養上的難處,亦是不能逃避的!但我們更相信教會有你這樣的弟兄姊妹便有希望。請不要放棄,教會需要你們。

過去一年是我事奉這麼多年來最艱辛的一年,各樣衝擊突然而來,正面來看,這是上帝讓香港教會思考應如何改變的機會。我們習慣了在舒適的環境下崇拜、聚會,想當然地認為所做的一定是對,以至做事和牧養的方式都一成不變,甚至變得教條化!在沒有實體崇拜時進行主餐禮是一個好例子,讓我們有空間反省主餐的神學意義,因此可以適應遙距地同守主餐。在不能聚會時,我們真的減少了聆聽弟兄姊妹的困難和需要,電子平台不能接觸所有人,而上門探訪在短期內也難以做到,故此我們只能禱告疫情快些減退,讓我們可以再聯繫。然而弟兄姊妹可否發揮守望鄰舍的精神,在安全的情況下,關心住在同一屋邨的弟兄姊妹嗎?也許這是發揮創意的時候。

教會另一大挑戰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去宣講和教導,這是實踐門徒培育的關鍵,在政治敏感的環境下闡述有聖經真理卻不離地的訊息,對某些教牧是困難的。社會文化令會眾很易給牧者貼上標籖,教導不處境化便是離地,埋身一些就可能被某些人批評,怎樣拿揑在現今處境下應用真理需要一定的經驗和智慧,希望弟兄能多多為牧者禱告。

總而言之,作出改變是教會繼續實踐福音使命和在社會做光做鹽的大方向,擺在牧者面前的任務是和信徒同行,思考如何和怎樣改變!近期有人提出「調適領導」這概念,作領導的要留意身邊的變化而更新,這想法不是甚麼新鮮事物,因應環境改變而更新變化不是保羅一早提醒了我們的嗎?為的是要察驗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那麼,今天神在我們的堂會有甚麼旨意呢?我希望和同工及弟兄姊妹們一起去尋求。

作為牧者,我不會假設我們比信徒更有屬靈遠見,然後指示你們。我們明白自己的職分是牧養和同行,特別對新生一代,家長式領導已行不通,我們要進入他們當中才可牧養,然而怎樣才能讓他們接受我們呢?若大家沒有共同的使命和目標,又怎能同行呢?過去我們習慣從上而下的領導模式,長執教牧訂下主題、目標,便假設那是眾人所需所愛的,這假設是錯的,我們要改變的是這種「我比你強」的心態和文化,這也是保羅的教導,當看別人比自己強,才可有一致的心思和想法,因此我們牧者團隊首要的任務是找出進入羊群中的方法,才可做好牧養的職分。

釋放信徒的動力也許是我們第二個重要的任務。你應該明白單靠數位同工並不能牧養所有會眾,我們相信這也是某些信徒的職分,你們當中不少有教導、傳福音、領導、勸慰和聆聽的恩賜,你們雖沒有被呼召作傳道人,並不等於沒有牧養的召命,若有多些信徒參與牧養,特別是服侍年青一代,相信可以解決要和信徒同行卻人手不足這問題。大家同時可調整個人的使命,堂會必能在疫境和逆境中前進。

弟兄,你願意成為我們的同行者,願意改變我們過去單向牧會的文化嗎?我們需要你!

願主耶穌的恩典常與你同在!

愛你的主僕

疫情下反思教會教育

◎池麗華

疫情的限聚令下,教會聚會或被迫停止,或改以網上舉行。過往教會多以「活動」驅動,今日活動停辦了,便好像失去動力!亦有人擔心信徒習慣了參加網上崇拜,便不願回教會參加實體崇拜,或對教會感生疏,加上信徒可在網上選擇多元化的網上聚會或課程,這會否取代了教會的教育/牧養功能?今次疫情暴露了一個一直被教會領袖忽視的問題,就是教會教育理念, 如能運作正常便能經得起考驗。因為教會的凝聚力不在於活動的參與率,而在於各樣教育性活動之間的互補及協作,對焦在建立門徒回應召命的目標上。最近看到薛孔奇先生曾撰文章,分述教會教育的目的,文章帶來反思,特在下面引述 * 供參:

「1. 教會教育是甚麼? 
教會不是一個只在主日舉行崇拜聚會的地方,而是一個在生命裏一同成長的群體,當中的活動都以建立真理基礎、培育順服及實踐真理的門徒為目標。不單以愛相連,亦以愛去建立、塑造,甚至修剪,在愛中長進。教會也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中,成為能影響生命的群體,給予世人一些光輝、一些盼望、一些信心及信念的堅持。 

因此,教會的教育事工是信徒生命成長的基石。而教育就是傳遞知識、塑造人格,並且建立能應付及掌握社會環境中出現的不同問題的途徑。由於基督教教育有時被誤解為基督教學校的教育,所以本文較偏重用「教會教育」來指明堂會中的教育,這跟學校的處境大不相同。 

教會的教育對象是教會中的每一個人(由少到老),藉着各種各樣的方式及事工,包括教導、講道、多元化的活動,按不同年齡或以混齡方式,對會眾的身、心、靈,以及在生老病死各個人生階段中,作出牧養。教育的核心內容和目標是認識神,並且愛神。因此,施行教導的必要條件是尊重聖經、愛讀聖經、查考聖經。最好的教導是在教會的生活中,長期進行,並以人為本。最有力的教導是全教會一同參與,由教牧至會眾,人人都有此意識,有此目標,採用不同的方式施行教導,以致教會成為真理的堡壘、世界的光、人類的救贖大門。 

教會的教育不只是在主日學中,也在教會其他所有的活動中進行,例如小組、團契、查經班、兒童活動,建立互動的、連貫的、連繫的教學功能。主日學是從聖經引發生活上的應用;團契或小組卻是以生活為起點,回到聖經中尋找問題的答案。 

主日崇拜的講道在語調、內容、實例、用詞上,有其感染力,而且是教會的活動中,最多人出席的,因此能產生巨大的影響力。在教會其他的活動中,亦需持續崇拜的信息,尤其是堂會的主任牧師(首席牧者)所傳講具有指引和焦點的教會方向,或是教會應注意的問題,或呼籲全體會眾同心面對的挑戰,都是發揮教會最大力量的機會。 

每個人在人生不同的階段中,都會面對不同的挑戰,需要別人的幫助,並在基督裏得到牧養;但與此同時,亦因着人生不同的經歷,每個人都有其寶貴和獨特的領受,可以扶助身邊的人,或不同年齡的人,甚至對教會作出貢獻。教會的教育讓人在真理上得着建立,便可作出貢獻,教會亦需要人人參與,共同建立神的家。這樣的教會不單使所有會眾蒙福,亦能在社會中榮耀神。尤其在這個千變萬化的時代裏,每個華人信徒都負上一定的責任。求主幫助我們,在「末世必有危險的日子來到」(提後三1),各人專顧自己時,我們能走出自己的安逸圈子,勇敢地站在真理上,為後世留下最大的資產。 」

教會是信徒群體一起學習真理,互相支持,透過多元化教會教育活動,不同年紀信徒的參與及互動,同心履行大使命。今天面對衝擊,我們𣎴應只看見問題的症狀,更應找到問題的癥結,對症下藥,才能在逆境中找到出路。

*薛孔奇「聖經教導,教會教育運動」的再思 (不離不棄主日學文集)

文集連結:www.everyonepress.com/hsue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