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明
剛剛談完事工是可以消除的,現在又說要創造,是否自相矛盾呢?要去消除和減少的,是沒有多大作用的活動,這些活動很可能是由於不能放下傳統習慣,年復一年,因循守舊地舉辦的聚會,故消除的實際意義,是去檢視資源分配是否合理,應將精力放在更有成效和有策略意義的活動和聚會上!因此,教會必須去創造仍未開發但有價值的事工!
那麼,哪些活動是更有價值的呢?反過來看,什麼是沒有價值的?相信很多人都希望減少「會議」!開會似乎已經成為教會文化的一部分,沒有會議便好像沒有制度,没有計劃。這說法也許是對的,若沒有會議,大家按着自己認為對的方向和方法而行,倚賴香港人的「執生」特性,有時候是行得通的,然而會議真的沒有價值嗎?沒有價值的會議是那些沒完沒了,參與者準備不足,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又或多管制,不放手,沒有賦權,事事過問的領袖所要求開的。所以不是去放棄會議,而是去打造有創造力的會議,有焦點、有內容、有實質影響力的會議!
事工也是如此,不是去廢掉主日學、禱告會、讀經營等活動,而是去問怎樣有策略地發展這些事工,這些事工在實踐「使萬民做門徒」時有何角色,這好像在一幅大拼圖中看各自的位置如何,各事工可否配合,不能拼湊的可否拿走,那些空白的塊塊是什麼,教會又要如何培養人才來填補空白處?
我們可以先從對象出發,看看有沒有針對使他們成為門徒的事工,例如從年齡來劃分時,能分成長者、伉儷、職青、青少年、兒童等,現時的團契、小組、主日學及其他活動能否幫助他們成長呢?當中有没有一些群體是被忽略了的?又或是否傾斜在某一群體中?你的教會中,用以上年齡來劃分群體,是否態準確地反映全會眾?例如金齡一族、大專初職、成年但未婚的,是否都能關顧?此外,婦女、男人、不定時工作的專業群體等,都可能有特殊需要,現時的事工又能否幫助他們成長?你的教會有沒有好像使徒行傳第六章記載那些說希臘話的寡婦,若有的話,便要考慮創造新的事工,來幫助這被忽略的一群。
除了對象之外,原有的事工模式可能也要改革,以適應新的環境。不要認為只有兒童及青少年的事工才要有大變化,在職的成年人及青年人現在都面對新的社會及職場環境,教會的團契週會內容可能亦須跟隨這些變動作出適應調整,甚至改革聚會的模式。
因此,要創造的事工實在不少,有的是全新的,有的只是改良優化,所以不一定是突破性的,也可以是漸進式的,而重點是再不能因循,要不時更新。要創造未開發的事工,是要花時間和精力的,同時也有點風險,所以教會內的領導團隊要先有共識,才能回應新群體的需要或新方法的要求,因資源必要重新分配,然後才可以創造事工。
在創造的同時,不要忘記多做計劃準備,有足夠的人力培訓,同心合意地朝向使命,也要適量減省不必要的活動,免使各人疲於奔命,為創新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