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工可以減少嗎?

pencils-coloured-on-black-1-1188543

劉忠明

 

早前有關耗盡的調查研究指出,教會內的經歷對教牧和信徒的情緒都有一定的影響,其中一項是和個人在事奉中的成敗經驗有關,當事奉不太順利,弟兄姊妹不太理會教會所倡議的活動和聚會時,領袖的情緒當然受到影響,很自然會有挫敗的感覺。但為何弟兄姊妹沒有積極回應?是他們不夠熱心,還是教會太多活動,他們無暇參與?

若教會仍然是「事工為本」,教牧和信徒環繞事工來生活,時間由事工所牽制,大家身不由己,那即是困獸鬥,惡性循環下,必然疲憊不堪。其實我們應該問問自己什麼時候忘記了教會是「以人為本」的群體?今天大家都在忙碌,好像沒有活動便不是長進的教會,若你看看教會的日程表,一年之內有哪個星期六和星期天(主日崇拜除外)是沒有活動的,又哪個公眾假期是完全空白的?靈修導師常常說我們要留空時間給上帝,但這些活動真的讓我們更親近上帝嗎?也許我們要調整思維,並要立即行動!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商界流行「業務流程重整」的看法,意思就是說企業發展到某處時便異常地複雜,而且沒有效率,失去活力,故要重新檢視各個運作流程,消除那些沒有必要的活動。教會界也有相類似的說法,「簡約教會」這概念由此而生,主要是提醒教會,設計各種活動時應考慮是否具有戰略意義,是否帶領信徒生命經歷屬靈成長,教會應放棄一切與這些無關的事工。近期海波斯牧師也提倡「簡約力」,希望教牧和信徒不要忙壞,要選擇簡約的事奉生活。

這些看法,不管是企業或教會的,都是希望藉着簡化運作和減少活動,從而提高效率,以致效能可以提升,即能夠完成目標,教會可以此為鑑,設計活動來滿足弟兄姊妹的需要。

但如何實踐?首先要去明白多點事工並不表示能幫助信徒多些。事工是需要的,但數量不比質量重要,事工是要有焦點,即不是人有我有,反要問教會的異象和策略是什麼。教會失去焦點時,便什麼都做,信徒生命沒有焦點,便什麼都參與,結果只是忙忙碌碌,沒有什麼成長。馬大和馬利亞的故事耳熟能詳,但誰人可以做馬利亞?領袖們,請不要剝奪會眾應得的上好福分!

管理學的討論中,有縮小規模的策略,規模縮小有兩種意義,一是裁員(downsizing) ,另一是精簡(downscoping) 。前者只是減少人手,沒有改動所經營的業務,而後者則削減不太重要的營運,將焦點放在有策略價值的活動上。研究結果顯示,精簡是較為有效,意思是單單減少投放的資源,是沒有多大作用,而是要去重新檢視資源分配,是否傾斜在沒有多大貢獻的活動上。教會更應該有這種心態,不以聚會的多少來看成效,而是聚焦在「使萬民做門徒」的大使命上。

其次大家也要知道信徒需要的不是更多聚會,而是關心和關係,一句問安可能比一篇道更打動人心!策劃活動的時候,不要以為夏令營、退修會、家庭親子講座等都是為了信徒的好處而設計的,反要問信徒現在需要什麼,這個活動怎樣可以為他們的生命增值。耶穌注重事奉中的休息退修,這正是祂得力的途徑,所以在安排來年的各種聚會時,我們能否更注重個人得力和關係建立這兩個焦點呢?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