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生盡展——對領袖牧者60歲退休的反思

enjoying-retirement-1358850

◎林榮樹

香港的社會甚至教會,都呈現60歲或以上的人被邊緣化的現象,這實在令人震驚戰抖!!

不少人說,把退休年齡訂於60歲未免過早,如此安排大概是民間社會參照公務員60歲退休的規定。其實,公務員會否屬較另類的工種,其退休安排有獨特的原因,因此並不適合用作社會,特別是教會領袖退休年歲的標準。[1]

再說遠一點,「退休」是近世的一個新興現象,不久前才在人類歷史上出現!以美國為例,根本沒有退休年齡,而近年由於經濟不景,退下工作崗位的年齡更有所延遲[2]。領袖人物,如星巴克咖啡總裁舒爾茨(Schultz),或如教會柳樹溪教會海波斯(Hybels)牧師及馬鞍峰教會華里克(Rick Warren)牧師,他們雖年近65,但毫無退休的跡象。我們雖不一定以他們為榜樣,但亦值得參考,特別當教會與社會皆逼切需要人才去改良去發展,若不是智力體力不支,又何必硬性規定要在60歲退休呢!雖然年長的人未必適合再在第一綫打拼,但仍可在第二三綫支援,而不是全綫退出退下。我不明白近年的信徒領袖為何有與社會類近的思維與心態,是否他們亦未老而先衰退呢?

60歲是否「大限」之期,最終是個人的領受與取捨。這是一個個人而複雜的問題,但我們亦必然會尋找聖經真理的啟迪。天父給我們每個人有獨一無二的個人特性(SHAPE),卻未有一個退休年限,反之,要我們終生不退不休的盡展盡運用到最後一口氣。我們的工作角色或許改變,但終生盡展己形到永恆郤是事實(馬太25章三僕的比喻),起碼到失去健康,不能繼續為止。從工作崗位退下來,並不等於失去工作或事奉,只是沒有/少了薪金而矣,可能更是盡展己形之時呢!做領袖/牧者的,要「做到死」才休止,把詛咒變成祝福。合神情理的人生觀,不一定是接受別人的標籤,或被邊緣化而退化,相反,我們忠於終生(現在與將來,今生與來世)永恆的事奉觀。基督徒領袖不是工作狂人,但卻是終生事奉的人。有人因身體所限,不能全職全時間事奉,但總要事奉,將生命全然用於榮神益人愛神愛人的天國事工。

年老時我們可帶年老者到神面前,在甚麽人生階段,就造就什麼人生階段的人(林前9章原則性應用)。或許,年老時我們不再是叱吒風雲的人物,但主沒有叫我們以此為人生目標,而是要我們終生忠心盡展己形愛神愛人到最後一口氣。共勉,共勉!

我們呼籲“登六”的領袖/教牧,不要因被邊緣化,被標籤,被退休而退化。被世界遺忘絶不等於被神遺忘(詩71),相反,我們接受老化的事實,但卻不必自貶為廢鐵,應繼續作主所要使用的小驢駒,為主為人所用,堅持一生事奉,走這人生最後又最精采的一程!

 

[1]      據分析,資深公務員退下可減省薪俸的支出,亦可讓較年輕的公務員有晉升的機會,但這些因素未必是教會的主要考慮。《利未記》8:26提到利未人50歲不辦事務,這不是指50歲退休,而是工作性質轉變了,50歲後仍然有職守。

[2]    詳情見《Time 》May 23, 2016,P 26

廣告

生涯規劃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呂慶雄

不知何時開始,生涯規劃成了非常熱門的課程,甚至香港教育局也設立專門網頁,而焦點是升學就業的選擇。無疑,這對很多人來說非常重要,能及早為自己的未來打算,作好準備,好的開始便是成功的一半。

香港現在趨之若鶩,但到底有多少人真的一早知道自己的志願?又有多少人真有能力能執行人生規劃?但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里斯汀(Clayton M. Christensen)卻不這樣認為。他在自己的近作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Harper Collins: New York, 2012),提到自己的故事:

中學時期已立志要進入《華爾街日報》當編輯。他進入大學時選了經濟,認為讀經濟能有助成為《華爾街日報》出色的編輯。之後在哈佛繼續進修,拿了MBA,讀MBA的第一年,他向《華爾街日報》申請了一暑期工職位,但卻沒有回音。當他在哈佛第二年時,有一商業機構聘請了他,並在經濟上繼續支持他碩士進修。他想,這必定更能幫助他畢業後加入《華爾街日報》了。畢業後他繼續在這公司工作數年,仍念念不忘進入《華爾街日報》的志願,只是有朋友建議與他合資開公司,當公司遇上87年股災時,就在他離開公司的第二日,他進入了哈佛商學院繼續進修,成為博士生。當時,他仍有爭扎,是否應放棄他一直在追求的夢想?

到底甚麼是生涯規劃?克里斯汀說,無論是一間公司或個人,你願意投資資源的地方就是對你重要的。生涯規劃不應只局限在工作上,因為一個人最後的成就並不反映在工作上。而健康、家庭、與同事鄰舍等的關係,其實更為重要,但現實中這些都被省掉不看。完整的生涯規劃是以整個人的生命來看,而不是做甚麼工作,你的品格為人更為重要。

我不是要推翻生涯規劃的價值,只是當一個人還未清楚自己是誰,真正的能力是甚麼時,如何規劃?我近來常做的訓練—SHAPE,就是透過認識神所造的特質,嘗試從中尋找自己的人生方向與目標。最理想的,當然是為自己設計人生使命宣言,之後一步一步實踐。這也是生涯規劃的一種,不過不是就業,而是尋找神的心意、神給人的召命。我們稱這為「以終為始」的思考。

不過,我會多補充一句,我們現在所計劃的,可能只是個人願望,不一定是神的心意。但有規劃總比完全沒有想法好。而箴言更提醒我們:

教養孩童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廿二6)

這金句不只是教養孩童,用在家庭或主日學的教訓中。教導是一道命令,要讓人從小學習真理價值,這「道」是指方向、生活及做事方式,即是說學習不只是頭腦的知識,還有實際如何做好一個人。從小教育一個人成為怎樣的人,而不是只引導他做甚麼工作。

現時香港的教育文化,初中生要選科,學校所教的是甚麼科目有出路,易入大學,易找工作等,這都是現時生涯規劃所傳遞的信息。我卻不這樣認為。擁有神的生命,不會怕沒有出路。既然不怕沒有出路,便放膽憑喜好、能力,或以SHAPE來選科,並且學做一個完整的人。

而這學習的效果是一生的,這才是真正的生涯規劃。

領導箴言(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