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袖與酒瓶

wine and grapevine

林榮樹

 

當年震撼一時,由 Howard Snyder 所著的一本新書 The Problem of Wineskin (中譯《皮袋的難題》),是作者從拉丁美州宣教回到美國後,對西方教會的觀察。此書曾掀起美國教會對教會與處境的一番思想熱潮。Snyder提出在此科技時代 (Technological age),教會的結構 (Church Structure)要改變以回應時代,有如舊酒之於新瓶。他用古時以皮袋為盛酒器皿 “wineskin”,以主耶穌所說之袋裂酒失比喻教會的危機處境。

教會領袖應如何回應此時此地的處境,是一個要經常思考的問題︰是新酒舊瓶、新酒新瓶、舊酒新瓶,還是舊酒舊瓶才是最好的選擇呢?我們或可使用一個近代常用的詞彙——範式/典範 (paradigm)。不少人鼓吹範式轉移 (paradigm shift),實戰中,一個揉合新舊的選擇,即範式揉合心(paradigm merge),似是更佳之選。當然不同的處境可能有不同的選擇,讓我以三個處境例子說明。

一・聖經的宣講。早些日子不少教會採用羅賓遜 (Robinson)及其他的三點式釋經講道,但自1975年以降,由Fred Craddock開啟了新的範式與新一代的講道範式 (例:用move代替point)。雖然不少華人教會仍是採用舊瓶,但亦有傳道人試用新瓶,但郤是極度挣扎,希望能突圍而出。對以上的教會宣講處境,我會建議範式揉合而非改變轉移,因為有人聽慣了「舊酒舊瓶 」而不喜歡太大的變更 (有如國內教會對《和合本》的感覺,連和修本也未能接受,遑論採用其他版本。)添改一點還可接受,但翻天覆地的改頭換面是脫胎換骨之舉,則難以接受與實行。

二・教會的改革。追溯到早年的小組教會或近年的目標為本教會(華理克馬鞍峰),它們所要求的結構性改變對不少教會來說是變動太大,銜接不上。棄舊立新所花的功夫得不償失。若然是小改變或接受吸納一點新思維,以補現況之不足或漏洞是可為的。但若然是革命性的改變,則會製造許多的困難。設計新的形式,單是溝通、解釋、取得認同、接受、支持與推行,已佔了教會不少資源,資源常常短缺的光景下,最後仍是革命失敗,打回原形。

三・新舊的配合。一次教國內同工「教會行政管理」時,不少新一代、第二梯隊的同工都慨歎教會老人當權,他們甚至落在憤怒與無望的情緒中,揚言要待舊領導去世,教會才會有出路與希望。他們對國內教會的傳統亦感不滿,希望能拋棄舊的一套,令我有新舊難合之歎。我掌握到他們的負面感受,亦感到他們的思想存在危機,故縱逆其意,也要說一些不中聽的話。我奉勸他們不要將嬰孩連同洗澡水一併倒下坑渠去。我提到文革的失敗,甚至辛亥革命的失敗[1],能造就國內教會的,是在新舊難合中尋找揉合和融和,而不是推陳立新[2]

新「官」上場總是想推行進步性的改革,這是可敬可佩的,但敦請三思而行,什麼瓶裝什麼酒,範式轉移抑或是範式揉合較好呢?願上主給你聰明。

 

 

[1]           美國史丹福大學名史學教授Mary Wright稱1912革命為The Last Stand of Chinese Conservatism ,稱之為悲劇,或許西方學者沒有我們的感情包袱,能對此有一個較中肯的評價。

[2]           小僕亦從教會學的角度寫下有關短文,〈簡論教會增長/健康學〉,見於崇基學院教牧事工部副刋第29期 ( 2014年2 月 )

廣告

一個領袖的學養

SONY DSC

林榮樹

 

這是一個著重學位的世界,不少取得博士學位的人對我說,獲得學位之後,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及有更多的教學機會。學位重要,但學養更加重要。做領袖做傳道人的,做人處世都需要有學問與學養。有學位固然是好,但若然沒有機會﹝或沒有需要﹞拿更高更多的學位,我們仍可靠自學提昇學問與學養,從而改善自己事奉或工作的效果。那麼,學養如何令我們的工作更加有效呢?

 

有人說得好:一個人可以走遍全世界,卻什麼也看不到,但亦有人只是走到對面馬路,就已看到了全世界!這話雖然有點誇大,卻道出了學問的價值。學問裝備人的觀察力與觀念,有了觀念才可觀察得好,沒有觀念﹝所指的可以是知識與學問﹞,那就無從得見了!

 

中一時讀過《學問與遊歷》一文,文中泛論學問與遊歷的關係與二者的比較。當中提到一個讀書人在斗室中「左圖右史,宇宙之大,古今之奇,心與神會,彷彿見之,所謂不出戶庭,知天下事也」!學問大抵就是這個意思。現今資訊科技發達,一部如紙般薄的電腦,就能提供大量資料知識,叫人很容易便能「知天下事」!

 

知識給予我們觀念的裝備,增加我們的透視與觀察力,叫我們看到的世界更加廣闊。我真羡慕智者或明察秋毫之士,能見落葉而知秋。我們應遵從聖經的教訓,不要作糊塗或愚蠢的人,因為只有屬靈的人,才能看透萬事萬物!

 

說到這裡,可能你亦如我一樣,受到激勵去追求學問、學識、學養,叫我們能更有效的讀人、事、物,對現實掌握得更準更真更深,作個更加有用的僕人﹝領袖﹞!

 

就以近日佔中雨傘運動為例,我們完全沒有預料到佔路圍總的微妙發展,八十後的年青人及其反權威性,是我們不甚了解的。這令我重新評估自己,認識到我所知的其實極之有限,叫我驚覺在求知的路上,我還有很遙遠的路要走。但望在我有生之年,作好求學的裝備,令我的事奉可以更好一點。共勉!

 

從「人際溝通分析」看教會的從屬關係

1396842_16444743

林榮樹

 

「人際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來自上世紀六十年代,是一套由柏恩(Eric Berne)開創,用來分析人際交往的學問。柏恩建基於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對「自我狀態」(ego states,即id、ego、superego) 的討論,得到靈感,衍生出PAC (Parent,Adult,Child)三個人際交往心理上的「自我」(ego)光景或狀態(State)。另一「人際溝通分析」大師哈禮斯(Thomas Harris)更發展出 “I am ok ,You are ok ”的觀念來[1]。每個人一天中在不同時候,有不同的心理自我光景,上司一般在工作環境會以成人(Adult)狀態出現,因他工作上是領袖的身份(角色)。與下屬相處時可能心理身份(角色)是父母(Parent),視下屬如孩子(Child),或者下屬以此心理身份形態與上司相處,心理上自視為小孩,而亦有上司令成人員工以此看待自己。

但當領袖見醫生時,他亦可能以孩子(Child)的心理身分出現。柏恩引述他在見一位律師時,那個成人(Adult)律師會演成小孩(Child)一樣出現的,因他穿上了求助者的弱小身份(角色)的自我形態(ego states: I am not ok)。

雖然有時上司以P對C的形態對下屬,但若然要下屬能成熟、自信地自處及充分發揮工作的能力,最理想是以「成人– 成人」(Adult-Adult)的模式相待,予以下屬尊重,以成人待之。若把成人(Adult)變成小孩(Child),他會以不成熟不負責的形態表現自己,又甚至因被貶或矮化為小孩子而憤怒。而當上司以強者(父母,Parent)自居,把同事看為弱者時(小孩,Child),員工更會被扭曲為弱小的一群。其實他們皆可以拿出自己成人成熟的一面來,表現為材優幹濟的好員工,但奈何被上司矮化成小人國的國民呢!這真是令人可惜。

柏恩的理論極有助領袖判斷如何對待下屬,用來分析二者之間的交往及自我身份的心理。聖經說在心志上作大人(Adult)就是成熟。

 

 

[1] Thomas A. Harris, I’m Ok, You’re Ok (London: Arrow Books, 2012).

上司下屬的身份形象

KONICA MINOLTA DIGITAL CAMERA

林榮樹

 

近年領導學除了按原有的觀點繼續研究發展外,還與跟隨學(Followership)一起拓展新的空間與未得之地。小僕觀察到領袖與跟隨者在相處上共同遇上的一些張力或難題:

  1. 何時是上司/下屬?何時是平輩的朋友?
  2. 何時或何事上應該執著?何時或何事上可較隨便而無所謂?

 

這二者若拿捏不當,足以成為麻煩的源頭!舉例說,下屬以為上司對某事無所謂,怎料上司卻很有所謂,因而做成大家不快。上司誤以為下屬離譜,自把自為,不徵詢他的意見,甚至以為下屬不尊重他,其實下屬只是誤以為上司無所謂,故不打擾他以免浪費他的時間。

 

再舉另一例子:下屬與上司之間亦是朋友的關係,但何時/何事上牧者領導人要作主、要行使工作關係上的領導,何時卻不是?若可完全清晰界定為上班時間是工作關係,下班時間是朋友肢體關係,那就當然易辦,但往往角色不是那麼完全清晰,下班後的上司/牧師往往還是以領袖的身份自居自視,而下屬同工有時亦難擺脫他是上司/牧師的意識形象,特別是個人心中的自我形象 (ego state)。

 

許多人際/職場上的誤會,就是這樣發生。由於上一刻鐘上司還與下屬說笑,搭膊頭,他連自己也沒有為意自己心中的意識,下屬更無以得知,但下一刻鐘卻突然轉為工作關係的模式,下屬就會誤會上司/牧師擺款、飄忽、速變,一時這樣一時那樣,難以捉摸,難相處,對關係失去安全感及信任。我這樣描述可能有點誇張,但卻道出一個現象,而這反轉過來看也是成立的,在互動之下,情況更是複雜。上司/下屬何時是友何時不是?何事會介意或不介意?何以有時民主有時又似專制,他是假民主嗎?他是玩弄權術嗎?雙方對此都感到滿腹疑團。

 

面對如此情況應如何處理?首先要了解這現象,Transactional Analysis[1]的分析有助了解情況,將許多的誤會消除,並且假以時日,希望在增多溝通及正面相處的經歷中建立起信任,再給對方多一點空間 (give benefit of a doubt),少一點猜疑,以紓緩繃緊的關係,減少負面的演譯與觀視。有時,澄清性質的溝通也可解除一些心結,但最終還是要本著愛。使徒保羅說,愛能遮蓋許多的罪,同樣,愛也能遮掩許多疑團與誤解、誤會,令工作關係與信任好一點,不致叫神家的事工因人際關係而受損!

 

 

[1]           Transactional Analysis就是分析人際交往的學問,60年代由Eric Berne所創。Thomas Harris 《I ‘m ok- You’re ok 》中指出三個自我形象──家長、成人、子女/孩子(Parent-Adult-Child),雖是一門「舊」學問,借用來分析香港人交往的心理意象很適切合用,小僕從中得到靈感去分析上司/牧者與下屬/同工的交往關係,下周文章再作詳細交待。

職場的意義

1235996_24005539

林榮樹

 

不論是教會還是社會的領袖,都必須思想或重思職場的意義,有兩個問題是重要的:

1.近年多從職場召命的角度看基督徒的工作觀,這當然是美好的,但是否可從人生目的的角度看,或許會是更上一層樓的視野。

2.世人多從工作上的成就,特別是利潤與謀利來量度滿足,既然基督徒不認同這個量度標準,我們可有什麼取代的準則,以讓信徒同樣有甚至更有動力去從事工作呢?

 

小僕嘗試以兩個實例去回應:

幾年前小僕眼見信徒在高壓下辛勞工作而有感動為此思量出路,從人生目的的角度寫下《職場特工》這一本小書,希望從一個極有意義的角度去賦與信徒職場神學。若然職場工作不是活出人生意義的平台,難道我們要等到退休或是只在家居或教會,才活出人生的意義嗎?工作佔據了香港人大部份睡醒的時間與心力,故這必須是為人生目的而勞力的場地,信徒必須以工作為活出人生目的[1]的活動。如司托德 ( John Stott ) 牧師一次對一位管理商場的弟兄說:「年青人,若然工作不是你事奉上主的場所,你早就該辭職了 !」但願信徒要以人生目的的出發點去工作,如保羅在《歌羅西書》對眾奴隸說:「工作不是事奉人乃是事奉主 ( 3:20-22 )。」

 

另一例子是一位任職社工的肢體論到她的工作時表示,同行的人只視工作為挨罵受投訴,除了不錯的月薪外,似乎沒有什麼可留戀的。但她卻體會她的工作極有意義,天天幫助需要幫忙的人,解人之困,給人快樂安慰,背後當然是愛神愛人二命的推動。其他行業的意義可能不及Helping Professions般明顯,但亦很有祝福人類與世代,並藉以榮神益人的地方,叫信徒可以發揮上主給他的形狀 (SHAPE)[2] 個人特質。限於篇幅,在此無法一一說明,有待每位信徒在上主面前尋找得着。

 

而作領袖、上司、牧者的,就是要幫助員工信徒找尋及達成這神聖的職場任務,令人從工作裏活出人生目的,並從此得到最高、最合真理的滿足!

 

[1]               如一位肢體之言甚妙 “I have tried to make my life commit in response your wonderful grace!”,這正正是人生的目的,而這也是我們工作的目的。

[2]               S: Spiritual gift/Strength, H: Heart, A: ability or attitude, P: personality, E: experience ,這五者相成每個人的特性,如《馬太福音》5章主比喻中的五千/二千/一千銀子。

受傷仍還上陣

1370129_96635362

林榮樹

 

人總會有受傷的經歷,但仍然上陣。

舊約聖經<約書亞記>提到,約書亞年青時與戰伴迦勒一同當探子,在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之前先到那裡窺探,而在12個探子中,唯有他倆的滙報是正面而積極的,其餘10位都是消極與負面的。迦勒在80多歲年老的日子,仍然朝氣勃勃勇於承擔耶和華給他的人生使命,請求約書亞發兵,讓他攻打在那位處高地、居高臨下而極難攻克的外邦敵人。難道他身經百戰而竟能全無身體或心靈的創傷或傷痕嗎?難道他不是如那久經歷練的廚師一樣,手與臂都充滿灼傷的斑痕嗎?何以他還有勇氣與膽量挑戰這麼艱巨的考驗呢?何以他身經百戰以致損手爛腳傷,痕纍纍還能上陣?

事奉生涯中受傷是會發生的,甚至是必然會發生的,問題在於甚麼能叫我們「忘記背後」還能努力面前!保羅這偉大的訓勉不是叫我們失憶,因為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事奉上的傷痕成為了我們的老師,讓經歷成為造就而不是破壞,這極需額外甚至是外來的力量,叫我們不忘記所學得的功課,但又不讓傷痕影響自己往後的事奉與生活!

 

事奉的人受傷在所難免,教牧更有許多流淚淌血的日子。受傷的領袖如何可以不退下來,相反仍還上陣再戰江湖呢?

 

最難捱的莫過於過去的事並非完全過去,除了傷痕仍存外,敵人依然是敵人,還繼續存在於你的周圍,揮之不去,甚至在你無形的恐懼中出現,有時還有形地傷害你的名聲與利益,在其痛難當難擋底下,你如何仍然上陣呢!

 

首先,我們不去否定受傷的事實,不要以為否定它的存在,它就如魔術般消失,不復存在,反之,我們要帶傷繼續上陣!這目標這實境我們要清楚而且要接受。若然傷是那麼容易痊癒的話,那麼許多傷都不是傷了!

 

領袖雖然會受傷,但仍可繼續上陣,因為神叫萬事萬物都為愛祂的人的益處而效力,羅8:28「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聖經金句不一定是萬應靈丹,但它卻是妙藥,請抓緊神的真理。我們雖不知道受傷如何會成為祝福,縱使淌著血的心仍然在痛,我們仍須帶傷上陣,作天國的奇兵!

教牧領袖給子女的時間

1439844_49120266

林榮樹

常謂教牧與領袖要重視家庭,特別是看重給子女的時間,你認同嗎?你當然說「阿們」,但實際上又如何呢?實際上由於難有量化的標準(多少時間才是標準),故觀念上認同是容易的,但實際執行起來,親子的時間就模糊與變得可有可無似的了。

以一些實際個案來描述,或許能說明得更加清楚。

個案一:一位姊妹是牧師的女兒,從小就去教會,也有經常事奉。一如不少牧師的女兒,她自小學習音樂,為教會擔任司琴。表面看來,她是名乖乖女,而且保持恆常事奉,是個典型美好的信徒,但可惜她在成長中沒有得到多少的指導,心靈內心與價值觀念皆是從電影電視而來,特別是感情方面。她後來與未信的男士交往,對信仰也有許多模糊之處,旁人以為牧師與師母必然會給她許多造就,但其實卻是空空如也。雖然如此,她現在成了傳道人,這真是主莫大的恩典。雖然父母的生命與事奉對她有一定的影響,但卻不太多。

個案二:孩子已十四歲讀中一,爸爸媽媽皆是傳道人牧師,他自小在教會「悶大」。父母在教會開會,他就自己玩耍,沉悶地等到父母開完會才回家。或許自小悶透了,故到中學已不能再忍而起來「抗議」。他爸爸說孩子會找各樣的藉口不上教會聚會,雖然這未必單是傳道人子女的問題,其他中學生可能也會如此,但教會領袖子女問題的嚴重程度可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個案三:小僕回顧也是差不多的情況。孩子成長之年也是堂會事工忙碌「搏殺」之日,我與孩子疏於相處。孩子的週末正是我與內子最忙之時,只得假手菲傭照顧,孩子在孤寂中成長。他小時不懂投訴,造成我倆更大的疏忽。雖然我嘗試發揮創意,週一在孩子學校附近的神學院教書,課餘馬上與孩子一起活動。平日晚上我急步趕回家去與他打球,但始終不能彌補質量的欠缺。後來孩子到外國讀大學,更是聚少離多。親子關係雖然未至完全無法補償,但始終時光不能倒流,我亦不能把一切缺失推到事工頭上。

故此,謹奉勸各位領袖,肩負着領袖的身份角色時,你自然會付出極多的時間與心力於工作,即使疏忽了親子時間也不覺得有什麼問題似的。我體會到孩子成長階段上的親子關係建基於少時的相處與經歷上,這經歷資料庫越正面越深厚就越豐富。構建這座親子建築物的建築材料是雙方的關係,究竟它是一座豐美的大樓還是一間破舊的小屋呢?

事奉是終身的,親子關係也是終身的,要全面地比較事物或許太複雜困難,至少單比較兩者的終身性,也許亦能傳遞到親子關係的重要性呢!或許我們應該看重教養子女的身份、使命或角色,因為聖經教導我們︰教養孩童當行的路到老不偏離(箴22:6),你們作父親的要……教養子女(弗6:4)。神似是賦與父母,特別是父親,教養子女的責任,這是其他機構(教會、社會、學校)不能代替的,讓我們不讓工作事奉埋沒了親職、親子時間和與孩子的關係。

你是一個「加數」還是「減數」的領袖?

649206_30108588

施洗約翰論到主耶穌與他自己:「他必興旺,我必衰微」(He must increase, but I must decrease.)。你是一個使人興旺(increase)還是使人衰微(decrease)的領袖呢?

 

當然,我們都想自己是一個加數或乘數的領袖,而不是一個減數或除數的領袖,但實際又是怎樣呢?

 

Liz Wiseman 研究這門學問,她稱之為倍增效果(multiplier effect)。她發現和歸納出六種令下屬「變小」(diminish) 的領袖。這些領袖不但不能幫助下屬運用與發揮潛能,相反令他們變得愚笨,扼殺了他們的才華,不能產生出乘數或加數的效應來。

 

其中一種是強人領袖。他們聰明能幹,以為下屬與他們接觸或跟隨他們,會從他們身上學會能幹,又認為若然迅速辨事,處處表現得精明卓越,下屬假以時日也會變得如此。他們以為時時表現得樂觀,常常說:「這有幾難呀!」下屬亦會漸漸地變得樂觀,將問題與困難看得輕省,解決問題的心態與能力會提升。但可惜的是,實況與他們所期望,所想像的往往正好相反。下屬處處感到由他們而來的壓力,又因壓力而變得愚笨,甚至在他們面前拙口笨舌,頭腦冰封。Wiseman稱這些是diminisher(減數)領袖。他們也求才若渴,不惜三顧草蘆將賢才收納麾下,但可惜減數領袖慣於自我辦事,只將小事下放, 下屬的才智能力受到壓抑,變得不能啟動。

 

另一種減數領袖也是才華出眾者,他們創意高超,滿腦袋都是新主意,一日二十四小時不斷發放新思維,以為這樣可刺激下屬的創意與革新思維。他們的燈掣常常都是「ON」,主意太多反而令下屬無所適從,感到與其跟著老虎在獸籠中奔跑,倒不如立定不動,以免失衡迷失。這些才華過人的上司不單未能激勵下屬認同他的看法,相反令他們苦惱非常,每天在高度挫敗感中工作。 有人如此評論英國兩位前任的首相︰與Gladstone 見面後,覺得他是一個極有才智(Smarter)的人,而Disraeli 則是一位極有才華的人,有本領去將別人提升(bring out the best in people) !

 

或許,由於我文字溝通力的限制,我有點將現實扭曲或誇大了,但起碼可為我們作領袖的帶來一點自我反省,而非神話的自我陶醉,作了聰明笨伯而不自知。究竟我們是令人興旺還是衰微的領袖呢?怎樣才是好領袖,我相信這是不言而喻的。一個沒有人追隨的領袖,只不過是在散步(Taking a walk)而已!

 

 

林榮樹

領袖如何走過心靈黑夜的日子

image你雖是個充滿動力、成熟、主動的領袖或牧者,但你也曾經歷過心靈黑夜,失去動力,甚至灰心喪志的日子嗎?

德蘭修女的心靈黑夜
德蘭修女去世後,辦理封聖的過程中,有人在其日記中發現,她有一段長時間在「黑暗」中渡過。那段日子裡,她感受不到神的同在,沒有經歷到上主,這與她在事奉中表現出的無比愛心與靈力,完全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樣子,令不少人吃驚與大惑不解。何以一位如此典範的屬靈巨人會遇上這麼負面的經歷?何以一位如此成熟的名人,在人眼中是高度「成功」的巨人領袖,會有這心靈黑夜的日子?姊妹已經去世,當中情況我們無法盡知,但心靈黑暗是所有領袖會經歷和遇上的,或許他們遇上的機會比其他人還要多還要嚴峻呢!

或許這令我們反省到,領袖,甚至超級牧者,都只不過是人而已。縱然他們會有比一般人更高超的實力,但只不過都是凡人。或許先天或後天的努力與鍛練,讓他們超人一等,但仍未是超凡入聖呢!他們亦與常人一樣,在黑暗中求存,掙扎著前進。

雖然有許多屬靈及屬世的資源,可以幫助我們站穩不至落敗,但人總有倒下來的日子。領袖必須小心,不把自己「抬上神樓」,亦小心不要以超人自居。雖然我們絕對需要有領袖的成熟和超越限制的心志,卻不可隨便自視過高。

彼得、大衛的低谷
我想起彼得的故事。他愛主的心是有的,當主耶穌說自己要被釘十架時,他自信滿滿地認為,即使眾人跌倒,他也不會倒下。但事實卻是,他在雞叫以先三次不認主。

就如滿有智慧和能力的領袖大衛,也曾做出比一般常人更差劣的敗德行為──犯下奪人妻與殺人夫的滔天惡行。我不是在此冷眼尖酸的批評許多尊貴而偉大的領袖或牧者,而是深悉人的限制。我們必須警醒,不要像從前亞當將自我無限膨脹到與神同等為強的地步(腓2:6-8)。

彼得在主復活後,在海邊漫步與主的交談中,回應主慈聲溫柔的提問時說:「主呀!你知道我愛你!」他不再誇自己個人的能力和膽量,而以主的知識為回應。我們在黑夜與軟弱低谷的日子,亦只有呼求倚靠主的救拔和拖帶,讓祂的能力、動力、異象、意義…⋯繼續給我們加力,加油,和充滿我們,靠祂渡過黑暗的隧道,重見光明的生天。

林榮樹

你有多認識你的同工?

1084631_91569036

日前做運動而致肌肉勞損,我才猛然醒覺我對自己的身體其實很陌生!

我是一個年過半百歲的人士,近年才開始留意自己的身體,亦因此而發現我對自己身體的「內」與「外」皆頗陌生。這是個極驚奇而吊詭的發現,因為我已擁有這奇妙的身體幾十年,每時每刻都使用它,與它相處,原則上我應極認識它。對於「外」在的四肢肌肉,我近年開始做運動時才開始留意它,到不慎弄傷了,才發現原來我對它很陌生,否則也不致受傷。至於「內」在的臟腑與功能,由於既看不見也觸不到,認識就更少,到病倒了,才驚覺原來我對五臟六腑的奇妙運作近乎無知。至此我才感到要認識自己多一點,否則外內也保不住呢!這亦有如一些人說天天讀聖經,但其實對天父仍是頗陌生一樣。

你認識你的同工有多深呢?雖然他們與你幾乎每天見面,有時甚至一同吃飯,很多時一同開會,但你對他們的個性、價值觀……了解有多少呢?雖然天天相處交談,但你真的認識他們嗎?還是患上了表面膚淺認知症候群(superficial familiarity syndrome),對同工只有膚淺表面的認識,因而相處合作不佳呢?我們可能缺乏動力去認識在破損關係中的同事,但若然關係破損是因為不認識而導致,這會否給你更大的動力去認識他們?

其實要了解一個人並不簡單。婚姻輔導中,我發現不少夫妻雖然共同生活,但彼此的認識不深,因而產生不少碰撞。雖然彼此認識也不能擔保有美好的相處,但起碼這是建立良好關係的基礎。親子關係方面也不例外,許多父母極用心去了解子女,天天同住天天觀察,但卻因認識不深而產生了許多「怪獸」式的關係,不單有許多怪獸父母,也有許多怪獸子女!

身體需要醫生,醫生是閱讀身體的能手。與同事相處,我們需要懂得讀心術並利用其他的輔助工具,以幫助我們了解同工的形狀(SHAPE)特性。

香港福音證主協會多年來一直提供(SHAPE)的訓練,幫助人了解自己與他人。古語云:「知人者智,真知者明」(老子《道德經》33章),希望你能做一個知己知彼的明智教牧或上司。此文我只想重提這意識,若以為自己很明白別人的心態,我們的眼睛就是昏暗的了,如主在《馬太福音》山上寶訓所說:「眼睛就是身體的燈……如果你裡頭的光黑暗了,這是多麼的黑暗!」(6:22-23)

我日前嘗試做一些負重運動,之後肩膊痛起來,我才發現自己不認識自己手臂的肌肉。職場上,別等到與同工相處發「痛」才去了解他呢!共勉!

 

後記︰我因不認識身體而在做運動過程中勞損了肌肉,但我不打算停止運動,以免再次受傷,我只是暫停一段短時間,待肌肉康復後再做。同樣,若然你與同事的關係因一次的破壞而要叫停,這應是暫時的,痛楚總會過去,不是長痛更不是永痛,故不必因一次關係的破損而放棄,我們總要再來相處,就如在肌肉復原後再做運動一樣。

 

林榮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