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回當下的盼望

Image by enriquelopezgarre from Pixabay

賴淑芬

二千年前的聖誕夜,牧羊人帶著羊群攀山越嶺,在雪地匍匐前行,為的是跟著星星尋找耶穌。博士們從東方而來,嬌生慣養的人卻要走過荒漠,歷盡艱辛,甚至冒著因不聽王命而被殺的危險來尋訪耶穌。因為盼望看見彌賽亞,他們就勝過一切艱難和恐懼。聖誕節,耶穌的榮光真的照到我們心中?真的除去了我們心中的黑暗?

壞消息疲勞症

人習慣留意負面的消息,舉個例子,當牧師講道,忽然聽到大聲響,大部分人都會轉去尋找聲音的來源。人自古已習慣趨吉避凶,「避凶」是人的天性,這就是為甚麼那些專門發掘負面消息、作出悲觀預測的時事網紅(KOL),動輒有數十萬粉絲追捧的原因。我必須承認自己也是粉絲之一,也深知道在求知的背後,是想撫平懼怕和不安。但聽多了,反而會出現「壞消息疲勞症」(Bad-News Burnout)。當新聞或負面資訊不斷、迅速傳播,就會引發人的負面情緒,掉到無能為力的深淵裡,而稍有能力的,就會逃離現場,加入移民大軍。

作為信徒,理性上當然知道要為世界帶來光明的盼望,但現實是,跟朋友談時局,分享得愈多,恐懼就愈大。我往國內跑已超過十年,深知一國一制的模樣,大致估計到香港的走勢,但這段日子,我不斷與盼望和無助打交道。我常常提醒自己:資訊講的是現實,卻不是真實;網紅的意見可作參考,卻不是真理。因為,耶穌在兩千年前──最黑暗的日子,為我們帶來真盼望,這盼望今天仍然生效,甚至是最管用的禮物。

盼望遠超樂觀

盼望和樂觀是經常被混淆的概念。盼望與正向心理或樂觀不同,樂觀是認為凡事都會好,有時會令我們過分地避開陰暗,只看光明而迷失了真實的自己,更不懂得從軟弱中尋求神。盼望不單是快樂或樂觀,更是在接受和確認現實後,仍擁有可能的看法。盼望是一種由內而外產生的信心,讓人有力量迎向明天。例如,我每天都會面對不同挑戰,我常常對自己說:神總有恩典。每次這樣從心宣告後,踏實的感受、突發的信心隨之臨到。

盼望是從失望而來

盼望與失望是相反的,卻又像一雙筷子並行。失望是「失去希望」,原因可以是因著不好的改變、被迫失去、社會不公義、疫病肆虐等。在失望時,人會失去能力和方向感,彷彿被困住了(stuck)而無法充分發揮、無法看到新的可能。面對世界急劇改變,我們天天經歷失望,學習如何與失望共舞,是重中之重。

盼望是在失望或絕望的情況下孕育出來的。失望時,面對它,停留和穿越它,從中學習,轉化背後的負面思想或情緒。盼望幫人找到可能性,從而朝向更好的未來前進。盼望就像陽光,照射出可能性、新的生命、突破的意念,讓人或機構能作出改變,甚至得以提升 。

沒有指望仍舊盼望

怎樣保持盼望?我常與團隊或好友一起走過「化失望為盼望之旅」。無論是線上或線下,我們都有定期聚會,先分享種種最真實的想法和感受,更重要的是不停在分享,而是將這些需求放在禱告中,每次總有出人意外的平安和突破性的想法,鼓勵著我們盼望那看不到的,多於那看得到的(Hope that is seen is not hope,羅八24-25)。有一次,我感到政局很不樂觀,主讓我看到祂手中有很多隻牌,彷彿在告訴我祂才是掌權的那位,只要祂一出牌,看似悲哀的結局都可以被改寫,我的重擔即時脫落,會心微笑起來。及後,當時嚴峻的局面果然奇妙地被扭轉過來。

昨天,我與同工分享在國內的工作又遇到道德的衝擊,要有做不下去的心理準備。禱告中,主再次提醒我們,2007年開展國內事工,主給的經文是祂開了的門,無人能關(啟三7)。主彷彿想擴闊我們對「關門」的看法──地上關了門不代表天上也關門,即或地上關門,事工停止,過去十多年的基業,也必然會繼續影響下去,甚至可用另一種模式來展現。我頓時輕鬆起來,開或關都不重要了,反而期待要看主的新作為。結果,事工又能繼續,我又學了寶貴的一課。

我們看事情,甚至看神,總有一套固有的模式或想法,影響著我們怎樣評估現況。別讓你的過去定義你的將來,這樣才能有盼望地走下去。當你感到失控、失望,抓狂,就與你的屬靈同伴一同尋求聖靈導引,化失望為盼望。記著,盼望是在失望的情況下孕育出來的,盼望是越過失望而來的。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