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看懂自己,愜意人生

Image by Pexels from Pixabay

賴淑芬

莊子說:「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人只有獨處時,才能清除迷霧,看清生命的真相。

我覺得孤獨可以理解為人際的缺失,但也是通往獨處的豐盛之路。肺炎肆虐,封城和限聚令等措施,使人們從熙熙攘攘的生活回歸寧靜。彷彿是上帝將人推進孤獨中,想我們洗滌心靈,因為心靈如何,將影響我們能否迎向漫天風雪的逆境。然而,長久以來,人們一聽到「孤獨」二字,總有不太好的印象:那人的性格有問題嗎?不喜歡和人交往是一種病態!連父母都不想讓女兒孤單,催她結婚。

我縱有自己的家庭和群體,仍嚮往孤獨,深深喜愛蹓躂於愜意自在的空間。

群體,有時讓人更孤獨

我喜歡教導性格理論,知道隨著年歲增長,原本是性格外向的領袖,也會愈來愈內向,安靜地沉澱生命,預備下一里的生命傳承。獨處,可以是人刻意而為的。耶穌以獨處的身教來說明它是多麼的重要,無論被多少人簇擁和追捧,祂都會安排獨處的時間與自己、與上帝對話。獨處,有時會讓人感到寂寞,但也有一種自在的滿足感。從他人和事務中抽離,才能完全成為自己、聚焦自己和懂得自己。

年輕時,雖明知自己快要耗盡,我仍花時間在人群中,停不了做事和說話。更甚是為自己安排了繁忙的日程,無法停下來。回想起來,是為滿足被肯定的渴求?還是透過繁忙來證明自己有用?那時我不懂得獨處,彷彿面對自己是件可怕的事。因著長久沒有理會自己,靜下來時,各種累積的情緒和煩惱一擁而上,被嚇得逃跑了。

缺少獨處,即使相識滿天下,到處受歡迎,卻可以活得愈來愈迷惘。人群散去,傾談過後,仍感落寞。畢竟,人成熟了,更難找到能滿足自己的那種靈友,即或找到了懂你的人,對方也不一定有時間或心靈空間來滿足你。加上,人總是強於自我表述,弱於聆聽,若缺乏同理的對話,會讓你更感孤單。

發現自己,發現上帝

獨處是讓心靈癒合的最佳時刻。外人眼中的你和獨處時的你,可以是兩個樣;表面假裝淡然,內裡可以是不知所措。缺少平衡地處理這兩個我,人愈來愈不真實、不自由。獨處,發現脆弱的自己,淌著血的傷口,救贖就臨近,發現一直關切著自己的上帝給你療傷止痛。

對於某些問題,你會發現其實不需要別人的意見,很多時你心中已有答案。與自我對話能讓自己更清醒、更精準、更適切。何況時刻注視著我們的聖靈保惠師總在身旁,等著回應我們的需要,只是我們太懂自救,太少求救。保羅提醒我們要心意更新而變化,這正正是在獨處中,透過反省,辨別神的同在,才能達致的轉化。不斷在獨處中找到自己,找到上帝;找到上帝,又找回自己,這是信徒一生要走的成聖之旅。

孤獨讓人回歸自我

獨處也是弄清楚自己的生命真相、認識自己最好的途徑。不迷失過去,不驚恐於將來,不急著讓生活給你所有的答案,細思慢想,擁抱當下。只有在獨處時,你才會更加篤定自己究竟想要甚麼,人只有學會傾聽內心的聲音,才能關愛和滋潤自己,讓自己的破碎變得更完整,活得更加完滿。獨處的時光,其實是人生裡最好的時光。我寫得最多心靈札記、與神對話、解決疑難、更新改變,都是在這些時刻。偶爾回看就覺驚訝,獨處,它沒有智者相伴,卻充滿智慧。

照顧好自己,更懂得愛人

獨處也是協調生命矛盾的時間。我常常活在矛盾中:體貼自己還是捨己順服神?選擇嬲怒還是放手原諒?在各種試煉中,從與神摔跤到順服,都是生命更新過程中的起伏寫照。安靜、思考、整合、與神對話、自我調節就趨於同一。獨處,看似以自己為中心,但它並不自私,它總是圍繞著群體的事情;一個人變得美好,團體也被祝福。所以,獨處讓人懂得自己,同時懂得別人,建立美好的界線,從而尊重他人的獨立性,讓他們做好自己,不必符合你的期望。這表示你能夠聆聽他人的心聲,獨處是培養同理心的地方。

享受孤獨的美好時刻

我於獨處時最感輕鬆,最能活出自己。如何與孤獨和諧相處?不必在意一個人吃飯,一個人於海邊沉思,一個人踱步,一個人運動,儘管讓自己清空和留白。其實世界是自己的,最懂得自己的也是自己,把自己安頓好,反而能安靜輕盈。我由害怕孤獨,到擁抱孤獨,如今嚮往孤獨。好想趁機會為孤獨平反。懂得獨處的人,他並不孤單,隨時都有伴,永遠都有「主和自己相伴」。

歡迎瀏覽《領袖生命事工網》https://www.leadersbedoing.net/

或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Z9tl2eJ9Gim2oQk7v-Etw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