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明
你喜歡和優柔寡斷、猶豫不決的人合作嗎?你又願意跟說話吞吞吐吐、模稜兩可的人共事嗎?相信你不會希望有這些同事,更不喜歡有這種領袖!我想大部分的人都喜歡爽快、直接地溝通,也喜歡接收清晰的解說和安排,不喜歡猜度領導者的意思,更不願意和沒有定見、拖拖拉拉的人周旋,所以果斷(assertive)是做好事情的基本條件,亦是良好領導的另一個重要特質。
果斷的領袖會願意面對和處理當前議題的,這需要有點自信、決斷力和辨識力,同時也包括在言語和行動兩方面。英文assertive雖有主動、直接說出來的意思,但不表示凡事要坦白,也不是對每一件事都表示意見便是「直説」,而應該是有定見、有方向地將自己的意思清楚、合宜地在適當的時機表達出來。不能做到果斷的溝通,只會令合作關係失效,團隊不知方向,大家便無所適從,小的影響是辦事不成,大的影響會破壞彼此的信任,增加事奉的壓力,失去團隊精神和效果。
例如有人認為在團隊中要尊重别人的意見,不要將自己的意思加諸别人身上,這理念原是正確的,但若因此便不作計劃,不主動思想怎樣做好事工,只等待别人的意見,即興附和地做決定,有問題出現便召集各人開會,便會出現議而不決和前後矛盾等情況,亦會給人不負責任的印象,結果是損害了關係,彼此失去信任,事情也不會辦好。當然去到另一極端,若領導者太有主見、太果斷,不聽任何意見,這種獨裁式的領袖也不是令人喜愛的。
適當溝通的基礎是對自己的事奉有一定的理解和委身,亦明白自己在團隊中的角色。這即是說不夠果斷不一定是性格問題,性格內向的人可能不易在人前表達自己的意見,但並不等於沒有主見;同時也不必是技巧的問題,技巧是可以學習的,雖然不是每個人可以成為完美的溝通者,但只要願意溝通,多說幾遍便可以了!所以不果斷仍是「心」的問題,沒有了熱誠,做事「不上心」和不用心,便引致不留心,因此便缺少決斷力,在解說溝通上便錯漏百出,往往忘記了自己說過的話,服侍團隊便失效了。
有時候也可能是有「心」去事奉,卻礙於堂會的文化和氣氛而不願或不能太坦白。例如在權柄集中的堂會裡,面對一些新鮮問題,傳道人不知道主任牧師的想法,部長也未諮詢長執,因此未敢即時作決定,未能給予弟兄姊妹答案,令人無所適從,這不是罕見的情況。所以堂會有否讓會眾可以表達意見,又讓前線牧養和帶領者有信心去做決定,果斷地處理事情是關鍵,這是問責和賦權的文化,亦是培育領袖必經之路。
要果斷,還要有辨識的能力,辨識是智慧,亦是經驗。在堂會而言,亦要有神學和聖經的理解。若對聖經在當代處境的詮釋和應用是薄弱的話,對弟兄姊妹的教導便離地,例如在職場上面對惡劣的上司和工作壓力,該如何安慰、支援、教導和同行是重要的,單說要多祈禱、多倚靠、做好見證等並不足夠!能夠理解現今環境和生活實況,知道如何針對當下的處境作教導是要不斷學習的,不能單靠數碼媒體上的資訊,而是要透過交流討論才能增加辨識能力。
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因此不能事事都兼顧到,只能集中在某些焦點上。有屬靈的智慧、找到自己的位置、留心所服侍的群體,這便較容易地作個果斷的領袖。
做個SMART領袖(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