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明
在問責的時代,我們不能說「我有呼召」、「相信我」,便可避開管治的需要。但同樣地,我們也不能因為有管治的機制而胡亂監管,造成教會內交業績的文化,讓傳道人追趕指標,牧養變成銷售和顧客服務,植堂變成創業投資!
因此,為免錯用管治的理念和機制,堂會的弟兄姊妹便應留意以下的陷阱:
- 管治變監管
大企業裡,因投資者和管理人是不同的群體,有委託人和代理人的關係,理論上兩者的利益有矛盾,才需要監管。教會內長執和教牧的關係是超越了僱傭關係,而管治的原意亦是為了保障各人的利益,不純是看僱員是否違反持分者的利益,所以長執不是去監管教牧是否有盡力,也不是去查找教牧有沒有尋求私利,而是去關注他們是否忠心地去牧養群羊,在崗位上盡忠。也不要忘記,長執亦是教會的領袖,亦負上牧養羊群的責任,不要自以為是老闆,也不是股東代表,相反地自己亦是受管治的對象。
- 不信任
基於種種原因,長執都傾向不太信任教牧,特別是專業人仕,因教牧不太懂這些專業,長執便以專家自居,討論事工時,忽略了教牧本身的專業意見,做成外行領導內行,這種問題便源於不信任。當信徒主導牧養時,矛盾衝突便慢慢滋生,這亦引致過度管治,未能讓教牧發揮。
- 太信任
另一個極端是完全信任教牧!不管是真的順服,或視他們為聘請回來的負責人,會眾和長執自己不用操勞。當長執成為橡皮圖章時,管治或問責便失效,教會容易被一小撮人操控。若同工真的沒有真心牧養,又或做了不合體統的事情時,教會可能到了最危急時才知道,這便很難處理了。
- 穩定班子
管治除了處理委託人和代理人的事情,還要考慮委託人之間的問題。很多人相信教會內能幹又願意付出的是少數人,因此長執是願意犧牲的中流砥柱,不太容易找人取代。這種理念便造成教會長期受同一班人領導,往往從穩定出發,不敢冒風險,所以也不會提拔新人,彷如老人團契。這穩定的班子便成為管治的隱憂,問題出現了可能也不發覺,而且自己亦可能脱離了群羊,忘記了另一群人的需要。
不要忘記,管治機制只是工具,有如閉路電視和煙霧探測器一樣,是要去監測不正常的行為,不是去干預日常的運作!更不要忘記耶穌的提醒: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太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