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成功的領導離任時,一般的群眾對接棒者應有很高的期望,不但期望他能延續佳績,更能再闖高峰。一位失敗(或平凡)的領導離任時,一般的群眾不會對接棒者有很高的期望,只希望組織表現不會惡化下去,稍有起色便不錯了,當然,假以時日,期望便會增加。
既然不管情況如何,眾人均對接棒者有一定的期望,這接棒者應是怎麼樣的人?有什麼表現才算是成功?
首先,大家自然想到的必然是這人的個人能力,這包括了他對專業的知識 (在教會環境中,這便是牧養的理念和質素) ,同時大家又可能關心這人的性格和人際技巧、和團隊的合拍性、做事方式、決策思維,以及管理領導的能力等。這等對能力的關注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除了要著眼領袖的個人能力外,也許亦要留意「組織(堂會)」這個因素。
人和組織的契合是管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意即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每一個組織,即使是超人,也有其不能用武之地。所以在談到接棒者是否成功時,這組織的傳統、文化、關係網絡、權力結構、策略和制度等等,便會成為接棒者的挑戰。若接棒者不是從內部提升,而是從外延聘的話,困難便更多,單去瞭解和認識新的組織已花去他很多時間,更遑論有行為和改革的表現。
除了組織的特色要和接棒者的個人特質契合之外,接棒者如何適應新崗位、管理好團隊,和與會眾磨合,亦是另外一些挑戰。即使是內部提升的接棒者,身份角色和工作都有改變,所以亦需要一段磨合的時間。他們的優勢可能是已習慣了組織的文化和處事理念,故做事較有效率,但在人際關係上也不一定得心應手。好的同工不一定是好的下屬(上司亦然),要担任領導,也不是每人都能立時到位,因此在磨合過程中,若處理不當,可能有不少人受傷。
若接棒者是在堂會逆境中接任的話,所承受的壓力更大,眾人不但會期望這救星能儘快帶領他們走出傷痛,重建堂會,更有可能希望這人能快速地引領堂會增長。有時候忘記了這是整體的工作,不是接棒者個人的工作,以致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成功的接棒者不單個人要有實力,能帶領,還要和堂會、團隊和會眾契合,才能發揮作用。
劉忠明
引用通告: 使命傳承:成功的接棒者 | 領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