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改,但不要錯判

reason-3353775_1920

Image by Susan Cipriano from Pixabay

◎劉忠明

轉變是要把握機會,乘勢而上,那便事半功倍,然而在籌劃變革時要留心,不要操之過急,以致錯判形勢。若不知道要改變甚麼,又或改革的方法不對,最終只會一事無成。

堂會要改變,首先要了解清楚今天面對的問題是甚麼。正如人生病,就要去看醫生,所謂病向淺中醫,因著不同的理由而拖延,決不是好事。醫生斷症亦很重要,醫生會盡力分清楚病徵和病源,但在堂會,我們有時會將問題的表徵和原因混淆。探究病源確是專業的判斷,所以由富經驗的牧者和領袖來斷症是重要的一步。

為何我們容易混淆表徵和原因呢?因為我們常會先入為主。例如某人經常遲到,我們便會歸咎他有不守時的陋習,也不尊重別人,這種沒有深究原因便下結論的情況經常出現。回到今天堂會的情景,部份堂會近日崇拜的人數和奉獻金額都下跌了,是甚麼原因呢?要處理這問題,應該作何改變?

我們很容易便會説群眾運動是主因,它既令會眾分裂,又影響經濟,所以弟兄姊妹減少了聚會,奉獻自然下跌。這是容易得出的原因,似乎也沒有甚麼不對的地方。但這些原因會否太表面呢?沒錯,關係撕裂、經濟轉差或會令聚會人數和奉獻減少,但哪個才是主因?還是兩者都不是,有更深層次的問題存在呢?

社會局勢不穩無疑有一定程度的影響,然而這不正是人們尋求心靈得安慰和出路的時刻,那麼為何堂會聚會的人數不升反跌呢?也許是堂會未能提供人們所需吧!福音的本質是不會變的,然而在社會上的適切性卻可能落後於形勢。耶穌說:「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宣告:被擄的得釋放,失明的得看見,受壓迫的得自由,宣告神悅納人的禧年。」(路4:18-19,和修本)在現今的香港,堂會是否做到耶穌所吩咐的各樣事情呢?若不是,要改變的是甚麼呢?

堂會未能履行應有的使命及滿足會眾的需要或許才是真正的原因。這就是說堂會失去了屬靈的吸引力,令人卻步!若是真的話,以社會的事件作為病因便是錯判。有人認為青年人離開堂會,是因為他們不滿意堂會對社會事件不作回應,但為何他們期望堂會要回應,而堂會沒甚麼回應呢?這不是政治取態的問題,而是屬靈的問題。是堂會有沒有社會公義及社會使命的覺醒,是對福音的詮釋,是實踐對人的價值和尊重的表現。因此堂會若只著重教導年青人要順服、要有信望愛,明白政權的短暫性等等便是不足夠,亦代表堂會沒有深入處理真正的病因!

這不是說不用理會表面的原因,我們仍要處理情緒、仇恨、復和等問題,也要在經濟上幫忙受困擾的會眾,但堂會亦不能輕看聖經的理解及結合現今情景的教導,惟有會眾感受到牧者是與自己同行,聖經是按著正意分解,且和生活有關,他們才會認同堂會,願意更接近基督。

小心分辨真正的問題在哪裡,才能作出有效的改變。那麼堂會應如何改變呢?耶穌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把自己的平安賜給你們;我給你們的,不像世界所給的。你們心裡不要難過,也不要恐懼。」(約14:27,新譯本)願各堂會都得到平安!

廣告

有辨識能力的牧養

◎劉忠明

面對複雜的問題,不管是事工取向、人事糾紛、還是社會議題,對牧者領袖們來說,最難的是怎樣尋找真相!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人有認知上的偏差,加上性格、情緒、經驗、負載不同資訊的能力及眾多環境因素等等,我們要掌握全部的真相的確有點困難。其實問題不在差異本身,而是我們對認知的理解和態度。

各人在認知和理解上有差異是不能改變的事實,然而在愛和恩典下,信徒要保持大家的關係,便要彼此尊重和接納了。尊重、接納並不是單純地接受他人的看法,自己甚麼想法都沒有。有自己的意見、立場,但不強加於別人身上才是接納。可惜,有些領袖以包容接納的態度作借口,逃避責任、敷衍了事,對各種難題避而不談,視而不見,不正面處理,會眾若不是盲目附和,就可能是我行我素,大多數人則可能是無所適從,這不是理想的牧養狀態。

會友往往期望領導是有分析及辨識能力的,即是説,領導要有見解、有看法,而這些看法是有根有據,經過理性分析和思考,及有屬靈元素在內的。這樣的領袖才能帶動教會去面對問題,大家的祈禱也能對焦,會友也更安心,因為羊可以聽到牧羊人的聲音!

牧者要有的辨識能力,是因為知道自己的看法也可能有偏差,而且容易過濾資訊,只看自己喜歡看的,個人反應便自然有不足。領袖們更不是專業的時事評論員,不一定明白社會議題的前因後果,所以要培養辨識能力!

首先領袖要知道自己須要認識些甚麼。若是社會議題的話,對社會政治經濟等理解是無可避免的,即使是教會事工的取向,亦離不開社會的大環境。若是有關人事的,管理學和心理學可能有點幫助。要培養這種多元視角的分析能力,便要有這類社會科學的分析框架,有理性思考的態度,才能整理出一些較為客觀的看法。教會內可以開這些培訓班嗎?

此外,聖經神學的反思一定不能缺少,對社會處境有所理解後,便應從屬靈向度找出路。舉例來說,今日香港教會可以怎樣在世上作鹽作光?好撒馬利亞人在生活中有何具體意義?怎樣才是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甚至對好像已失效的地上政權該有甚麼態度?這些不只是神學討論,而是處境化的釋經和應用;這也不單是牧者要弄清楚的,信徒領袖亦要有共同的理解,同時更要思考如何令會眾也有此等認識。

現實點來說,不是每間堂會都有資源來引導會友作出客觀分析,然後在聖經神學甚或教會史中找出路,那麼香港稍大的堂會和神學院便有責任提供支援!牧者有辨識能力,才可真正地認識自己的羊,同時能發出屬靈的聲音,這樣,牧者領袖才有能力去帶領和牧養群羊!

果斷的領導

directory-2713360_1920.jpg

◎劉忠明

你喜歡和優柔寡斷、猶豫不決的人合作嗎?你又願意跟說話吞吞吐吐、模稜兩可的人共事嗎?相信你不會希望有這些同事,更不喜歡有這種領袖!我想大部分的人都喜歡爽快、直接地溝通,也喜歡接收清晰的解說和安排,不喜歡猜度領導者的意思,更不願意和沒有定見、拖拖拉拉的人周旋,所以果斷(assertive)是做好事情的基本條件,亦是良好領導的另一個重要特質。

果斷的領袖會願意面對和處理當前議題的,這需要有點自信、決斷力和辨識力,同時也包括在言語和行動兩方面。英文assertive雖有主動、直接說出來的意思,但不表示凡事要坦白,也不是對每一件事都表示意見便是「直説」,而應該是有定見、有方向地將自己的意思清楚、合宜地在適當的時機表達出來。不能做到果斷的溝通,只會令合作關係失效,團隊不知方向,大家便無所適從,小的影響是辦事不成,大的影響會破壞彼此的信任,增加事奉的壓力,失去團隊精神和效果。

例如有人認為在團隊中要尊重别人的意見,不要將自己的意思加諸别人身上,這理念原是正確的,但若因此便不作計劃,不主動思想怎樣做好事工,只等待别人的意見,即興附和地做決定,有問題出現便召集各人開會,便會出現議而不決和前後矛盾等情況,亦會給人不負責任的印象,結果是損害了關係,彼此失去信任,事情也不會辦好。當然去到另一極端,若領導者太有主見、太果斷,不聽任何意見,這種獨裁式的領袖也不是令人喜愛的。

適當溝通的基礎是對自己的事奉有一定的理解和委身,亦明白自己在團隊中的角色。這即是說不夠果斷不一定是性格問題,性格內向的人可能不易在人前表達自己的意見,但並不等於沒有主見;同時也不必是技巧的問題,技巧是可以學習的,雖然不是每個人可以成為完美的溝通者,但只要願意溝通,多說幾遍便可以了!所以不果斷仍是「心」的問題,沒有了熱誠,做事「不上心」和不用心,便引致不留心,因此便缺少決斷力,在解說溝通上便錯漏百出,往往忘記了自己說過的話,服侍團隊便失效了。

有時候也可能是有「心」去事奉,卻礙於堂會的文化和氣氛而不願或不能太坦白。例如在權柄集中的堂會裡,面對一些新鮮問題,傳道人不知道主任牧師的想法,部長也未諮詢長執,因此未敢即時作決定,未能給予弟兄姊妹答案,令人無所適從,這不是罕見的情況。所以堂會有否讓會眾可以表達意見,又讓前線牧養和帶領者有信心去做決定,果斷地處理事情是關鍵,這是問責和賦權的文化,亦是培育領袖必經之路。

要果斷,還要有辨識的能力,辨識是智慧,亦是經驗。在堂會而言,亦要有神學和聖經的理解。若對聖經在當代處境的詮釋和應用是薄弱的話,對弟兄姊妹的教導便離地,例如在職場上面對惡劣的上司和工作壓力,該如何安慰、支援、教導和同行是重要的,單說要多祈禱、多倚靠、做好見證等並不足夠!能夠理解現今環境和生活實況,知道如何針對當下的處境作教導是要不斷學習的,不能單靠數碼媒體上的資訊,而是要透過交流討論才能增加辨識能力。

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因此不能事事都兼顧到,只能集中在某些焦點上。有屬靈的智慧、找到自己的位置、留心所服侍的群體,這便較容易地作個果斷的領袖。

 

做個SMART領袖(四)

 

提防社交媒體助長成見

social-media-1233873_1920.jpg

由成見、仇恨到復和(三)

◎呂慶雄

本文題目是:「提防社交媒體助長成見」,事實上,成見已因社交媒體加深,焦點應是如何防止進一步助長?

早在2010年代初已有研究討論社交媒體的影響力。特別在中東發生「阿拉伯之春」的一連串革命後,不少研究討討社交媒體在社會運動中有甚麼作用,到底TwitterFacebook等工具在中東變天的過程中有沒有作用?

歸納這些討論,又添加了個人觀察後的提醒:

  1. 社交媒體的影響力,當然發生在多用互聯網,特別是手機上網的地區為主,而且是在學歷較高的一群。
  2. 快速傳播的信息是簡單易明,也容易引起共鳴的內容,真相並不是最重要的。
  3. 人的自然傾向是只聽或看與自己立場一致或相近的意見,不接受異議的同時,還會認為自己是中立及客觀的。
  4. 加上,有研究表示平均一個人每天觸控手機屏幕超過2700次,自我洗腦——不斷重覆類近的信息,視自己所接受的一套為不容質疑的真理。與不同意見者爭議時,雙方都只拿自己接受的媒體言論作「証據」,如大公報 vs 蘋果,信息往來時都視對方的言論是謊言。
  5. 過去我們忽視了社交媒體的影響力,也同時忽略了它的社會責任。
  6. 傳信息者當然有意見要表達,但接收信息者相信甚麼,則需靠個人的分辨能力。
  7. 接收信息後為何「分享」?「分享」前是否需要想想資料來源是否準確和客觀?後果會如何?

要防止成見的進一步助長,靠的是自己。在媒體發放信息時,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是對的,所提供的資訊是對社會有幫助的。如天災人禍後需要引起關注,為災民禱告是對的; 又如學童自殺或家庭慘劇發生後,想引起關心與表達感受是無可厚非的,但適可宜止更重要。

與此同時,閱讀信息後不要太快下結論。特別那些經常認為自己是對的人,學習謙卑兼聽更為重要。明白媒體所傳遞的信息,可能只有著重某些觀點,並不全面。也許要多問:還有別的可能性嗎?可有其他角度的分析嗎?結果,可能不一樣。

辨識力是今日作領袖的必要條件。成見並不單出現在社會議題上,機構、教會,甚至家庭成員也受著社交媒體的影響。今日這資訊泛濫的時代,我們需要謹慎篩選所接收的信息是真與假、善與惡,認真考慮如何向其他人發放時,需要計算他們接收信息後的反應。

防止成見助長,是達至復和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