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修例與教會牧養——迎難而上、恩賞探索

conversation-1468159_1920

Image by S K from Pixabay

◎陳敏斯

近日大家對「反修例運動」的注意力好像已被武漢肺炎取代,但學術界對這運動的研究興趣卻是有增無減。近日就有超過兩百多位學者及智庫向政府申請這方面的研究基金。福音證主協會、伯特利神學院柏祺城市轉化中心和領導力培訓學院在去年九月及十月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已告一段落,期間發表了十多篇文章,並於去年年底舉行發佈會,得到不少寶貴的回應,故此希望在這裡作些總結。

九月的質性研究(焦點小組)對象是教牧,十月的量性研究(問卷調查)主要是針對信徒。雖然是從不同角度探討,結果卻互相呼應,提供了不少具體的牧養方向。就著質性研究的結果,有關教會狀況和回應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講台教導與信徒反應

「大部份教牧在講道上感到兩難,所以盡量小心用詞,或盡量不提社會事件。每次週六發生事件後,不少教牧在講道中會回應事件及肢體的情緒。但因不同政見,肢體都十分敏感,認為信息帶有立場,有些會感到不太滿意,在崇拜中途離開。」

雖然要適切地在講台回應對教牧來說是很大的挑戰,但在問卷調查中,信徒對「在講道中提及或教導信徒如何回應」是有很高期望的(首三項之一),更是最能預測信徒對教會回應的滿意程度指標之一。縱使信徒的反應難料,避而不談似乎並非上策,重要的是迎難而上。無疑要能細心揣摩,預備適切、造就人、「落地」又搔到癢處的信息,一點也不易;然而,卻是一個明確可探討的方向。值得研究的,是怎樣的信息才能讓弟兄姊妹在這段非常時期得到安慰、幫助,並感受到上帝的實在和同行。

開放堂會的考慮和爭議

「由於後來各區都有遊行,不少教會開放場地作休息站。法律上的考慮和弟兄姊妹的反應都不太容易處理。不少教牧因希望回應需要和服侍社區,所以決定開放教會。有些教會因此被傳媒報道和抺黑,深刻經歷到服侍和同行的艱難。」

開放堂會涉及非常具體的決定和行動,亦突顯教會內不同的爭議。在問卷調查中,這是信徒期望與教會回應最大的落差。雖然開放堂會現已不再是一個問題,卻反映出教會更須迎難而上,在極具爭議的問題上作具體的決定,不逃避。當然,從來都沒有絕對正確的做法,每間堂會都有其獨特狀況和群體。長遠來說,更重要的是如何制定深得人心的決策過程,讓大家經過正向的溝通,明白各方的聲音、意願才作決定,雖然最終未必是全體贊同,但這樣確定教會方向和價值觀,未嘗不是好事。即或最後某些肢體因不滿離開,亦可坦然面對。

不同政見下的牧養、溝通和了解

「不少教牧表示,同工和執事團隊在是次運動中大多立場相似,由於有了信任與關係,達致順利溝通和回應。教牧都多了親自與不同政見的肢體溝通和疏理問題。他們也希望讓不同年齡、立場的肢體,有更多機會彼此表達和理解,從而去建立肢體的生命。」

雖然問卷調查反映「在團契小組中就事件討論和分享」是教會最常見的回應之一,但回應與期望出現最大落差的也在這方面,包括「安排講座或與信徒一起參與講座」及「約見不同立場弟兄姊妹面談」。在教會回應方面,「教牧親身前往集會或遊行現場」更是最能預測對教會滿意程度指標之一。由此可見,在不同政見下,同行、溝通和了解雖然困難,卻十分重要,不能迴避和忽略,是需要學習和銳意改善的地方,也是我們可更深入研究的方向。

信仰反思、禱告及屬靈操練

「社會動盪,不少信徒都作出很多信仰反思和提問。教會也更多舉行祈禱會,與弟兄姊妹一同認罪及回到上帝同在中。教牧也分享到安靜和基督教默觀等屬靈操練,有助得到上帝牧養和醫治。」

在問卷調查中發現,「舉行祈禱會」是受訪者及其教會最常見的回應方式;個人回應方面,「參與祈禱會」亦是最能預測對教會滿意程度的指標。有教牧表示與其一開口便爭拗,倒不如閉口,在上帝面前,祈求祂的啟示和掌管。近日我們亦觀察到無論教牧或信徒都對安靜、默想或默觀等教導和聚會大感興趣。當我們覺得該說的都說完了,要爭拗的仍沒完沒了,可能就是要沉默,安歇在上帝裡的時候。

總結

雖然在研究中我們並未發現信徒大幅度離開或加入堂會的跡象,但運動持續下去,這方面的趨勢可能會變得明顯。譬如在個人回應上,「參與集會/遊行」及「參與聯署」最能預測他們對教會回應的不滿。今次的研究主要集中恆常返教會的信徒,但在我們較早前進行的「離堂會」質性研究中,發現信徒離堂會的其中一個主因是「教會對政治社會議題的回應」不足。另外,他們心中最渴望的教會元素之一,則是「啟發性及能跟生活接軌的聖經教導和講道、多一點深度的信息,關心社會議題,有上帝在當中」。

我們當然不希望這個研究被視作是信徒對教會的滿意度調查,因為每間堂會都有其獨特的歷史、傳統、恩賜、素質和使命,如何在參與社會議題上取得平衡可不能一概而論。其中一個出路可以是透過「恩、賞、探索」(Appreciative Inquiry)1——以堂會的強項和過去正面的經驗為基礎,發掘本身的獨特性、群體的意願和夢想,締造對話、想像的空間,繼而集合共創精神,延展過去的優勢,回應呼召,進入神的命定,迎難而上,注目上帝已賜下的恩典和資源,乘風破浪。

 

1. 柏祺城市轉化中心現針對教會和機構的需要,定期舉行「恩、賞、探索」的簡介會和工作坊,詳情請參考網頁http://rbc.bethelhk.org

 

「反修例」與教會牧養情況研究系列(十三)

本文同步刊於《時代論壇》(2020.1.31)

廣告

職場牧養:貼身、貼心、貼地

 

bible-1021657_1920.jpg◎採訪及整理:Miranda

本文整理自2017年9月20日舉行的「教牧力領導力發展日」下午所舉行的互動研習坊內容。由柏祺城市轉化中心總監陳敏斯博士主講的職場事工再對焦

我向教會推介920教牧力領導力發展日,三位牧者應邀參加;我作為教會新上任的執事又乘工作之便也參與了。下午的研習坊,我們分工參加,而我選上了由陳敏斯博士主講的職場事工。

  1. 模式轉化是職場群體的需要

陳博士以互動形式開始,邀請我們分別從教牧同工、長執及信徒三方面寫下對職場牧養的阻力及動力,發現信徒的忙碌是最大的阻力,而因職場群體佔教會人口大多數,其牧養需要又同時成為了最大的動力。這互動的發現無疑是十多位參加者一個集體投入的結果,很到地亦很重要,從中給予我們對牧養職場群體有一點啟發。堂會牧者要牧養職場群體,首先在模式上要轉化。職場群體是一個有機體,與教會一般的分齡或小組牧養是不同的。因著職場信徒的工作、進修、家庭、教會生活的忙碌,要連結這群職場的信徒是有一定的難度,所以牧者需要在模式上作轉變,不一定要設立各種職場群體的小組,反而思想如何在不加信徒返教會的時間,不加聚會的情況下,也可以牧養他們。陳博士列舉中華基督教會灣仔堂為例,堂會將職場牧養的元素滲透在整個教會當中,如講壇信息、團契週會等,以不加信徒額外的聚會時間,不加重信徒的擔子及張力的原則下作職場牧養。

  1. 神學是職場事工的基礎

陳博士提出沒有正確的神學觀,只與信徒講聖經的要求或教導,對信徒來說,這只會令他們更加筋疲力竭,徒增張力。真正的改變不止於教導,而是信徒個人本身接受裝備,學習後與人分享經驗,深化繼而再有轉化。她以英國一間教會 (LICC)為例,這堂會訪問了另外十六間堂會,認為建立合宜的門徒觀及教會觀是全人的使徒培育。當信徒被正確的神學觀裝備起來時,堂會的神學視野 (包括願景、異象、價值觀、DNA) 就會產生,事工由信徒主導,並且能夠彼此牧養。美國紐約有一間的堂會就是這樣裝備信徒,過去25年教會人口增長了5倍,而信徒們有轉化城市的願景。

  1. 貼身地與信徒同行就是職場牧養

20年前,職場事工只會集中於職場佈道,即下文提及的其中一個向度「表達」 ,但這過於狹窄。近年,學者們對於職場牧養下了不少功夫,有四個「信仰與工作結合」 (Integration of Faith & Work) 向度,包括:倫理Ethics (如何在職場作抉擇)、表達Evangelism (傳福音)、經驗Experience (神臨在職場的經驗) 及豐富Enrichment (工作的目的與意義)。工作是困難的,是一個試煉,信徒的靈性如何在工作中培育成長,這正正是信徒能否在職場中活出信仰的關鍵。

陳博士以李適清博士提及的「職場牧養帶動範式轉移」去分享「倫理」。以往牧者對信徒作由上而下的教導;今日牧者與信徒是伙伴 (partnership)。牧者不需要解答或處理信徒所有的問題,反而與信徒同行,貼心地牧養他們。聖經中末底改與以斯帖是一個好例子。以斯帖是職場信徒,而末底改是職場牧者。末底改不會教以斯帖如何取悅皇帝、在後宮如何生存,但他與以斯帖同行,他的耳朵常常貼住以斯帖,在抉擇時給予屬靈的支持及洞見。以往事奉的觀念只在教會,但今天事奉是發生在信徒所有的生活處境。有時候,在某些階段,對信徒來說,做好份工就是事奉。以往教會著重信徒在職場中要持守聖經原則,這是非常重要,但同時令到信徒在職場中常處於捱打的狀態,今天牧者要明白信徒不是不想持守,而是實際處境的張力是困難的。牧者接納信徒在職場中跌倒,明白他們的限制,作出取捨,並與信徒一起祈求神的憐憫。

陳博士分享到香港專業人才服務機構 (HKPES) 每七年進行一個關於基督徒面對職場的調查,最近一次是2017年,調查發現基督徒對工作或其價值觀 (包括選擇工作、重視工作及離開工作的條件) 與非基督徒沒有分別。這正反映信徒並沒有帶著他們所信的進到職場,更可悲是信徒不認為教會的教導與職場有關係,以致變得聖俗二分。李適清博士在堅道浸信會牧養職場群體時,特別重視營會。她從「經驗」的向度牧養信徒,以營會作為一個平台,給予空間讓信徒安靜、經驗神的臨在。有很多職場的問題是不能解決,讓信徒經驗神的同在才是最重要。

當從「豐富」的向度談到職場牧養,陳博士提及另一個調查結果,是由Vocatio Creation於2011年3-5月訪問了500位信徒,發現若一個人有清晰的召命,他對其工作的滿意度、目標、方向及身心健康皆有正面的影響。楊錫鏘醫生曾說「召命」不是一個工作崗位,而是一個素質 (quality)、負擔 (burden)。今日信徒們視工作為「搵食」,著重前途、錢途,然後改變自己切合工作,這是被動式職涯規劃,結果是愁苦、耗盡、整個人生不對勁。面對職場際遇不平,信徒似乎在聖經中找不到出路。楊醫認為創造有三重秩序,包括物質秩序 (份) 、功能秩序 (恩賜) 及道德秩序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人生的無常是這三種秩序的互動,單靠一個秩序不能解釋。今天,牧者要回歸智慧文學,從創造角度引導信徒認識他們的召命和本性,幫助信徒分辨他們為前途、錢途而工作,還是為他們的召命而工作。當信徒找到自己的召命,他就像一架火車尋回自己的軌道,結果是喜樂、越做越起勁、生命有感染力。

這研習坊給我很多的啟發及反思,最深刻的是:過往堂會對職場群體有很多要求,有時我們的關注點只落在某位肢體有否返教會、參加各樣聚會、在教會參與事奉等?但這只令他們在安息日中百上加斤。在這研習坊中,陳博士重申從職場群體的處境出發,貼身又貼心的聆聽與引導,牧養才能到位。另外,陳博士提到神學基礎的重要,這不是牧者的專利,唯有從聖經及正確的神學觀裝備職場信徒,他們才能有力的面對生命各樣的處境,從捱打的狀態扭轉過來,發揮福音的影響力。

施與受的科學與藝術

posing-for-a-picture-1478898

◎陳敏斯

「施比受更有福」是聖經真理,但放諸世界,甚至基督徒的圈子,卻往往有很大的落差。施與受的錯配可引來很多誤解,令團隊產生不必要的張力,影響個人情緒健康、組織文化,甚至使命不達。著名組織心理學家暨暢銷書作家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在這方面有很廣泛、長線及深入的研究,並在其著作《施與受》(Give and Take)一書中道出箇中的微妙及其對組織文化和效績上的啟示。

經過多年實證研究,格蘭特得到了一個簡單卻具決定性的結論:我們的世界是由「給予者」、「索取者」和「互利者」三種人組成,這三種人際互動模式對個人與團體的成功有強烈影響。

  •   「索取者」──認為每一次互動都是從他人身上獲取好處的機會;會策略性擔起看得見、重要的計劃;把大部份工作留給其他人;喜歡「得」多於「給」。
  •   「給予者」──樂於助人,通常無條件幫忙;重視他人;不吝於分享知識、時間、技能、人脈;喜歡「給」多於「得」。
  •   「互利者」──試圖在「給予」及「索取」間取得平衡;追求公平的利益交換;堅持「我幫你,你也要幫我。」

格蘭特相信,領導力的重點就在於幫助人們轉換自己的類型,改變他們與身邊的人的相處模式。他提出以下幾種使人趨向「給予」的建議,締造健康正面的文化:

剔除「索取者」

要創造「給予」的文化,重點不是把更多「給予者」帶進團隊,而是要避免讓「索取者」進入。因為大部份的人都是「互利者」,十分受「索取者」的影響。所以在面試時能有效辨認各種類型尤為重要。格蘭特發現最有效的問題是針對他們對別人的想法,反映出他們的投射,因為大部份的「索取者」都不自知,直接的問題是沒有用的。我們要小心,不要將「友善」和「給予」混淆,友善的不一定是「給予者」,不友善的也不一定是「索取者」。

幫個五分鐘的忙

研究發現組織中表現最差的通常是給予者,因為他們花掉很多時間去幫助別人,卻未能完成自己手頭上的工作;有時他們甚至太關心顧客的需要而忽略組織的要求。但同一研究卻發現表現最強的也是給予者,跟前者的分別是時間和界線的問題。給予者透過幫助人在學習和社會資源(Social Capital)上提升,假以時日,他們的表現必更出色。健康的界線令「給予者」不致耗盡,可以幫助更多的人。格蘭特舉例說明,每人只需幫點小忙、借一點時間(五分鐘)給別人,健康、平衡的「給予」,能使「給予者」滿足助人的意欲,但又不至於被助人重擔壓得崩潰或精疲力竭。他的研究提到最理想的義工時數是大約每年一百小時,教會需要大量的義工,這可以是一個參考。

建立互惠圈

其實每個群體都有不少「給予者」,但格蘭特發現很少人敢於將自己的訴求表達,特別是「互利者」,他們過份小心翼翼,只向他們曾幫助的人求助。互惠圈(Reciprocity Ring)是一個群組,當中的每個人提出一個要求,是他們想要或需要,但是無法自己完成的事,鼓勵互相幫忙,練習將訴求提出,打破「互利」的框架。

施確比受更有福,但在破碎和被罪扭曲的世界裡,不容易實踐,很多的「索取者」其實曾是「給予者」,但多次受傷後,患上「受害恐懼症」(Paranoia),延續有毒的文化(toxic culture)。格蘭特的研究指出樂意助人乃成功之道,「給予」的文化也大大提升組織的效績,他的研究幫助我們了解箇中的微妙,更有系統去反思「施與受」,更有智慧去處理團隊之間的互動,以提供安全的環境,扭轉文化,由「受害、受驚」到「受益」,個人情緒健康亦得到大大的提升。

 

【情緒健康領袖系列(四),曾刊於《時代論壇》15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