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天風雪 圍爐取暖(下)

Image by db_oblikovanje from Pixabay

賴淑芬

(這是一個極具挑戰的時代,領袖需要團隊圍爐取暖。我與七位領袖建立了另類的抗疫小組,當中有屬社福界、教育界、商界和宗教界的)。

當組員談及這年多的變遷,大家既描述因時局轉變的無奈心情,同時也著墨生命的變革──無常生活中的深刻改變。正如著名企業家Jack Welch所言:如果外在改變速度超過內部改變,盡頭就在不遠處(If the rate of change on the outside exceeds the rate of change on the inside, the end is near.)。

建立圍爐取暖的群組

有組員沒有同行的組群,卻重視隱密處,更培養了「煲講道」癮,抓緊真理繼續前行。也有刻意經營不同組群來圍爐取暖的,無論是迎向下一代的挑戰,還是個人的掙扎迷惘。大家彼此吐露心聲,卻不停留於此,最後在禱告中得力。當然,能有同心或靈性相近的群體同行,是彌足珍貴的,卻是可遇不可求。

從隔離中更依靠與神的關係

主給了香港人史無前例的艱難功課──年青人在失望中重塑盼望、家庭在政見分化中復和、留守或離港的忐忑不安,甚至是美國大選的爭議……加上疫情帶來的社交距離,在家工作做成的的分隔、線上視頻見面的距離感等,信徒於團隊中不一定能被滋潤,這反而推動我們更專注建立與神的關係。

看現今的局勢,真不懂主在開甚麼牌局?禱告時遇到現實非按我們的禱告和懇求發生,甚至是每況愈下,有組員從而深刻地反省:若所盼望的,在生時都無法見到的,自己還會信神嗎?信仰是要求神滿足我,為我做些甚麼嗎?彷彿生命在擠壓中才會於信仰上有深層的反思。是的,沒有指望仍要盼望,盼望在於神,而非來是幻變的世界,縱然看不清也不明,仍決定放下自我,觀看神在香港和世界的作為。

當尋求啟示變得更難

我是屬靈導師,以為對上帝的事情會比其他人多點體會。但世道的無常、變化急速,人根本就追不上,剛按常理完成了的計劃,當下外在環境又起了新的變化,沮喪常常走上門。很多時,只能繼續在不明所以的路上行。聖經雅各書說明天如何我們不知道,靈性較成熟的領袖也不一定能給予答案,這是個學習深度謙卑的時間。既然為神圖謀大事不一定可行,不如每天憑信前行,活在當下,做眼前能做又應該做的事情。有牧者背景的組員就主動先行,不聚焦評論移民的對錯,反而主動為將移民的肢體提供牧養,聆聽、接納和傳遞帶著使命來移民的異象,獲得了很好反應和被推廣。

為神預備安息之所

「耶和華如此說,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腳凳。你們要為我造何等的殿宇?哪裡是我安息的地方呢?」(賽六十六1) 從伊甸園起,神一直想在人間尋找安息的地方,一個與人相交的空間。但我們總是偏向講求功能 –帶來甚麼祝福?遍傳後多少人信主?主給了多少啟示?然而,聖經展現的信仰,重視價值多於目標。價值可以是經歷神、生命轉變,目標可以是不斷爆新組、信主人數。仿佛我們的被隔離和被限制做事情,或許要我們再思人生目標 – 獲得成就或親近主就夠?神一直渴望與人同住,主樂意與我們親近,只是我們有發現或邀請祂的同在?

神聖的混亂

這個混亂和顛覆的時代,或許都可以是神聖的!情況有點像使徒行傳的時代。當時的政局和民生都在威權的統治下,領袖和事工遭到打壓,但神的恩典絲毫沒有離開,甚至是更強而有力地同在。聖靈在混亂中創造了許多契機,帶來屬靈的變革與突破,是聖經中精彩絕妙的一頁。強權反而突顯了上帝的大能大力。

世界奉行理性、計劃、科學、大數據等,一切都是以計算來滿足人要掌控的慾望,但如今連大數據、網上的資訊都不一定可靠。信仰倡議的單純而行反而是時代的必修科。況且,神總是不按牌理出牌,置身其中的人會感到混亂和懼怕,但神也提醒我們,在混亂的時刻裡更要學習放開掌控的習慣,單純地期待恩典的來臨,享受無法言喻的驚喜。

我享受每一次的圍爐,縱然對世界,我們給不出良方,但彼此分享逆境對生命的意義和蛻變,就發現它有獨特的意義,深刻體會神能讓好的或不好的都為我們效力。圍爐取暖,繼續加炭,讓這個冬天不會太冷!

廣告

參透「為何」,迎接「任何」

Image by Alexas_Fotos from Pixabay

◎賴淑芬

活在複雜不安的世代,彷佛無處可逃。這個困局是人類一手造成?還是上帝藉此來引起我們的注意?我們生命劇本的導演──上帝向我們說甚麼呢?在這個大時代我們又有甚麼獨特的召命?

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Frankl)是二戰時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在他的名著《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中提到自己如何能走過極端艱難的歲月,讓災難性的經歷成為生命被淬鍊的機遇,讓自己能成為別人的教師。就讓我們從他的生命故事中學習,尋回自己生命的獨特意義,預備在步近的寒冬中能堅持下去。

弗蘭克提到自己能在地獄般的環境下倖存,最關鍵的因素是找到生命的意義。那些認定生命已毫無意義、失去求生意志的營友,最後幾乎全都死了。在極端困難中,他發現人在困境中的最大任務,不再是追求歡樂或權力,而是追求意義。當我們不能改變外在環,那就要「改變自己」。弗蘭克的思想受尼采影響,認為人只要參透為何而活,就能承受任何煎熬。

二戰時,被送到奧斯維辛集中營的人,一到埗都會被剃光頭、赤裸裸地接受檢查,人再沒有名字、只有一個號碼,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惟有人最後的自由──在任何境遇中作選擇,包括態度、生活方式的自由──都不能被剝奪。生命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態度」和「選擇」。從弗蘭克的生命見證,我們就可看到人面對逆境時,仍可保留自由意志。

弗蘭克從自身經歷體會出Three Wells of Meaning。第一是追尋你的獨特使命。弗蘭克入集中營時,有關心理學研究的手稿被沒收,他發誓渡過難關後,會重寫失去的資料及出版著作。這事只有他能做到,所以他在集中營患斑疹、傷寒,瀕臨死亡的時候,他仍用廢紙記錄所遇到的事情。每個人的使命都是獨一無二的,只要我們認定和尋找到逆境中的意義,相信它正在預備你進入獨特的使命,便可以幫我們在逆境中支持下去。

第二是看苦難能為你效力弗蘭克藉「想像」去忍受極端苦難。在集中營中,他想像自己站在一間光線充足的教室、對著一群學生,熱情洋溢地講述自己的經歷和發現,這令他渡過最艱難的時刻。或許我們在苦難中也可以客觀地問自己:「這經歷對我有何意義和價值?」正如華理克牧師(Rev. Rick Warren)教導“Every hurt has a holy purpose”,聖經也記載不少人物,因著長期面對逆境,令生命日趨成熟,能為主效力。勇敢面對挑戰、發現生命意義,能助你堅持到最後一刻。

第三是持守愛人的動力。當你發現人生不再有意義時,可找一個你愛和可以服侍的人,委身服侍他們。透過愛的神和愛你的人,你就可以忘記和超越自我。愛令我們能忍受痛苦、為愛活下去。

弗蘭克在苦難中學會了人生意義或價值,在重獲自由後,他從自己幾近絕望的經歷裡,整合和創立了「意義治療法」(Logotherapy),助人尋找生命意義,日後即或面對困苦,仍能活出獨一無二的人生。

我聽過其中一個故事:一位三十多歲的母親想自殺,被殘障的兒子攔著撿回一命。弗蘭克請她想像自己是個七十多歲、行將就木的老婦,在臨終前回顧一生:「我有兩個兒子,一個年幼時就死了,另一個是殘障的。那時若我自殺成功的話,就不能照顧殘障的兒子,他就要被送到孤兒院。他是我的親生兒子,既殘障又無助,我的責任就是儘量讓他生活美滿,讓他成為一個好人……」。說到這裡,她大哭起來。她流著淚繼續說:「我的生命可說是充滿意義,我已為殘障的兒子盡上最大的努力,帶給他幸福,我的生命沒有失敗!」這位母親就這樣尋回生存下去的意義。

當人能夠理解自己「為何」而活,就能承受得起「任何」境遇;而上帝樂意給我們「答案」。

歡迎瀏覽本人的《領袖生命事工網》http://www.leadersbedoing.net/。

內容涵蓋「屬靈領袖」、「隊工建立」和「貧窮人事工」。

當懼怕發酵時

Image by Gerd Altmann from Pixabay

◎賴淑芬

有一天,孫兒要求祖父給他講故事。祖父就講了一個關於兩頭狼的故事。一頭狼有憂慮、有很多負面的情緒;另一頭狼卻滿有信心、性格溫暖和樂觀。這兩頭狼天天都打架,孫兒好奇地問祖父:「那麼,哪頭狼會打贏?」祖父回答:「那要視乎你常常餵飽的是哪頭狼了!」憂慮和信心就像這兩頭狼,在每個領袖的心中不斷爭戰,誰勝誰負,視乎我們用甚麼來餵養自己的思想了。

人天生傾向憂慮,很少餵養我們的信心,卻常常餵飽憂慮。路加福音八章22-25節記載耶穌平靜風浪,耶穌和門徒分別展示了懼怕與信心。門徒去叫醒耶穌,說:「老師!老師!我們快沒命啦!」耶穌醒了,斥責那狂風大浪,風浪就止住,平靜了。耶穌對他們說:「你們的信心在哪裡呢?」耶穌不滿,或許是因門徒與祂同行多時,目睹祂施行過的各樣神蹟──醫病、趕鬼、叫死人復活,卻因突然出現的風浪,就對耶穌的大能大力失去信心!反觀耶穌,在風浪中仍能安然睡覺,或許那是因祂信心的錨是繫於對天父的認識。

焦慮會將人變成一頭躁動不安,甚至帶著攻擊性的狼。民數記第十三章記載了十二個探子的故事,本是奇妙的異象之旅,卻因懼怕差點變成流血收場,成為我們的警惕。十二個探子,十個懼怕,只有兩個有信心。相同的困境,竟然衍生懼怕與信心的不同表現。這次異象之旅,他們看到同樣的記號──要兩個人用槓抬著的葡萄。他們告訴摩西說:「我們到了你派我們去的那地,果然是流奶與蜜之地;這就是那地的果子。」相同的經歷,懼怕的卻將「但是」放大了!「但是住那地的百姓很強悍,城鎮又大又堅固,我們也在那裡看見了亞衲族人。亞瑪力人……赫人、耶布斯人和亞摩利人……」我們看事物,多會從內心投射,充滿懼怕的人也會有領受,但看到的多是不可能,那是源於不同的眼光。

有信心的認為行動最實際,迦勒在摩西面前安撫百姓,說:「我們立刻上去得那地吧!我們必能征服它。」但那些憂慮的,不單不願行動,更拒絕安慰,甚至會進一步證明自己的懼怕有理,要人認同。「我們不能上去攻打那些百姓,因為他們比我們強大。」將敵人說成是巨人,誇大敵人的能力,將上帝的應許和記號都拋諸腦後,甚至矮化。

憂慮的人不單停頓、拒絕安慰、辯解,甚至散佈懼怕的謠言,將敵人無限放大。「我們所走過、所窺探之地是吞沒居民之地,並且我們在那裡所看見的百姓都身材高大。我們在那裡看見巨人,就是巨人中的亞衲族人。我們在自己眼中像蚱蜢一樣,而在他們眼中,我們也確是這樣。」那地如何將人吞下?如何把自己跟蚱蜢相比?他們甚至以巨大敵人的眼光來看自己,變得微小不堪。誇大懼怕是具有傳染力的,重複的謠言會讓人信以為真,被玷污和迷惑了。他們忘記了上帝過去的大能大力:救他們脫離奴隸的捆鎖、十大災難、紅海分開、盤石出水、鵪鶉自動飛來等,這是全人類都夢寐以求要看的神蹟。那可能只是幾天或幾個月前發生的事,懼怕的人卻彷彿忘記得一乾二淨。

當懼怕發酵下去,他們開始埋怨、不相信、要辯解、要認同,叛逆和結黨,甚至想出惡計來。懼怕若不止住,可以演變成暴力。民數記十四章1-4節:「全會眾大聲喧嚷,那夜百姓哭號。以色列眾人向摩西和亞倫發怨言……寧願死在這曠野!……我們不如選一個領袖,回埃及去吧!」懼怕的人會將懼怕傳染開去,甚至影響別人不再跟從神,喪失了命定。他們甚至一起計劃犯罪,對付不能認同他們的領袖,結果,他們的不信讓他們在曠野飄流四十年。我們絕對不要讓懼怕來定義、甚至決定我們的將來。

時局令人充滿灰心和懼怕,若忘記了上帝的本質、祂過去多方的拯救,那我們的信仰根基就會被搖動。要回顧上帝的帶領,別讓懼怕發酵下去,以致你漸漸遠離神,甚至與敵同謀!以上的經文為鑑戒,作領袖的,要常常檢視自己的思想和情緒。你在餵養哪一頭狼呢?“Starve your fear, feed your faith.”

歡迎瀏覽本人的《領袖生命事工網》http://www.leadersbedoing.net/。內容涵蓋「屬靈領袖」、「隊工建立」和「貧窮人事工」。適合想學習成為屬靈領袖,建立隊工及服侍貧窮人的信徒領袖或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