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信徒閱讀──困難重重!

book-1840910_1920.jpg

◎劉忠明

要推動信徒讀經靈修已是一件困難的事,要鼓勵信徒閱讀,更是難上加難!全港基督徒閱讀習慣調查的結果顯示,每週能用上八小時或以上來閱讀紙本書籍(包括非基督教書籍)的只有8%,這已是各種媒介中最多的了!若再要求低些,每週閱讀紙本書籍三小時以上的也只是29.8%。若每週有一天休息不閱讀,那麼每天閱讀紙本書多於半小時的仍不足三成!

與此同時,有四成多的回卷者過去一年閱讀基督教紙本書籍是三本或以下,而完全沒看的有14%,原來四個月內最多只看一本書的大有人在。忙碌是大家公認的一個主因,當然閱讀材料的吸引力亦是重要,若現代人每天能花多於一小時在連續劇、社交媒體、即時通訊等之上,卻抽不出半小時來閱讀的話,那是出了甚麼問題?

當然我們是假設閱讀本身是一件好事,對信徒的生命是有幫助的,所以要推動閱讀。調查亦顯示信徒期望一些有所得益,且能引起共鳴的閱讀體驗,所以為信徒營造閱讀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是「樂趣」,便是堂會領袖要考慮的服侍。

但現在的文化氛圍是不看文字!有動感的視頻吸引力更大,貼身和小道消息(八卦新聞) 讓人更有興趣。究其因,可能學校的教育已窒礙了閱讀,看書(或筆記)只為考試,離開校園後已沒有需要去閱讀,沒有去探索的誘因。在查經資料也不會主動閱讀(可能連聖經也不是經常讀……)的情況下,教會領袖如何可力挽狂瀾,改變這種風氣?牧者長執如何身先士卒?大家行動的誘因何在?

其實我們期望甚麼呢?閱讀本身是有不同功用的,對某些人來說,那是功能性的,有助懂得如何事奉、明白某段經文的意義、對工作有幫助。對另一些人來說,閱讀是心靈淨化、親近主的機會,是個人的享受。當然亦有人是為了做功課、完成作業而看書的。所以,製造「需要」是首先要做的事,然後才問如何達到這目標。久而久之,盼望閱讀的文化、氣氛可以被建立起來。怎樣幫助信徒明白和體驗到閱讀是「快樂」的,而且是「有功用」的,是可滿足他們的需要的,這些才是要關注和最困難的問題。

人總有一些需要,在不同的年階,需要也大有差異:初入職場的,可能要懂得如何生存、與上司同事如何交往;初組織家庭的,可能有親子、帶小孩等需要;較年長的,關心的可能是財政管理和退休生活,所以不能「一刀切」地在教會推行某類或某個主題的閱讀活動!因此,以小群體來做推行對象極可能是最佳的起點。例如在團契中組織一個興趣小組(三四人便可),特别針對某課題來閱讀,這總是一個開始。

而且不要忘記,不管是紙本書或電子書,書籍只是一個媒介。閱讀也可以是看雜誌文章(印刷或電子)、博客心得、圖集、漫畫,甚或視頻!閱讀形式可以百變,重點是針對需要而去閱讀資訊,這是改變不經常閱讀文化的起點。讀書會好像太嚴肅,可以不叫讀書會嗎?而且形式、聚會次數是可以改變的。教會團契聚會的查經分享,可否間中改作閱讀分享、電影分享?這些改變是要去嘗試的,看到大山,卻不願前行,只會坐以待斃。

我們不能否認紙本書籍的吸引力日漸下降,很多信徒寧願去看電影而不去購買一本書,而且數碼媒體的氾濫,亦對傳統出版帶來衝擊。但話雖如此,書籍的內容仍是最有價值的東西,如何把這些內容傳遞到信徒手(心)上,對出版社來說固然是挑戰,然而堂會又可如何配合?當信徒未有動機去買書,堂會能否購買呢?在寸金尺土的香港,於教會內設置圖書館或圖書角是奢侈的念頭,但若是值得去做,何不嘗試去尋求出路?今天坊間提倡漂書的做法,堂會可以做嗎?有沒有辦法考慮獎勵和津貼閱讀?若真的人手一本書,圖書館的書全在會眾中流通,那麼便不需這麼多書架了!

向信徒推廣閱讀確是又大又難的事,但和其他事工比較,又不一定會有巨大差異,問題是教牧長執能否以身作則,首先成立閱讀小組!

廣告

閱讀對領袖的挑戰

book-539154_1920.jpg

◎劉忠明

最近進行的基督徒閱讀習慣調查肯定了信徒看書不多這個事實,但為何信徒不大看書呢?是否在這數碼時代,數碼媒介取替了傳統印刷的實體紙本書呢?

若看統計數字,在接近1,500個回應中,有600多位信徒認為自己不是經常閱讀的人,而這認知是跟每週花在閱讀書本上的時間相關的。在這批人中,約64%是每週閱讀紙本書一小時或以下的;而認為自己是經常閱讀的那群人中,約只有20%的人是少於一小時,比例是懸殊的。那麼不是經常閱讀的人是否閱讀紙本書以外的東西?看來不是!每週只花一小時或下閱讀電子書的也達到64%,網上新聞是53%,網上文章是54%,而花一小時或下閱讀經社交網絡傳來的文章更達66%,由此可見很多信徒根本就不閱讀,不單不看實體紙本書,一天也花不夠半小時在所有媒體的書本和文章上!更重要的,這個不經常閱讀的習慣是包括非基督教資訊!他們均表示忙碌和沒有閱讀習慣是基本原因,而內容沒有趣味和不能引起共鳴亦是重要因素。

較欣慰的消息是在認為自己是不經常閱讀的人中,教牧傳道只佔極少數,但在有事奉崗位的信徒中,卻有四成認為自己是不經常閱讀的,故從教會的整體領導來說,閱讀不多便是一普遍現象。

對領袖們來說,今天大家都很忙碌,在職場和教會做很多事、開很多會議,但這些忙碌真的全有果效嗎,能解決問題嗎?可能根本只是忙碌做事,卻沒有機會思考、沒有機會靜下來,那麼沒有輸入(input)哪有輸出(output)呢!決策過程中如何考慮,是否只憑記憶、想當然的便作為基礎?個人安靜獨處靈修固然重要,但閱讀和學習的空間也是人成長的關鍵,特别在今天這個複雜的世代,信仰的原則怎樣在社會中活出來是不能憑空想像的,是需要廣泛閱讀才有幫助。

我們花在電子媒介上的時間不少,但真正花在閱讀上真的有多少?調查結果顯示我們每天看詳細的新聞不多,可能不少人只看標題和手機上的視頻,而看文章的就更少,那麼我們在電子媒介看了些甚麼?只是聊天、看視頻和手遊?若你正在看這篇短文,你已是極少數的一份子!

有些人可能較多閱讀,但走了極端,閱讀只為在講座或教導上「大拋書包」。將自己的閱讀經驗和别人分享本意是好的,但有時候我們未必掌握作者實意,只作片面的講述,以符合自己的框架,而且數量可能不少,聽眾也不知道那些作者是誰,沒有共鳴,而甚至有反效果,感覺和講員不是同一類人。但這些人總比沒看書的人好些,有些講員只依賴一點點的網上資料和記憶,便盡情發揮,在此無意貶低網上資源的價值,只是網上資訊良莠不齊,而且是片面的多,如何可以幫助我們全面理解問題呢?真的要靠花多些時間來閱讀各種媒介上的材料,才能裝備好自己在這世代牧養。

可以肯定閱讀是要花時間的,而且讀書要數量多、種類多,以及讀得對。至於媒介載體,則是其次,視乎個人喜好和習慣。閱讀實體紙本書有其好處,但不可忽視電子書的方便性,同時網絡上的短文也能於短時間內提供了不少擴闊知識的空間,加上視頻、圖表等生動的表述,亦有交叉互動的功能,閱讀經驗也許更豐富!

在繁忙的工作和事奉中,教會領袖有何解決閱讀不足的方法?行動的誘因是從迫切性開始,現在有沒有必要解決的問題呢?例如要教導會眾做門徒,學習祈禱生活,面對性倫理,以至職場見證等,有些是古老的課題,有些是現代處境的東西,要教導甚麼內容、怎樣進行、前人經驗怎樣、如何結合會眾的需要等等都是可以從閱讀開始。正如專題研習一樣,從閱讀中搜集資料,和同工長執們一同探討這項事工有關的東西,分頭找資料,進行閱讀、整理、報告。這是開拓閱讀習慣的一個開始。

或許你認為這樣太功能性,不是閱讀,沒有樂趣。在一群不經常閱讀的領袖中,這是沒有辦法中的一個辦法,總要從實際需要出發才比較有動力。這種進程有一個好的「副產品」,就是培養做事有條有理,潛而默化下,不單在帶領的事奉中有好處,對講道教導等也有幫助,有框架、有證據,不再隨意自由發揮。對領袖來說,閱讀的挑戰不是這麼難去克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