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耶穌也是從後領導者

Jerusalem.001.jpeg

◎呂慶雄

學者認為重後領導者的特質包括了僕人及牧人兩種領導風格。我們不能忽視每一種領導風格或特質都有其限制,若對環境與團隊有所誤判,就算是萬人景仰的領袖都會變成壞領袖。從後領導者與前述兩種領導風格一樣,在相對平穩環境中最能發揮其長處。

在耶穌的生平中我們不難發現多種特質與風格,包括從後領導特質。

祂重視團隊,樂見門徒成功。主耶穌雖獨自履行使命,但祂身邊從來都不乏跟隨者。對祂前呼後擁的人數以萬計。祂要表現自己的卓越,吸引更多跟隨者其實很容易,用今日網絡語言,就是做KOL(可理解為:key opinion leader, king of likes, 或網絡紅人都可以)是易如反掌的。

單看五餅二魚神蹟,即日就可以吸收過萬跟隨者(男丁5000,若加上女人和孩子,總人數應該過萬,參太十四13-21)。祂只需要講一句話,這上萬的聽眾的饑餓可以即刻消失,或者再次天降嗎哪,在猶太社群中即時成為熱門話題,跟隨者人數隨時翻幾翻。但祂卻選擇使用門徒,逐一分派餅和魚,讓他們參與在這神蹟之中。路加福音九至十章也提到祂揀選了12門徒,之後又派72人兩個兩個出去實習「街頭佈道」,就算是進入耶路撒冷前,也吩咐門徒為祂找尋所預備的驢駒。

這一切的行動,若用效率與效益的角度看似乎是多此一舉,但祂選擇了做點多餘的行動來建立門徒。以上的例子也可看到祂重視關係,從關係中達成教導目的。如果單從功能看祂的門徒,祂絕對不會選這批魚夫、稅吏、奮銳黨人,還會一早就把猶大趕走。這些無識小民,在與祂同行的三年間無甚建樹。要選,早早就應㨂選系出名門的保羅,甚至花盡唇舌說服尼哥底母來投。

祂看的是這些門徒的未來,教導有時、責備有時。如在凱撒利亞.腓立比一邊說把天國的鑰匙交給彼得,轉頭便對他駡撒旦退去吧(太十六13-28)!目的,是期望他們成長,日後當主耶穌離去後,成為這新興宗教群體的帶領者。

而祂最強激動人心的方法,在於「說服力」(Power of Persuasion)。在客西馬尼園,祂可以差遣十二營天使來抵擋攻擊(太廿六47-56),但祂卻甘心選擇被綁,被帶到祭司與公會前受無理的審判及不義的裁決。祂貫切身教,實踐「愛仇敵」的教訓,在十字架上求父神赦免逼害祂的人(路廿三34)。

從人的社群行為角度分析,視耶穌為領袖,不是因為祂擁有領導崗位,而是關鍵的群眾(critical mass),抱括支持者與反對者。而祂的影響力並不在台上,而是台下。而最大的影響力並不是祂在世那三年發生的,而是死亡、復活、升天後,由門徒執行的任務中表現出來。這便是從後領導,由跟隨者成就偉業的例証。

其實,今日作帶領的,若遇到與你不同,甚至很「激心」的下屬或同事,想想他/她的未來會是怎樣?想想他/她雖與你不同,甚至矛盾,但這不同是否你們可以配搭的地方?讓他/她偉大!可以嗎?

執筆之時,遇上一位多年合作夥伴帶來一些矛盾,很「激心」。想到主耶穌的領導模式,是合時的安慰與鼓勵。是的,可以讓他/她偉大!與我不同,正正就是彼此發揮所長,互相配合的機會。但願對方接受這不同!

廣告

持續得力的障礙

life-1535823

呂慶雄

 

主耶穌在出來事奉之先接受魔鬼的三個試探,或許也是領袖成長的最大障礙。這三個試探貫穿了由創世到末世的試探,克服它們的秘訣耶穌早已示範了。

第一個試探是關於身體的需要,耶穌在曠野禁食四十日後感到肚餓,魔鬼出現要耶穌把石頭變為食物(路4:3-4) 。肚餓只是肉體需要的一種,其他如沉溺在娛樂、性慾、酗酒等,都屬肉體的情慾(約壹2:16)。而始祖夏娃偷食分別善惡樹的果子,其中一個原因也是因為「好作食物」(創3:6)。貪食也是中世紀神學家湯馬士・阿奎拿(Thomas Aquinas)提出七宗必死的罪之一。不能忽略也不能輕看食物對人的吸引力。我們平常不多看食物為試探,因為這是生活所必須的。然而,當食物或肉體的需要成為你生活首要滿足的目標,甚至願意付上一切代價來得到滿足,問題便來了。以掃因為紅豆湯出賣長子名份,這樣的事情,其實日日都發生,只是美酒佳餚代替了紅豆湯罷了。而主耶穌的教導,就是靈性生命比肉體生命更重要,「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路4:4)。

第二個試探是挑戰耶穌的視野,是看眼前、物質、即時的需要,還是終極使命(路4:5-8)。魔鬼讓祂看看世界的繁華,然後開出條件,只要向牠下拜,這一切眼見的榮華即時可以轉贈。表面的美,表面的繁榮,甚至即時的果效,都是我們今日所追求的。捨難取易是常理,但作為屬靈領袖,如何達到目的、達到甚麼目的,也是需要非常謹慎去考慮的。作領袖的,特別是那一刻的決定,可以獲得表面成功,但同時可以毁掉一生清譽,這是道德與誠信的考驗。這是使徒約翰筆下的「眼目的情慾」,也是夏娃看到那果子可以「悅人的眼目」。單以眼光作決定,最後卻進入了罪的深淵。因此,耶穌斬釘截鐵地表明,只是可崇拜和事奉獨一的主。有時甚至要作出世人認為愚蠢的決定,甘願吃虧。

第三個給耶穌的試探是針對祂的使命而來,當魔鬼引領耶穌到耶路撒冷的聖殿殿頂上,下面就是人來人往的街道,擠滿了準備進入聖殿的朝聖者,若耶穌此時按魔鬼所說縱身而下,又有天使托著祂的腳平安著地,祂即時可贏盡掌聲,而十字架道路已不用再走(路4:9-12)。約翰對類似的罪稱之為「今生的驕傲」,也是夏娃認為吃了禁果後能像神一樣有智慧的試探。即時成功帶來我們的自我膨脹,以自己方法解決問題而不再求問神。這同時也是挑戰我們主權的問題。當一個領袖在成功的階梯上,漸漸享受到權力帶來的方便,掌聲與稱讚帶來的榮譽,以及成功過程的自我滿足,有誰能抗拒繼續自我放大?

這三個關於肉體需要、表面虛榮以及自我膨脹的試探,其實每日都在引誘教會領袖,讓他們在事奉的路上「不得善終」。這三個試探之外,我還補充一點,就是個人的安舒區(comfort zone)。不錯,安舒區是成長的障礙!

領袖的常態是帶領跟隨者面對轉變,若帶領者安於現狀,認為自己現在甚麼都足夠,包括經驗、知識與能力等,而停止學習,他肯定不能帶領教會或所屬團隊迎向新的挑戰。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因太眷戀目前已擁有的資產、生活條件、社會地位,甚至家庭環境等,而不敢冒險,只因循守舊,結果也只會被跟隨者唾棄。

當你讀到這裡時,請不要以此評價那些軟弱的領袖,而是用來審視自己,到底我哪些方面最脆弱?先認識自己成長的障礙,下一步便是尋找最有效學習的方向與方法。

 

賦權典範(上)

1195576_92868095

呂慶雄

 

賦權(empowerment)是領袖把所擁有的權力下放,讓跟隨者可按個人的經驗、學識來作決定,不用事事請示上級。近年談到賦權,不管是機構或教會,大體上都認同是今日有效管理和領導的必要元素。這是一門透過經驗累積而來的學問。全面了解及推行領導賦權,至少需要注意六方面:

一・賦權是一種文化

賦權可以透過一個程序、項目計劃或活動來推行嗎?不能說不可以,只是效果成疑。因為賦權的過程充滿變數,程序計劃若只是一項項守則,需要上司與下屬跟從,或規定了某些範圍,由哪個職級主管來作最後決定,這是不錯的規範,也是必需的,但人性化的賦權,卻容許更多彈性。

賦權可以是制度,更重要的是文化。賦權文化,相信跟隨者的發揮,可以是超乎想像的。文化是一種共識,包括不同職級之間的信任,尤其上司信任下屬有能力完成目標,下屬也信任上司的支持,不會過問太多細節,並在不太順利的環境下透過增加資源及鼓勵來支持。

二・賦權是一種權力及問責關係

當然,賦權不代表完全放手,上司下放權力,下屬同時也該知道分享了甚麼權力,這權力帶來的責任是甚麼,以及它的界線在甚麼地方。這是一種權力及問責的關係。意思是,要求推動賦權文化,並不只是要求上級分享權力,給予較大發揮空間,還需要清楚要達到的目標是甚麼。領袖的角色是帶領跟隨者完成機構的目標以及個人使命,而賦權就是讓跟隨者在指定的空間發揮所長,用自己的能力達到機構的使命。若能有所發揮,也可算是完成了個人實踐天賦這目標。

而問責關係,就是以能否達到目標,作來為評核的準則。成功需要鼓勵甚或獎賞,失敗需要檢討甚至懲罰。

三・賦權是上下互動的成果

要讓賦權真正產生作用,即各人都能發揮所長,帶動機構發展而不需長期依賴在位領袖,所需的是上下積極互動。說是問責關係,賦權卻不能單憑條文字句來檢討成敗得失。成與敗可以是最終結果,但也可以是個過程,這要視乎彼此的共識是以甚麼標準來量度。

一個擁有賦權文化的機構,不會利用結果和成與敗來追究責任,排除異己。反之,正是因為賦權的過程有足夠且持續的溝通,能預計不會成功的可能,隨時調整,或讓有能力的人參與,或調整目標,免得後果無法收拾。這是一個靈活互動的過程。

主耶穌是賦權高手

繼續談賦權之前,我們先看看主耶穌,祂是建立跟隨者的典範。若從今日看賦權的角度,主耶穌確是賦權高手。以祂差派門徒為例,在頒布大使命(太28:18-20)之前,祂先派他們實習,兩個兩個出去傳福音。而且,先在猶太人中間工作。以馬可福音的記載(可6:7-13)看,祂先組織他們的隊工(兩個兩個出去),給予權力(賜給他們權柄制伏汚靈),又吩咐他們要注意的細節(不要帶甚麼、如何面對拒絕等)。又按路加福音(路10:17-20)的記載,當門徒出去實習回來後,他們還有分享及檢討,耶穌在那時還指出最重要的目標,是「要因你們的名記錄在天上歡喜」。

這裡,我們至少可以看到,主耶穌除了經常給予遠象以外,還給他們逐些體驗實踐遠象的過程。過程中也有檢討得與失,適時的調校方向,讓他們最終成為翻天覆地的教會領袖。今日的領袖也需要檢視自己是否學像耶穌,把權力分給同工,讓他們從中經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