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師,你做了甚麼?

reed-603032_1920

Image by TanteTati from Pixabay

◎劉忠明

堂會發生問題時,會眾總會問「牧師,你做了甚麼?」,特別是現今社會出現分歧、會眾間有爭議的時候。他們背後當然有不同的動機,有些是不滿、有些是困惑、有些則是真誠地希望教會能做點工作。不管牧者如何看待社會事件和牧養關係,弟兄姊妹總覺得牧者一定要做些甚麼,才感到是被牧養。

今天,要牧者公開表達自己的政治取向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更何況這也不是牧者要做的事。牧者的召命是牧養羊群,讓信徒來到基督面前,做個好門徒。牧養不單是關顧和認同,也要教導和引導,讓聖經的真理進入人裡面,然後在生活各個層面活現門徒的生命,因聖經「對於教導、責備、糾正、訓練人行義,都是有益的,讓屬神的人得到充分的裝備,可以行各樣的善事。」(提後3:16-17,新漢語)

今天有些堂會,在面對社會議題和會眾間關係的問題時顯得無所適從,主因可能是會眾對聖經真理掌握不多。無可否認很多信徒到教會都是尋求安慰、得平安,他們認為信仰是個人的事,不用理會社會發生甚麼事。除了傳福音和一些社區服務外,社會所生的事是不需要花時間去理解和參與的,更遑論討論和參與政治。

這種信仰和社會事情的分割不是很明顯的,可能信徒也察覺不到,直到面對某些貼身的議題要表態是否支持,又或是自己跟家人、團友對某個社會議題意見嚴重分歧時,才發現有問題。信徒要何去何從呢?牧者此時責無旁貸,一定要負起教導的責任。問題是教導的內容是甚麼和如何去教導。

從現今的情勢來看,會眾要弄清楚的是聖經怎樣看政權和公義這兩大議題,延伸出來的便是教會在世的使命。這些好像是老生常談的題目,每人都有一些答案,但切實地在此時此刻的香港情境下,這些理解是否仍然正確,並且如何實踐呢?相信不是很多弟兄姊妹對這些題目有深度的個人思考,通常都是依據過去的經驗和教會傳統而有一些結論。就讓我們藉著今天的情況,實實在在地研經,同心尋找上主在香港教會的心意。主日崇拜中的教導當然是一個選擇,但崇拜卻不能夠有充分時間去討論,所以主日學、小組查經、研習會,甚至退修會都是可行的,重點是提供機會讓堂會內的弟兄姊妹在扎實的聖經基礎下,去思考堂會的使命,這些場合不應是牧者單向的傳遞,而是雙向的交流互動,大家切實地為堂會的未來理出一個方向。

另一方面,去牧養關係破裂了的弟兄姊妹亦是需要的,而這種牧養照顧往往是很個人化的。然而在現實環境中,不是很多弟兄姊妹認為自己有問題,要負上復和的責任,因此可行性較高的是組織人際關係、團契生活、情緒管理等的研討會,讓信眾在較自然的環境下審視自己的問題,明白信眾的差異和解決一些偏差。在已實行分齡牧養的堂會,這更容易進行,例如可以在不同群體針對跨代異議的問題來敎導,將復和的觀念和方法引進家庭、教會和職場生活當中。

牧師確實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現在的環境亦提供了查巧聖經的土壤,讓聖經進入信徒的生命中。若把握不到這個時機,恐怕會眾便失去裝備,行不到善事,信仰生命難以更新,慢慢地也失去對領袖的信心,堂會只是因循地運作,漸漸地失去影響力,像老底嘉教會般不冷也不熱,終於被捨棄!(啟3:16)

廣告

「反修例運動與教會牧養」問卷調查報告2.0

church-1509585_1920

Image by Markus Spiske from Pixabay

◎伯特利神學院柏祺城市轉化中心、福音證主協會、領導力培訓學院

就近日「反修例」運動帶來的影響,福音證主協會、伯特利神學院柏祺城市轉化中心和領導力培訓學院在十月中,透過網上問卷調查,了解信徒對教會的回應、他們的期望以及個人回應等。初步結果已於十二月中公佈。

今次量性問卷調查主要由信徒角度去了解教會回應的實況及信徒的期望。研究結果顯示在教會回應的層面上,教會愈多在講道中提及或教導信徒如何回應提供輔導服務教牧親身前往集會或遊行現場,能預測到對教會滿意程度愈高。就教牧焦點小組的結果分析,教牧亦認為親身前往集會或遊行現場,是「羊在哪裡,牧者也在那裡」(pastoral presence),與肢體同行的表現。今次問卷使用雪球抽樣法(snowball sampling),透過神學院、機構和個人網絡發放,為期約兩個星期(二〇一九年十月十至廿四日)。今次研究的限制是參加者由較多民主派(約80%)和年輕的信徒組成,可能未能反映具代表性的教會實況,亦不代表香港實際信徒分佈現況。

我們就著問卷所收集信徒填寫其教會回應、他們對教會就事件回應的滿意度作線性迴歸分析,並比對問卷參與者的背景資料,找出能預測參加者對教會的滿意度之教會回應變數。迴歸分析發現,在講道中提及或教導信徒如何回應提供輔導服務,是預測問卷參與者對教會滿意程度的兩個最主要元素。以下結果是以調查中恆常返教會的3,398人的回應作統計分析。

所屬教會回應對受訪者滿意教會程度的預測(以政見背景作分析)

政見背景

百份比

對教會滿意程度
(Max=10)

Top 1 Predictor
(最能預測的項目)

Top 2 Predictor
(第二項最能預測的項目)

Top 3 Predictor
(第三項最能預測的項目)

本土派/
激進民主派

15.7%

4.96**

在講道中提及或教導信徒如何回應 教牧親身前往集會或遊行現場 提供輔導服務
溫和民主派

65.3%

5.52**

在講道中提及或教導信徒如何回應 教牧親身前往集會或遊行現場 提供輔導服務
中間派/
無政治傾向

11.4%

6.30

教牧親身前往集會或遊行現場(負面相關) 提供輔導服務 舉行祈禱會
親中派/
建制派*

1.4%

6.00

/

/

/

不適用

6.2%

5.73

提供輔導服務 舉行祈禱會

/

**p<0.05,滿意程度顯著較低
*親中派/建制派組別人數較少,所以未能有數據上顯著的預測

所屬教會回應對受訪者滿意教會程度的預測(以年齡作分析)

年齡 百份比

對教會滿意程度*
(Max=10)

Top 1 Predictor

Top 2 Predictor

Top 3 Predictor

18-29

25.5%

5.46

在講道中提及或教導信徒如何回應 提供輔導服務 教牧親身前往集會或遊行現場
30-39

25.5%

5.40

在講道中提及或教導信徒如何回應 提供輔導服務 教牧親身前往集會或遊行現場
40-49

25.7%

5.59

在講道中提及或教導信徒如何回應 提供輔導服務 舉行祈禱會
50-59

18.5%

5.68

提供輔導服務 在團契小組中就事件討論和分享 在講道中提及或教導信徒如何回應
60或以上

4.8%

5.90

在講道中提及或教導信徒如何回應

/

/

*沒有組別間的分別

所屬教會回應對受訪者滿意教會程度的預測(以教育程度作分析)

教育程度 百份比

對教會滿意程度*
(Max=10)

Top 1 Predictor

Top 2 Predictor

Top 3 Predictor

中學或以下

10.8%

5.70

舉行祈禱會 提供輔導服務

/

專上非學位

13.6%

5.53

在講道中提及或教導信徒如何回應 提供輔導服務 安排講座或與信徒一起參與講座
學士

48.9%

5.55

在講道中提及或教導信徒如何回應 提供輔導服務 教牧親身前往集會或遊行現場
碩士或以上

26.8%

5.46

在講道中提及或教導信徒如何回應 提供輔導服務 舉行祈禱會

*沒有組別間的分別

所屬教會回應對受訪者滿意教會程度的預測(以性別作分析)
性別 百份比

對教會滿意程度
(Max=10)

Top 1 Predictor

Top 2 Predictor

Top 3 Predictor

男性

35.8%

5.39

在講道中提及或教導信徒如何回應 提供輔導服務 教牧親身前往集會或遊行現場
女性

64.2%

5.62*

在講道中提及或教導信徒如何回應 提供輔導服務 教牧親身前往集會或遊行現場

**p<0.05, 滿意程度顯著較高

所屬教會回應對受訪者滿意教會程度的預測(以信主年日作分析)

信主年日 百份比

對教會滿意程度*(Max=10)

Top 1 Predictor

Top 2 Predictor

Top 3 Predictor

0-5年

4.7%

6.00

提供輔導服務 在講道中提及或教導信徒如何回應

/

6-10年

14.3%

5.63

提供輔導服務 在講道中提及或教導信徒如何回應 教牧親身前往集會或遊行現場
11-15年

19.5%

5.51

在講道中提及或教導信徒如何回應 提供輔導服務 教牧親身前往集會或遊行現場
16-20年

17.1%

5.53

在講道中提及或教導信徒如何回應 提供輔導服務 教牧親身前往集會或遊行現場
>20年

44.4%

5.48

在講道中提及或教導信徒如何回應 提供輔導服務 教牧親身前往集會或遊行現場

*沒有組別間的分別

所屬教會回應對受訪者滿意教會程度的預測(以教會人數作分析)

所屬教會人數 百份比

對教會滿意程度
(Max=10)

Top 1 Predictor

Top 2 Predictor

Top 3 Predictor

50以下

3.0%

5.46

/

/

/

51-100

10.5%

5.59

提供輔導服務 教牧親身前往集會或遊行現場 在講道中提及或教導信徒如何回應
101-200

22.3%

5.61

在講道中提及或教導信徒如何回應 安排講座或與信徒一起參與講座 提供輔導服務
201-500

25.9%

5.62

在講道中提及或教導信徒如何回應 提供輔導服務 約見不同立場弟兄姊妹面談
501-1000

12.2%

5.56

在講道中提及或教導信徒如何回應 提供輔導服務

/

1001-2000

9.3%

5.83

在講道中提及或教導信徒如何回應 提供輔導服務 舉行祈禱會
>2000

16.8%

5.14*

舉行祈禱會 在講道中提及或教導信徒如何回應 提供輔導服務

*p<0.05,多於2000人教會滿意程度較低

本報告就不同信徒的背景,分析他們對教會回應的期望,結果反映他們一致期望教會舉行祈禱會提供輔導服務為主。由於研究結果指向講道輔導為最重要的教會回應元素,我們就這兩項回應作了進一步的分析,以了解不同背景的問卷參與者對教會的回應,跟對教會滿意程度的關係。其中較顯著的,是當所屬教會講道很少/從不提及(反修例事件),或很少/從不提供輔導,18-29歲及30-39歲兩個群組對教會的滿意程度顯著比其他年齡組別低。

年齡

所屬教會講道經常/有時提及

所屬教會講道很少/從不提及

N=2,227

對教會滿意程度
(Max=10)

N= 1,132

對教會滿意程度
(Max=10)

18-29

 27.3%

6.25

21.8%

3.50*

30-39

26.4%

6.24

23.4%

3.56*

40-49

25.2%

6.38

26.9%

4.15

50-59

16.8%

6.41

21.7%

4.58

60或以上

4.2%

6.66

6.1%

4.86

組別間的分別

沒有年齡組別間的分別

18-39
比其他年齡組別低

*p<0.05
**部份受訪者未有回答此問題,故總數與上述項目不同

年齡

所屬教會經常/有時提供輔導

所屬教會很少/從不提供輔導

N=1,333

對教會滿意程度
(Max=10)

N= 1,337

對教會滿意程度
(Max=10)

18-29

29.2%

6.49

23.3%

3.92*

30-39

26.3%

6.51

26.1%

4.07*

40-49

23.5%

6.69

26.3%

4.43

50-59

16.6%

6.62

19.1%

4.64

60或以上

4.5%

6.67

5.1%

5.09

組別間的分別

沒有年齡組別間的分別

18-39
比其他年齡組別低

*p<0.05
**部份受訪者未有回答此問題,故總數與上述項目不同

除了堂會的回應和期望,問卷亦問到弟兄姊妹在個人層面上對「反修例」事件的回應。當中向上的(對上帝)回應方式包括禱告、聖經中尋求神的心意等,而橫向(社區層面)則包括參與聯署、集會/遊行等。個人向上回應愈多或橫向回應愈少,都預測到對教會的滿意程度較高。
就初步研究結果及今次進深分析所顯示,信徒主要期望教會在同行、教導及輔導上作回應。今次的研究參加者約80%為每週有穩定教會聚會的信徒,因此未能反映不穩定參與聚會或離堂會信徒的期望。對應本中心去年訪問「離堂會」肢體的研究,同樣發現「離堂會」肢體盼望在教會經歷愛與同行,以及他們懷念以往在教會有深度的講道和聖經真理的教導。兩項研究結果同樣指向講道的重要,及肢體對教牧同行的渴求,這些結果都為我們帶來牧養方向的進路。本中心亦希望進深了解肢體對講道的期望,及在這半年裡曾幫助他們的講道信息。盼望教會和肢體互相學習、了解和同行,一同在這動盪的時代中站穩,作福音和盼望的見證。

「反修例」與教會牧養情況研究系列(十二)

本文同步刊於《時代論壇》(2020.1.17)

有辨識能力的牧養

◎劉忠明

面對複雜的問題,不管是事工取向、人事糾紛、還是社會議題,對牧者領袖們來說,最難的是怎樣尋找真相!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人有認知上的偏差,加上性格、情緒、經驗、負載不同資訊的能力及眾多環境因素等等,我們要掌握全部的真相的確有點困難。其實問題不在差異本身,而是我們對認知的理解和態度。

各人在認知和理解上有差異是不能改變的事實,然而在愛和恩典下,信徒要保持大家的關係,便要彼此尊重和接納了。尊重、接納並不是單純地接受他人的看法,自己甚麼想法都沒有。有自己的意見、立場,但不強加於別人身上才是接納。可惜,有些領袖以包容接納的態度作借口,逃避責任、敷衍了事,對各種難題避而不談,視而不見,不正面處理,會眾若不是盲目附和,就可能是我行我素,大多數人則可能是無所適從,這不是理想的牧養狀態。

會友往往期望領導是有分析及辨識能力的,即是説,領導要有見解、有看法,而這些看法是有根有據,經過理性分析和思考,及有屬靈元素在內的。這樣的領袖才能帶動教會去面對問題,大家的祈禱也能對焦,會友也更安心,因為羊可以聽到牧羊人的聲音!

牧者要有的辨識能力,是因為知道自己的看法也可能有偏差,而且容易過濾資訊,只看自己喜歡看的,個人反應便自然有不足。領袖們更不是專業的時事評論員,不一定明白社會議題的前因後果,所以要培養辨識能力!

首先領袖要知道自己須要認識些甚麼。若是社會議題的話,對社會政治經濟等理解是無可避免的,即使是教會事工的取向,亦離不開社會的大環境。若是有關人事的,管理學和心理學可能有點幫助。要培養這種多元視角的分析能力,便要有這類社會科學的分析框架,有理性思考的態度,才能整理出一些較為客觀的看法。教會內可以開這些培訓班嗎?

此外,聖經神學的反思一定不能缺少,對社會處境有所理解後,便應從屬靈向度找出路。舉例來說,今日香港教會可以怎樣在世上作鹽作光?好撒馬利亞人在生活中有何具體意義?怎樣才是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甚至對好像已失效的地上政權該有甚麼態度?這些不只是神學討論,而是處境化的釋經和應用;這也不單是牧者要弄清楚的,信徒領袖亦要有共同的理解,同時更要思考如何令會眾也有此等認識。

現實點來說,不是每間堂會都有資源來引導會友作出客觀分析,然後在聖經神學甚或教會史中找出路,那麼香港稍大的堂會和神學院便有責任提供支援!牧者有辨識能力,才可真正地認識自己的羊,同時能發出屬靈的聲音,這樣,牧者領袖才有能力去帶領和牧養群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