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在這巨浪中

◎呂慶雄

基督教相信創造的主掌管一切,任何事情的發生祂都知道、都存在其中,不論環境是順是逆。而救贖的主更是主動進入人間,作出引導與拯救,那不單是指靈魂的得贖,還有是透過聖靈每日與人同行,引導人走義路,作正確的抉擇。

疫症本身故然可怕,但它所帶來的直接影響比病毒更大。在疫情下,我們原有的計劃與秩序被打亂了,於是憂心忡忡,覺得危機處處,看不見出路。當看到疫情蔓延全球,受感染人數大幅飇升,不少國家甚至放棄抗疫,人又怎會不徬徨?接著見到全球的經濟數據「插水式」下滑,心更是冷了一大截。若不認為這是巨浪,也許只是自欺欺人的想法。

這巨浪的確是打亂與破壞了我們的生活秩序,但換個角度,也可視之為重建新秩序的前奏。拆毁、再重建並不是甚麼新鮮事,我們也見證不少,由舊區重建到個人生命重整,都需要把舊的除去,才能換上新面貌,承載新的資源,擁有新的經驗與能力。

神創造天地後,並不是就此撒手不顧,祂沒有離開因人的罪而造成的苦難世界,祂仍參與其中,與人一起經驗各樣逆境,同受苦難。在過程中祂啟示及引導人改善現狀,助人發掘及發揮被造時已擁有上主的形象,在逆境中不斷地帶來改變。而人在這過程中則不斷被鍛鍊及提升,若能勝過的,便活得更像神,是「竭力進到完全地步」的過程。因此,「巨浪」就是鍛鍊場,是人犯罪的後果,但神並沒有離場,祂用「巨浪」成為訓練場。

這是進程神學(Process Theology)對苦難世界的理解,跟調適性領導(Adaptive Leadership)對世界變化的假設相似。進程神學相信神參與在世界的改變中,神、人、世界一同「演進」。而人間發生的一切,都在建構這「演進」的過程。若補上福音派的末世觀,這「演進」並不會帶來完美的世界,若人在過程中能活出神的屬性、愛神愛人,最終能向神交帳,便是理想的結果。

調適性的領袖需要按社會的環境、時局的變化不斷學習,每次的難題都是學習新技能、建立新關係的機會。「調適」就是不斷適應新的變化,從而提升領導力,並帶領團隊渡過難關,甚至開創新業務。基督徒相信神掌管一切,而這位神又是至善的,所以這些改變都會向至善的方向。

今次的疫情是人禍,叫我們看盡人性的不堪;對基督徒來說,這也是一場信心及實踐愛鄰舍的考驗。不少的教會群體(包括基督教機構)在疫情中派送防疫物資、關懷基層、更新牧養的方式,開始見到一些好的果效發生。作為領袖,在巨浪中更需要安靜,靜思上主如何參與在其中,如何透過我們在這苦難的世界,帶來改變。

 

調適領導系列(三)

廣告

甚麼是正常?甚麼是不正常?

end-588614_1920

Image by Niek Verlaan from Pixabay

◎呂慶雄

2019年年中到現在,生活變得跟從前很不同,好像變得很不正常。其實,甚麼是正常?甚麼是不正常?

大眾對政府的信任度跌至歷史新低,於是對政府推出的各項措施都帶著懷疑與不信。這種不信也遍及生活每個範疇:供應商說貨源充足,但巿民仍連日去搶購白米與廁紙,更不用說口罩等的防疫用品。不少人在問,今日謊言處處,我們還可以相信誰?真相是甚麼?

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也隨著新型冠狀病毒的高傳播率而增加。社交活動減少了,大部份的教會活動停止了,崇拜變成是個人看著手機或電腦的事,就連「聖徒相通」的聖餐也要停止。握手與擁抱要避免,隔著口罩,大家只能學習用雙眼來微笑。當聞說某大廈有確診病例,人人便避之則吉,到訪者更要全身消毒才能入內。 

這種「不正常」的生活還禍及家人。不能回辦公室,在家辦工更是不分日夜地工作,有上班沒下班。孩子因停學天天待在家裡,家人相處時間多了,彼此忍耐的空間卻小了。同時,也因為疫情導致經濟下滑,減薪、裁員、公司倒閉之聲不絕。憤怒、無望等的悲觀情緒籠罩這從前被稱為「動感之都」的香港。

不過,這正是發揮逆向思維的機會。當人人都悲觀,你卻懷抱希望;別人眼中的絕路,你卻認為是機遇,你便有機會成為出色的領袖。

甚麼叫正常?都市人的生活習慣是有工作沒有生活,對他們來說,娛樂、旅遊、購物便是生活,活動不斷但真誠、信任的關係卻沒多少。長久以來,人際關係被急促的生活節奏及頻繁的活動磨蝕,即使教會圈子也不例外。 

思考的方向是,假設環境暫時沒法改變,已失去的暫時未能尋回,關上的門暫時未能重開,焦點便要轉向那仍然存在的、擁有的及開啟的機會。

那些停止了的活動若無礙你的生活,便是不必要的活動。你若仍視那些活動是重要的,便更要反思這些活動的意義。在回復「正常」之前,這也是反思的時間,如某些教會活動。 

那些還未被停止的,甚至可能是增加了的時間、空間與關係,可能就是你生活所必需的。再剩下的,其實可能是你過去所忽略的,如跟家人相處時間多了,衝突雖也增多了,但這正是彼此深入認識的機會。又如個人健康、學習等,過去可能因為事務繁多而未及理會,如今可以重新調校自己的生活節奏,更深入認識自己的身體及增進學問。 

收入少了,就在這預苦期/大齋期過簡樸的生活。雖是被動,但基督徒應該相信神在如何惡劣的環境下也能教導人,幫助人在生命成長中邁向成熟。當然,本來就是在基層的朋友,生活可能更為艱難,需要更多人的關心與幫助。 

至於政府不可信,也可換個角度看:是完全不相信?還是某些人或部門不可信?這種不可信如何影響你?那麼,有誰更可信?其實,人生在世,對絕大部份人與事的信任都是條件性的,當某些條件改變時,信任便會改變。但萬變之中有神掌管,那才是應該完全相信的對象。

還要補充,說是「暫時」,是保持希望的態度,我們不容易明白神的心意,但要堅持相信。聖經啟示錄中的示每拿教會在苦難中得到的訓示:「你們要遭受苦難十日」,十日是象徵性的說法,代表有限的時間。對在苦難中的人,一日也太長,但現實是苦難終必過去,雖然這不會即時發生。在等待環境改變之時,你可以選擇調校生活,做該做的事。

或許,當一切變得不正常之時,過去以為是「正常」的信念與生活,可能才是不正常的;這正是我們反思是否須要重尋及重回正軌之時。

 

覆同行者小羊

people-431943_1920

Image by aykapog from Pixabay

◎劉忠明

親愛的小羊弟兄:

平安!謝謝你的關心。真的衷心感謝,在這個多月來,你是第一位願意和我們溝通、問安的弟兄,我們為此感恩。我們不會認為你加重了我們的壓力,請放心。

是的,去年下半年的社會事件已經令我們頭昏腦脹、不知所措,現在又發生疫情,很多事工不能推展,特別是一些復和活動,現在都要叫停,請你在禱告中記念。正如你所說,我們都同在此環境中生活,亦有保護物資缺乏之苦,所以弟兄姊妹徬徨無助的心情我們是理解的。你指出要實踐分享的文化是急切的,然而如何做卻是艱難,我們都沒有這方面的經驗。

相信你也明白任何決定都不能取悅所有人。舉例來說,我們上星期決定暫停崇拜時確實有不少掙扎,那時社區感染的風險並未太高,我們要暫停聚會是否太倉卒呢,這在同工和執事間確有不同的意見。真的,甚麼時候必須停止多人聚會才合適,並不完全是科學的問題(在教會這也不是政治問題!笑),因沒有明顯的指標。然而我們也知道有些會眾並不理解,他們覺得還未有社區爆發,應不用停止聚會。他們並非沒有道理,只是對牧者來說,這是負責任的預防舉動,我們承受不了數百人聚會時交叉感染的風險。所以,有些堂會走中間路線──網上及實體崇拜並行。

至於你提及的心靈和經濟需要,我們極之贊同。若弟兄姊妹需要直接見面來進行輔導,我們樂於聆聽。同時我們知道現今的科技可以大大提升彼此的聯繫,視像通話已經不是單對單,而是可以多人同時進行,所以小組聚會其實並非完全不可能,只是大家還未習慣而已!同時,主日學也不用停止了,可利用科技進行教學,各大學「復課」基本上也是線上教學!我們也在想怎樣推行,看來教會可藉此機會來一場科技革命!

至於經濟方面,我們預計到可能面臨的困難。除了常設的慈惠金外,可能要制定特別措施來幫助某些家庭渡過難關。目前除了口罩和消毒用品外,就連糧油日用品也有人搶購(若對福音也是這麼熱切便好了),所以教會當前要做的,是鼓勵大家在此困難時期能夠分享一些物資。當然大家都要有些儲備,我們不鼓勵毫無儲備地捨己。我們要照顧有急切需要的人,但這涉及一些物流安排和公平準則問題,希望你能明白,教會將儘快回應大家的需要。

但歸根究底,市民(包括我們的會友)是出於對社會情況的恐懼和對政府失去信心才有這些瘋狂行為。作為牧者的,除了天上的事,也要關顧地上的事,有責任給會友帶來安慰和盼望,肢體間亦要互相照顧,這比較實際和快捷。小羊弟兄,你能否在團契中發動弟兄姊妹留意團友的需要?我們這些牧者,則會準備一些靈糧,在電子網絡中發放,作為後盾,希望大家都能憑著信心渡過紅海!

弟兄,十分感謝你的來信。我們知道自己的力量是不足夠的,上面所提的也不一定立時可以做到,但我們感恩有像你這樣的弟兄,我盼望教會內有更多「小羊弟兄」,真願耶穌基督興起這樣的工人,在這時刻服侍眾人。在此我想起雅各的話:「忍受試探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經過考驗以後,必得生命的冠冕;這是主應許給那些愛他之人的。」(雅1:12)

在可行的情況下,希望有機會和你一起喝咖啡,深入溝通和禱告。願主耶穌的祝福常與你同在!

愛你的牧者謹覆

牧者們,你疲累了嗎?

◎劉忠明

親愛的主任牧師和傳道同工們

首先要向你們道歉!在這過去的半年間,很少機會和你們問安和溝通。我看到教會內弟兄姊妹為了社會事件而有爭抝,也看到你們盡力維護合一,但你們所做的似乎沒有甚麼效果。而我這個小人物知道幫不上甚麼忙,故只好選擇站在一旁,默默禱告。

在疫情蔓延時才忽然想起(可能是聖靈的提醒),你們也是需要支持的啊。可惜真的人算不如天算,疫情變得嚴峻,連聚會也要停下來,大家不能見面,只能借此向你們問安。

我現在才真的感受到你們的困難,之前的不提了,只是這個月來,當開始有確診肺炎的案例,教會便已經要思考聚會的安排。要停止聚會嗎?要「一刀切」還是只停止高危群體(長者、小童)的聚會?小組還能聚會嗎?相信同工和執事們都有不同的意見,很難作出適當的決定。好了,當疫情轉為嚴重,你們決定暫停所有聚會後,又要思考怎樣維持沒法聚在一起的崇拜、維繫團契生活、處理同工當值問題。而當物資缺乏,又要思量弟兄姊妹的缺欠等等,真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累才怪呢!

其實要怎樣滿足弟兄姊妹的需要和幫補他們的缺乏呢?所謂在抗疫中同行又是甚麼意思呢?我想這都是你們的問題,也許我嘗試和你們一起探討。

在今天的疫情下,心靈和經濟可能是兩大考慮。心靈方面,信徒擔心自己會否染病是真實的感受,接著思考的是如何保護自己和家人。在保護物資不充裕時,怎能不惶恐和驚慌呢?加上不同的信息滿天飛,醫護罷工又令弟兄姊妹分裂,對政府也多怨氣,真是不能安眠。牧者們要做輔導者去聆聽和安慰,又要做「消防員」去撲滅紛爭的源頭,更要做好牧人去扶助軟弱的肢體……凡此種種,對我們當然有好處,亦會感受到你是和我們同行的,但你們能做多少呢?你和你的家人亦活在此種環境下,同樣不能置身事外,我們總不能只期望得到牧養,而不去付出啊!

長遠來說,經濟必然轉差,就業不足和失業者即將大增,這不單對會眾構成個人壓力,教會的財政也必然受影響。如何幫助這些有經濟需要的弟兄姊妹,是教會將要面對的問題。也許我們當中仍然有些豐足的會眾,但畢竟缺乏者會增多,建立好的分享文化,讓施與受的都甘心樂意,這才是有愛的肢體。具體怎樣操作似乎是另外一個難題。

對不起,好像對你們有很多期望,加重了你們的壓力。但我真的希望教會能有所作為,在困難的時刻更能發揮光和鹽的作用,成為更有使命的群體。至於我,不單願意接受牧者們的差遣,更樂意和你們同行。

願主的恩惠常與你們同在,祝福你們的事奉。

愛你們的小羊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