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走下去?

road-sign-63983_1920.jpg

◎劉忠明

在研討會中,參加者有如下的問題:「堂會發展一段時間後好像停滯了,會眾背景不再是開堂時這麼單一,關係亦漸趨複雜,堂會好像迷失了方向,應怎樣走下去?」

這是一條很普遍的問題,這恰好也是和管理學的企業增長問題相類似。很多堂會都希望教會有增長,期盼找到一個合適的牧養模式,會眾便會有長進,人數自然有增加。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看,問題背後的意思是應該用什麼發展策略,才使堂會達成目標。若再詳細察看如何運用管理學來處理這問題,首先要釐清的是堂會的目標應是什麼,然後才問以什麼方法來達到這目標。相對來說,辨識一個合適的目標是最困難的,而達成方法相對來說是較容易解決。

可能你有點困惑,教會不是已有大使命,目標是讓信徒做主的門徒,愛神愛人,這不是十分清楚嗎?大使命是對的,然而在這堂會的特定環境中如何踐行大使命,是領誰來做門徒?成熟的門徒有何特質?現在的會眾離開這期望中的門徒模樣有多遠?有那些具體方法和資源可以使用,才能有效地使人成為門徒?這些都是在策略思維下所要問的問題,所以不應是那麽快便說已有大使命,要去找出那個牧養模式較適合,反而要去弄清楚堂會希望怎樣去執行大使命這個問題。

那就是說,堂會先要決定去服侍那個群體和怎樣去服侍。堂會發展的目標是和異象有直接關係,異象就是神對這堂會的召命,是各人所體會到神設立這堂會的心意。也許從環境分析中可以找到服侍的重點,正如企業要有策略焦點一樣,不是很多企業可以生產和銷售不同種類的產品以迎合眾多市場的需要,一般中小型堂會的資源更少,並不能回應所有需要,因此大多數的情况下,多元服侍似乎有點吃力,只可能聚焦於某些群體身上,重質不重量可能是應有的心態。因此面對多樣性的會眾時,便要選擇資源是投放在那些人身上,和找出怎樣去做是最有效。但這並不是說其他會眾可以放棄,堂會仍然是要牧養他們,但首要卻是聚焦培育某群體,其他的可以稍為等候。

在芸芸眾多肢體中,要集中在那個群體?這不是容易的抉擇,而且可能得失某些弟兄姊妹,在堂會內更應小心行事。理論上,焦點應該是服侍一些對堂會來說是有長遠效益的群體,而且今天已有合適的資源來做的。在某間堂會,這個群體可以是青少年人,另一堂會可能是初職初婚的弟兄姊妹,而另一堂會也可以是接近退休的成年人,在不同的環境和資源下,各堂會的焦點可以不一樣,而且使他們「做門徒」的方法也可不同,有些是注重查經門訓,有些是外展宣教的經驗,有些是職場見證的操練,也有一些是回歸基本的靈修禱告,並沒有既定的方程式,照辦煮碗便成功的方法,一切都要看堂會所領受的異象以及自己的資源,才能決定應該怎樣去關注某一個群體的成長,等待資源更豐足時,然後才去思想專注服侍多一些人。

以上是應用策略管理概念在中小型堂會發展上的例子,是可以學習的思考方法,然而這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大型堂會,思維可以相同,但選擇卻可以多很多!所以管理學概念只提供一個思考方法,具體解決方案是看人、地、時間等不同環境因素而定!同時這也不是一位領袖的個人功課,是整個領導團隊的操練,在堂會而言,這是眾人集體禱告及領受的結果,是堂會在社區中活出基督的一種模式,是對神的召命的回應!

當堂會有了好像迷失了方向的意識,願意發問應怎樣走下去的時候,堂會才能有所轉變,才不會因循守舊地繼續編排眾多但效益低的活動,讓會眾真的有成長的空間!

 

 

廣告

領導的策略意識

1217630_54872930

每當說到策略時,人們不禁想到計謀、競爭,甚而是狡詐和玩弄權術,這思想在屬靈的群體中是不道德的,對上主有信心時,這甚至是不需要和不應該談及的。若說牧者及信徒領袖都應該有異象,有天國的眼光時,相信不會有人懷疑這看法吧!

策略只是在管理學中的一個名詞,描述人和組織在訂立和實踐目標時的一些行動綱領而已,當中可能涉及一些資料搜集、環境和形勢分析、方向調整、組織重組,以及人事調動等等行為,但絕不是利用謀術來打擊別人或其他群體,以達一己利益。

有策略意識的領導人,應有較遠大的眼光,即是有幅長遠發展的圖畫,知道現在要做一些事情來實現這圖畫。教會中,我們長遠發展的圖畫就是在天國觀之下,明白我們這特定的群體如何實踐耶穌給予我們的大使命,這圖畫是由教牧及領袖帶領信徒去繪畫的。我們往往稱這種長遠發展的眼光為異象!這只是替這圖畫的來源加上屬靈的註腳,即教會長遠發展的路向是從神所領受而來,不是全憑己意,自把自為,即不會「放肆」。

現實是眼前的事工已應接不暇,很多堂會同工領袖只能看現在,何來長遠發展?對,這是要解決的問題。但在有長遠發展的圖畫時,現在的一些事工可能根本不用做,又或另有能人願意接棒,讓牧者領袖有時間做「正經事」。總而言之,長遠發展是要有全面有系統的思維,有長遠發展眼光之餘,也要看現在,考慮各種事工的優次,顧及現在和將來的需要,以及預料可能發生的影響等,不能只熱誠地擁抱將來,忽略現在當下的情況。

制訂行動綱領時,不能不考慮怎樣善用資源和優勢。每所堂會都有一些特別的資源,不管是地方、傳統、文化或人,總有一些資源是可善用的,成為達到長遠發展目標的優勢。一般而言,人是最重要的資源,不單是教牧同工和長執,還有各會友,甚而是小孩子!神給了每位信徒不同的恩賜,為了去建立教會,有策略意識的領導,就是去和眾人一同去尋求和發掘這些恩賜,作出適當的配搭,共同完成長遠發展的圖畫,這樣教會才會被建立。

倘若領導沒有自省的能力,缺乏期望,又沒有同理心和僕人心態,加上逃避決策和失去長遠發展的夢想,便不配當領導!

 

劉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