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明
我們常說「生命的見證」,不管在職場或家庭裡,甚至在教會中,我們都希望信徒們的信仰是可以活出來的。信徒可能只相信耶穌,但仍未委身做門徒,也有可能身不由己,沒有方法或膽量在生活中活出信仰,教會的領袖可以做什麼?
大使命叫我們去使萬民做門徒,但亦要我們去教導他們遵守凡耶穌所吩咐的。耶穌復活後,在以馬忤斯路上向兩位門徒從摩西和眾先知開始,把所有關於自己的經文都向他們解釋(路24:13-32),這便是復活後耶穌的第一次聖經教導。而在教會建立的早期,腓力向埃提阿伯太監解釋聖經,傳講耶穌(徒8:26-39) ,而在庇哩亞的人更熱切接受真道,天天查考聖經,要看看這道是不是和所傳的一樣(徒17:10-12)。這些都是切實執行聖經教導的好例子!
今天在堂會中的聖經教導又怎樣?我們在香港的可算是資源泛濫!有關聖經研讀和應用的資料多如恆河沙數,甚至不用看書,什麼解經和講道都可在網上找到!但我們的問題可能是頭腦明白,有很多知識,但缺乏應用,沒有實踐的經驗,甚至有生活和信仰是分割的。例如近來多談及的職場問題,為何信徒在公司作見證這麽困難?為何做上司的信徒不是人見人愛?也許信仰如何活用在生活中的教導仍不足夠,而且沒有機制讓信徒得到實踐上的支援。
在國內教會的聖經教導可能是另一景象,他們沒有資源,也沒有工人。以前沒有聖經,今天是缺乏適切認識聖經的工具和方法。在你家中的研經和釋經書,可能比他們整間教會的還多!在教導方面,也傾向以個人經驗為主,輔以經文,但似乎是在找經文來支持經驗,不是從經文出發,這也許不是不對,但卻是不全面。這和香港的情況恰恰相反。
所以今天香港很多堂會內的教導現況是太傾斜在知識的傳遞,缺少了生命的感染。這並不是領袖們不知道的,只是事工煩多,分身乏術,身不由己。加上倚賴活動,以開設主日學、講座等為唯一的教導方法,可惜只是斬件式,缺乏有系統的教導,而且在實踐方面也未能照顧!信徒方面,大家已飽漲,吃滯了網上的資訉,又怎能再吃信仰實踐這主菜!再加上堂會的菜色賣相差,不吸引,未能看到是有價值,和生活有關連的東西。
保羅在以弗所書中說到新人領受了真理後是和以前不同,有聖徒的身分,價值觀、思想和行為也和别人不同。他繼而指出信徒行事為人要謹慎,像有智慧的人,還要好好把握時機,要領悟主的旨意是什麼(弗5:15-17)。說完這些基礎,然後才談到生活上的各種關係:丈夫妻子、父母兒女和主人僕人。有智慧的人是那些能夠領悟主的旨意,明白祂在個人身上的計劃,懂得把握神給每個人的機會的人。可能堂會中的聖經教導便是去讓信徒在各自的空間時間裡找到神給予的角色,反省要爭取什麼「時機」,在實踐過程中是否有良善、公義、誠實呢(弗5:8-9) !
堂會領袖有沒有在堂會着重營造讀經的文化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亦是信徒的生命可以活出來的基礎。這便要從講壇開始,到團契、小組都是「生命查經」。但這只是起步,還要回到建立門徒關係,以榜樣來互相同行,近身地活出聖經,而這亦是由領袖們開始!
今天, 華人教會能否回復到以聖經為基礎的教導?以斯拉在重建聖殿和城牆時以讚美和宣讀律法書為主要工作,去牧養以色列民(拉7:10;尼8:1-3)。我們怎樣使教導無界限?讓教導不是停留在知識層面,讓信徒在生活中做個成熟、負責任、有使命的門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