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化與領袖的持續學習*

monte-bragalata-1-1525643

◎呂慶雄

如果要用幾句說話指出轉化型領導的重點,就是透過提升跟隨者的潛質,引導及改變他們的人生焦點,朝向最有意義與價值的方向發展。若他們的個人目標能與機構(泛指私人公司、企業、教會、社企,非政府組織等,下同)的使命一致,或機構的業務/服務性質有助他們尋找及發展個人使命,他們便會在這裡安身立命。背後的信念與假設是,當一個人找到願意為理想與使命付上代價的事情時,他便有最好的發揮,而所屬的機構,也會得到最好的員工,甚至未來掌舵人。

從這角度看,達成城市轉化的目的,應由個人轉化開始。由個人到機構,又由機構到社會與城市,一層一層地發揮正面的影響。革命,不一定是口號式與大規模運動式,可以是默默耕耘,一點一滴潛移默化的影響。特別在價值觀轉變與文化更新方面,不能一蹴而就。

 

持續學習與領導素質

城市轉化的使命,並不是一個人或一間機構便能達成,更不是一時三刻可以做到,是長期的堅持與努力。帶領者需要不斷更新,持續學習,才能不斷回應時代的需要,為更新轉化不斷注入新的動力。不同領域的領導學學者,都得出相似的結論-以謙卑的態度持續學習,才能達至最後的、持續的成功。

甘陵敦 (J. R. Clinton) 的研究指出,能持續得力,在領導崗位上「善終」(finishing well) 的領袖不多。按他的觀察,作領袖不容易,能持續到底而沒有耗盡的領袖[1], 就是那些能保持良好領導果效的領袖。以下五個共通點,只要有四個或以上的特徵或操練,這位領袖能成功的機會會很高:

  1. 清楚自己的人生使命與方向,知道自己在做甚麼,應與不應做甚麼。
  2. 擁有活潑的靈命,與神的關係日日更新。
  3. 持續各類不同範疇的操練,包括身體、靈命和品格等方面。
  4. 持續學習,不一定修讀甚麼課程,而是持續學習的態度。
  5. 擁有良師 (mentors),有同行者在生命不同的關口提供指引[2]

不約而同,柯林斯 (Jim Collins) 也提出第五級領袖需要有的,是個人特質,就是謙遜 (humility) 和意志 (will) [3]。 謙遜其實就是持續學習與成長的態度,意志就是堅持與個人紀律。無獨有偶,柯林斯在2015年「全球領袖高峰會」所發表的〈七個問題:超越優秀晉身章越〉的演說,正道出了領袖可以「善終」的操練,與甘陵敦研究基督教領袖,有相似的結論。其中兩點包括:

  1. 用第五級的抱負為使命效力,即清晰的人生使命方向。
  2. 重新定義失敗,即在表面的失敗中學習,從中得著成長的經驗,也即持續學習[4]

我們持續學習,才能掌握時代脈搏,在不同時代處境中實踐召命。而領袖的學習,並不只是學習理論與原則,還有實際的應用處境。

 

群思群學的領袖高峰會

今年在香港舉行的「全球領袖高峰會」後,我們隨即舉行專為中國內地教牧同工設計的「高峰會」研習課程。視象學習包括了培靈性的講章、教會管理與領導的教導等這些能直接應用到教會處境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借鏡商界經驗,如不少內地教會同工,看罷霍斯特・舒爾茨(Horst Schulze) 的〈建構世界級的服務〉的視象演講,領會到如何提升酒店業員服務質素,並反思教會也應有這種服侍的態度與要求。討論的過程中,主要論及教會該如何把這些商界背景的經驗,合宜地應用到教會的事奉人員培訓中。

能總結別人的經驗,讓自己少走冤枉路,結合別人與自己團隊的經驗,更讓所聽所領會的更見具體。因此,這類「本色化」的研習,除了視象學習外,還加上本地同工量身訂造的課堂,並在每一環節給予更多的空間,包括討論及個人反思,讓知識「內化」(internalize),成為真正影響領袖價值觀的資源。我們也要求來參與「高峰會」的教會同工,最少要帶一位同工前來,目的就是團隊學習。一個人的領會,總不及二人以上一同學習所產生的影響力大。

此刻,我們也正著手準備香港本地的小型領袖發展日(編按:已定於2016年9月21日)。凝聚本地未有機會出席今年年初「全球領袖高峰會」的教牧同工,更貼地學習如何成為更出色的教會領袖。

 

小火花的革命

環顧今日我們的處境,不管你重點關心的是教會、職場、香港社會、中國,或是世界性的問題,我們每日都接收大量負面資訊。我們付出關心,看到的可能是不少負面的報導。如何在這負面報導中生存?的確已是一個難題。不過,作為基督徒領袖,我們有責任帶來盼望,這也是我們的信仰。屬靈領袖需要敏感神在這時代的作為,敏感祂要向這時代所說的話,才能帶領跟隨者成為時代的燈臺,發光發熱。作為領袖,我們如何讓教會、機構,甚至家庭成為燈臺?若不是一個持續學習的領袖,我們跟本不能逆流而上,在灰暗的前景仍看到盼望。

執筆之時,剛在台灣發生了「小燈泡」的悲劇,一名4歲女童在街上突然被一懷疑精神病患者殺害。「小燈泡」的母親事後冷靜地回應事件,並呼籲出席參與追思者不要批評,收起仇恨,以愛來回應現實的殘酷。她的回應感動了無數人,如果能改變一些人對仇恨的想法,她已起了一個小小的革命。有人甚至說,全台灣最理性的,竟然是這母親。若部份媒體也因為她的回應,改變了大幅渲染慘劇的過程,以及改變太快扮演判官角色的習慣,革命的火花便會繼續蔓延,為媒體帶來轉化。

同樣,面對災難性的意外,不同的回應帶來不同的迴響。「小燈泡」母親帶來的迴響是大的,祈盼她能早日得著安慰,同時也期望媒體中人可以從中得到啟廸,由一小步開始改變。

改變由小開始,轉化也一樣。小火花可以帶來大改變,小火花從哪裡來?當然是聖靈的感動,以及在學習的過程啟動。若想在這多變的世代中持續發揮影響力,孜孜不倦的學習態度,也許是今日的領袖最需要的。

 

 

*本文曾於2016年五月《城市心》中刊登

[1] 耗盡(burn out)在上一期《城市心》有討論,其中一種定義,是在情緒消耗、個人成就及非人性化三方面指數表現如何,詳參劉忠明、呂慶雄,〈是誰耗盡?基督徒事奉及工作狀況調查2015〉,《城市心》(第8期,2015年12月),頁7-11。另外,基督徒領袖的耗盡現象,領袖的表現若出現道德上的敗壞(corrupt)或精神/身體的崩潰(collapse)跡象,便是耗盡的徵狀。

[2] Clinton, J. R., 1 and 2 Corinthians: Problematic, Apostolic Leadership (Altadena: Barnabas Publishers, 2003), pp.129-131.

[3] Collins, Jim, “Level 5 Leadership: The Triumph of Humility and Fierce Resolve” i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anuary 2001), pp. 1-12.

[4] 全球領袖高峰會(Global Leadership Submit)在香港舉行的日期是2016年1月29-30日。

廣告

有常識,可領導

the-lens-3-1465687

呂慶雄

 

「有常識,便有領導力」這說法是否很過份?這句話好像告訴人,領導出了問題的人是沒有常識的。另外,這句話是否在說,做領袖非常容易,有常識便可?不過,有時我們讀到一些提到領導原則,或領袖應有的甚麼特質之類的文章,內容重點又似乎是常識,沒有甚麼特別之處。到底這句「有常識,可領導」的說話是否正確?

 

如果有讀過我所寫或所講的領導專題,便知道我所講的領袖並不是由崗位界定,而是你是否有意識地影響或引導別人朝向目標進發。若你有意識去領導別人,你便需要有作領袖的基礎知識,或許,這可以理解為「領導的常識」(common sense of leadership)。如此,你便可以把各類提到領導原則、領袖素質的書或文章整理,加上自己及別人的經驗,一步一步整理自己的「常識庫」,甘陵敦稱之為個人的「領導哲學」(leadership philosophy)。

 

如果你不是甚麼管理階層,只是有意識影響身邊的人,若你多留意他們的需要及潛質,在日夕相處中互相激勵,其實擁有一定與人相處及溝通的常識,便可算為「常識領導」(Leadership by common sense)。這「常識領導」概念在西方已有討論,大概是多留意跟隨者,用「常人」的眼光,體恤「常人」的需要,從而激發他發憤做好自己的本份。

 

常識也要討論,因為很多人缺乏常識。缺乏常識有很多原因,包括沒有同理心與同感心,只看自己,不顧跟隨者的感受,以至做出許多跟隨者無法理解和執行的決定。或許對下屬有「恨鐵不成鋼」的愛與痛,於是加緊操練,提出讓對方急速成長的看法,但卻沒有好好跟對方溝通,「以為」對方會明白。這便出現期望的落差,導至領導不力。

 

箴言也有提到常識:

 

智慧在街市上呼喊,在廣場上高聲吶喊,在熱鬧街頭呼叫,在城門口,在城中,發出言語,說:「你們無知的人喜愛無知,傲慢人喜歡傲慢,愚昧人恨惡知識,要到幾時呢?你們當因我的責備回轉,我要將我的靈澆灌你們,將我的話指示你們。因為我呼喚,你們不聽,我招手,無人理會。你們忽視我一切的勸戒,拒聽我的責備。」 (箴言一:20-25)

 

智慧在街市上呼喊,正正就是常識的意思。神的要求並不是人不懂的難明道理,但人卻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雖說簡單的教導如愛人如己、愛仇敵、金律(若要人怎樣對你,你便要怎樣對人)知易行難,但是否願意踏出第一步去嘗試?常識可以理解為普遍的認知,即不用解說你也知道該怎樣做。作為基督徒,來自聖經的智慧,許多都是不用解說你也知道怎樣做,這叫常識。按照聖經教導的常識,留心聖靈在「街上呼喊」,即聖靈的感動,按道理,對別人不可能沒有正面影響。

 

敏感神的聲音,即個人要有安靜、聆聽的操練,這不是屬靈操練的基本常識嗎?領導的智慧,不少時候是先放下,靜聽,再決定。

 

好了,最後你也會說:知易行難。是的,這也是常識。

最後我再說:任何的成功都是由態度開始,之後是一小步的嘗試。是的,這也是常識,你懂的。

 

 

領導箴言(二)

建立持續成長的事奉生命(下)

sailing-1380823

呂慶雄

 

第四是恆常的信心生活操練。這信心包括對神的完全信靠,相信祂在順境與逆境都與人同工,就算前景極為迷惘,在人的智慧無法可思之際,神仍掌權。信心生活的操練可以在經濟上信靠神的供應,過簡樸的生活。在事工上相信神的帶領,敢於面對挑戰。一般情況下,這樣的信心不會突然間出現。信心的操練可以從日常生活刻意磨練出來,例如透過紀律的生活習慣,工作坊或營會,久經鍛練,能增加對神及對自己的信心。此外,神也會透過特殊經歷,磨練以致提升人的信心。有時經過疾病、苦難、失敗後,信心便會增加。對於奉獻的信心操練,美國馬鞍峰教會華理克牧師曾分享到,多年前已開始十一奉獻,但過了一段時間後,對於奉獻十分之一並沒有甚麼感受。他認為奉獻是信心的操練,當奉獻十分一時並沒有心痛的感覺,也不需要講甚麼信心便能奉獻,於是他每年增加奉獻的百分比。信心也與日俱增,直到後來,他做到百分百的奉獻,並認定神所給予的恩典更多。

 

第五是及早擁有留下屬靈遺產的準備。屬靈遺產的意思,是我們留下甚麼屬靈寶富、榜樣給我們的跟隨者。世人看重物質豐富或給後代安穏生活,於是把家業留給後代。但作為屬靈領袖,應看重個人屬靈經驗,即我與神交往的寶貴經歷,如何讓下一輩承受?或是個人經驗,或是品格,或是一些作為屬靈帶領者應有的裝備。

 

摩西留下最重要的屬靈遺產,就是對律法的堅持。整本申命記是摩西與神相交40年的精華,包括神如何直接帶領祂的子民,以及透過賦權予摩西作為領袖,引導以色列民經過曠野的操練。而到了最後,摩西人生得完滿,並不是進入原以為是終極目的地的迦南地,而是認識神是信實又公義的神(申32:3-4)。而摩西留給他繼承者約書亞及以色列民的吩咐,是靠著神剛強壯膽,相信神應許的真實(申31:7-8)。而到了約書亞臨終之時,也帶了同樣的訓示給以色列民,勸導他們像自己一樣,相信神的應許,以及謹守遵行摩西的律法,不可偏離左右(書23:6-8)。

 

最有準備留下屬靈遺產的,就是那些清楚自己人生目標與方向的人。這是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特徵,就是擁有明確的人生方向。基督徒都應該知道自己的人生歸宿,就是死後還有永恆的生命。而在地上生活,就是要活出召命,但真正追求,明白,活出召命,同時又堅持到底的只有少數。這也是為甚麼我們在這裡討論需要整全地培育屬靈領袖,需要包括持續得力這課題。箴言提醒我們,「沒有異象,民就放肆」(箴29:18上),異象就是神給人的召命,也是人生真正的終極方向。戴德生對中國人的委身,除了能講出「千磅英金」全數歸於中國的名句外,還把自己的生命完全獻上,死在中國、葬在中國。這就是他能持續得力的秘訣之一,到老也活在使命中,是擁有明確人生方向的最好証明。

建立持續成長的事奉生命(上)

ring-1417187

呂慶雄

 

按甘陵敦針對數百位基督徒領袖的研究所得,能持續得力服侍終老,有六個共同特徵。

首先是擁有與神活潑的關係。屬靈領袖是跟隨者的榜樣,不是學習他們的帶領技巧或做事能力,而是他們的屬靈品格。與神有活潑的關係,意思就是常敏感神的聲音,期待神旨意顯明,日常的管理與領導過程中,看到是讓神居首位。中國內地教會第一位進入雲南怒江,向傈僳族傳福音的宣教士富能仁(James O. Fraser)便是一例,他強調「以雙膝事奉」,即時刻謹記要脆下禱告,求主引導和同工。這便是他能在上世紀初,在中國邊境地方能堅持事奉數十年,為這當時還是未得之民的民族改寫了歷史的秘訣。如今基督教被視為傈僳族的宗教信仰,而傈僳文正是由富能仁所創製的。

第二就是有不斷學習的動力。做到老學到老並不是口號,而是成熟領袖的必選之路。首先這是謙卑態度的表現,不論一個人多有學問與經驗,但世上未認識的人和事總比已認識的多。再者就是不斷向前的性格,世界不斷在變,需要也不斷在變,領袖不學習,又如何迎接每日都有的新挑戰?試想二十年前才開始流行用電郵,教會開始請人寫網頁,今日已轉為手機程式及即時短訊,作為帶領者,極需要與時並進,才能得著下一代人。還有一點,這也是一種重視永恆的態度。今生的工作與生活都是短暫的,珍惜及把握今日的機會,預備一個比今生時間更長的未來。有人說:等退休如果心想到時候甚麼也不做,其實與等死沒有分別。這話也反映了一種實況—停止學習就停止成長,只有死人才不會成長!

第三是擁有一貫的行為見證。這就如保羅勸勉以弗所教會,行事為人與所蒙的恩相稱一樣(弗4:1),要在行為上活出信仰,而不只是講出信仰。在信仰群體也好,在職場作帶領的基督徒也好,行為是最有效的見證。今日不少人評論基督徒「虛偽」,原因就是我們講得很理想,但行為與所講的道理相距太遠。領袖在台上是一個人,在台下也要是同一個人,基督徒周末在教會是敬虔的,在周一至周五在辦公室也是敬虔的。有些信徒領袖,在周末所用的屬靈詞匯、表情及行為模式,從沒有在辦公室出現過,職場世界與教會是兩個不同的世界。可以想像,他們在職場環境中為主作見證是非常困難的。

除了台上台下,在教會與職場的一貫見證外,在教會與家中的見證也需要一致。家是生活的真實場境,真我通常只在家中流露。一些教會同工並未能協調教會與家庭的時間和與家人的相處模式,而做成心理不平衡,並非罕見。領袖在台上呼風喚雨,回到家中可能要聽從配偶或子女的命令!特別是教會同工,在教會宣講的,多是行為表現的要求,在家中是否能做到?或者在家中是否有表現出要努力改善?從家人關係,其實可以看到這領袖的為人怎樣。

 

工作召命與持續得力

atacama-desert-road-sign-1378837

呂慶雄

 

「我在這公司已經三年,已是年資最長的那一位。」你對這句話是否感到似曾相識?甚至你也曾經講過?這是否也是你的「打工」心態?

 

若只是為了餬口,為了兩餐而「做好這份工」,無可厚非。但教會常說入世而不屬世,在工作環境中要為主作見證云云,常轉工,或在工作中只為自己爭取好處,從來沒有想過如何在一周五至六天的工作崗位上見證神,我們的信仰是否另一種形式的「離地」?

 

古有司馬遷早已指出工作召命的影響力:「人固有一死,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趣異也。」(《報任安書》)當一個人明白他工作的意義與價值,縱面對惡劣環境,甚至生命威脅,也能克服。

 

職場環境惡劣與否,與上司、同事、公司文化固然有關係,但個人態度同樣重要。實際的困難不會因為你的意志強弱有所改變,但你的態度卻決定你如何度過那些艱難的日子。作為基督徒,特別是那些已立志委身事奉的,需要認定你現時的工作崗位是否從創造主而來的召命實踐場所,若是,便應帶著清晰的目標方向、信心與依靠來面對挑戰。

 

我們也許聽過或讀過不少名人傳記、宣教士的故事等,都指出工作環境不會無風無浪,領受異象使命後都會困難重重,但卻能靠著主堅持下去。這就是其中一個持續得力的秘訣--清晰召命。而基督教領導學大師甘陵敦(J.R. Clinton)也指出,能持續得力,事奉到老也不偏離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弄清個人在神面前的終極目標(life destiny)。

 

能明確領受人生召命是第一步,能堅持跑完是最後一步。而甘陵敦研究了歷史中約500位名人及領袖的生平,能持續得力忠於及完成使命的只佔少數。而他研究聖經中約有800個領袖人物,雖然當中只有100人有足夠資料可作深入研究,又其中只有50人可看到他們最終的結局。這50人當中,約有三分之二不得善終。

 

由此可見,人生召命除了能讓人因著有明確目標而有所堅持外,還能介定這人是否能持續地發揮影響力,最終可能是蓋棺定論的參考。全職事奉神會有重重困難,不易跑到終場,但若你是認真的基督徒,認定自己的職場召命,同樣也困難重重。

 

未找到召命的,繼續尋求,已找到的,靠主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