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治的陷阱

man-in-cage-1165395

劉忠明

 

在問責的時代,我們不能說「我有呼召」、「相信我」,便可避開管治的需要。但同樣地,我們也不能因為有管治的機制而胡亂監管,造成教會內交業績的文化,讓傳道人追趕指標,牧養變成銷售和顧客服務,植堂變成創業投資!

因此,為免錯用管治的理念和機制,堂會的弟兄姊妹便應留意以下的陷阱:

  1. 管治變監管

大企業裡,因投資者和管理人是不同的群體,有委託人和代理人的關係,理論上兩者的利益有矛盾,才需要監管。教會內長執和教牧的關係是超越了僱傭關係,而管治的原意亦是為了保障各人的利益,不純是看僱員是否違反持分者的利益,所以長執不是去監管教牧是否有盡力,也不是去查找教牧有沒有尋求私利,而是去關注他們是否忠心地去牧養群羊,在崗位上盡忠。也不要忘記,長執亦是教會的領袖,亦負上牧養羊群的責任,不要自以為是老闆,也不是股東代表,相反地自己亦是受管治的對象。

 

  1. 不信任

基於種種原因,長執都傾向不太信任教牧,特別是專業人仕,因教牧不太懂這些專業,長執便以專家自居,討論事工時,忽略了教牧本身的專業意見,做成外行領導內行,這種問題便源於不信任。當信徒主導牧養時,矛盾衝突便慢慢滋生,這亦引致過度管治,未能讓教牧發揮。

 

  1. 太信任

另一個極端是完全信任教牧!不管是真的順服,或視他們為聘請回來的負責人,會眾和長執自己不用操勞。當長執成為橡皮圖章時,管治或問責便失效,教會容易被一小撮人操控。若同工真的沒有真心牧養,又或做了不合體統的事情時,教會可能到了最危急時才知道,這便很難處理了。

 

  1. 穩定班子

管治除了處理委託人和代理人的事情,還要考慮委託人之間的問題。很多人相信教會內能幹又願意付出的是少數人,因此長執是願意犧牲的中流砥柱,不太容易找人取代。這種理念便造成教會長期受同一班人領導,往往從穩定出發,不敢冒風險,所以也不會提拔新人,彷如老人團契。這穩定的班子便成為管治的隱憂,問題出現了可能也不發覺,而且自己亦可能脱離了群羊,忘記了另一群人的需要。

 

不要忘記,管治機制只是工具,有如閉路電視和煙霧探測器一樣,是要去監測不正常的行為,不是去干預日常的運作!更不要忘記耶穌的提醒: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太7:3)

廣告

怎樣才是好的管治?

concept-1227246

劉忠明

 

管治的目的是防止團體的利益被小撮壞心眼的人剝奪,為了這目的,團體便須設立適當的機制來進行監管,故在企業中便有董事會,董事會的組成,包括人數、代表性、任期等便是管治架構的焦點。一般的非牟利機構也根據公司章程而設立董事會,某些公司註冊的堂會也有董事會,但實際運作上,這等董事會都不太活躍,多是滿足政府要求而設立。

若不討論這形式上的管治架構,而集中看堂會內的實質管治團隊是否有效時,我們便要看長執是否真的有「治理」的行為和效果,在此以較普遍的會眾制來說明一些原則。請不要忘記,管治是去確定受委託的領袖能滿足大眾的利益,不是單單叫教牧交賬,所以有效的堂會管治,便能讓信徒有長進,成為好門徒,又能服侍社區,做好見證。檢視堂會中的管治架構是否有效時,這些便是重要的準則。當然這裡有吊詭的地方,長執雖然是會眾選出來的代表,理應是代表了群體的利益,但他們同是這群體的領袖,不是單純地監察教牧,他們是服務提供者也是受惠者!

設計管治機制時,若干核心理念是關鍵。

  1. 問責

管治就是去確保每人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忠,不追求自己私利,對神和對人都負責任。這原本是屬靈群體本應有的心態,可惜人在肉身上仍是軟弱,需要人和制度的協助。

  1. 管家

盡忠是向創造的主效忠,管理大地,做合神心意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故此管治不單是去防止人的軟弱,更是去善用資源,目的是去做好管家的職分。

3.守望

因着管治的人都是神家裡的人,雖然有不同的身分和崗位,他們彼此之間都要互相守望,是一個團隊,要互相支援,向會眾交代。

  1. 牧養

不要忘記教會的本質和牧養的召命,監察事情時要充份考慮是否達到牧養的目標,不是單看效率和業績。 牧者傳道同工固然要明白羊群的需要,長執也責無旁貸,要直接參與牧養和有熱誠,才能瞭解事工的真正成效。

今天的企業管治概念是建基於不信任,這才會演變出不同的機制來監察別人,而教會雖然認定人是有罪性,人仍然會犯錯,然而卻有基督的救贖和聖靈的提醒,也有群體的支援,所以堂會內的管治機制應該比企業的管治有更高的目標,那就是要去造就人,讓大家發揮恩賜,大家合作做管家做夥伴,不是去限制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