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效能的好人

stop-3089945_1920.jpg

◎呂慶雄

關於沒有效能(ineffective)的領袖,也被Babara Kellerman歸類為壞領袖。意思是,這類擁有領導崗位,但由於能力和心態的限制,在人事管理、工作效益、目標成效等各方面均不及格。

沒有效能的好人,在教會事奉群體也非常普遍。教會群體多不以是否有效能來評價事奉者,他/她在道德與靈命上是否及格是最重要的評價指標。但我們必須明白,就算是道德與靈命都是眾人模範,並不代表他/她辦事能力過人,有時甚至屬於非常沒有效能的一類。只要是好人,辦事不力我們便可多多包容,甚至有說認為,他/她有心便可以了,無須強求。

也許我們太忽略沒有效能的領袖所帶來的破壞力有多大。一個常見的實例:會議效率。

不少曾擔當教會執事的都表示最怕開會,因為那是無盡深淵。周間放工回到教會,拿著飯盒開會到食宵夜還未結束。周末或假期開會更糟,由白天開會到深宵,本來可休息或陪伴家人的假日,卻被神聖的會議取締了。更糟的是,冗長的會議竟然議而不決,長長的討論沒有結論,也沒有下一步的行動,下一次會議又重回起點!有時,甚至因為某些與會者在道德與靈命都是眾人模範,提出的不智決定無人敢提出異議,結果……

單就沒有效率的會議而言,可以有不少惡果。如:認真工作的動力下降,窒礙創意,會內或外的情緒波動,本來認真事奉的甚至可能變成得過且過,陽奉陰違。當開會未能解決問題,成為只是例行公事,教會若不是不能發展,便是等待強人領導。「中庸之惡」便是其中的可能結果,而眾人參與的空間與動力也隨之減少。

應對這種低效會議文化,會前的準備是不可少的,已有文字報告就需要事前先認真閱讀,會議中就不需要重複。選擇適合的會議主席也相當重要,執事會主席可以不是會議主持人,那些「模範」可以在有關議題才發表議論。懂得應變,適當地「打斷」冗長而虛無的發言需要智勇雙全,在重要議題上延長討論也一樣。若能發現那些沉默的異議者,也可能減少了未來這潛在炸彈爆破的危機。當然,會議外的個人關係,是提升會議效率的重要基礎。

重要的是,好人不一定是好領袖,要視乎他/她的自覺,以及團隊的配搭。

但不得不提,在華人的文化中,如果這位領袖欠缺人脈網絡與公信力,同時在工作表現上沒有效能,多數不會被視為好人。沒有良好的辦事能力,很快會被定型為無心裝載、懶散、不重視工作、沒有責任感等靈命與道德問題。外在能力可有不少培訓空間,但內在問題會較易被視為死症。若能分辨能力與品格,工作崗位配對得宜,許多(壞)領袖都仍有機會成為好領袖,許多不成氣候的年輕人,也有機會成為未來領袖。

廣告

領導的溝通技巧

1364147_35242122

不知道大家是否相信教牧和領導都是溝通能手,他們的溝通方法應該沒有問題,在各類人際技巧中,這不是要關注的。但細心地看,除了某些特別有口才的領導外,其實很多人在溝通上是有困難的,我們不是說一般的表達,而是指領導者在帶領工作上所要的各種溝通,例如解釋、游說、安慰、鼓勵、指責、訓誡和勸導等,因着不同的對象,而有不同的語言和表達方式,確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解釋清楚的。

溝通不單是人與人相處時很基本的一種技巧,也是在組織上帶動改變和解決紛爭的一件重要工具,所以掌握好的溝通技巧是十分重要。今天很多培訓都集中在了解溝通的過程,焦點放在訊息的傳遞上,如減少環境的噪音(干預),注意自己和對方的情緒,多聆聽,利用適當媒介等,這些都是十分有用的提示,多練習便可增進個人溝通的技巧和能力,但這些的焦點只是在訊息是否可以有效地傳達這目標上,至於如何在群體中溝通,特別是在複雜的環境下,則鮮有處理。

使徒行傳中有個很好的群體溝通例子,我們可以學習。第十五章記載了耶路撒冷會議這件事情。召開這會議是因為保羅和巴拿巴對猶太下來安提阿的幾個人不滿意,要回到耶路撒冷去解決這問題。

首先這幾個猶太人向安提阿教會作了一些未經詳細討論的教導,從保羅等人的眼光來看,這些不是基本信仰的問題,而是有關信仰在生活上實踐的一些具體議題,這些人的教導明顯地有偏差。當然這幾位猶太人不覺得自己有問題,他們相信自己的教導是正確的,而且對外邦人的得救極其重要。我們在此看到大家因為有不同的假設和理解,而不能溝通和引發矛盾!我們也可以問為何這幾個猶太人在未和使徒溝通的情況下作出重要的教導,我們曾幾何時也自信自己正確,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真相而向別人交待和溝通某些決定、建議和政策?

保羅和眾人商議辯論相當長時間後,彼得才站起來分享自己的經歷,然後保羅和巴拿巴才述說神在外邦人中的作為。我們不禁要問,彼得分享前,他們激辯了什麼?花了這麼長的時間去商議,似乎都未達到問題的核心,未有真正的溝通,他們都是能言善辯的人,問題是否就在此呢?

雅各總結了之後,大家都同意要向當事人溝通,即要和在其他地方居住的信徒交待商議的結果,但除了委派保羅和巴拿巴外,還有耶路撒冷的領袖猶大和西拉,而且有白紙黑字的信,以表達歉意並避免講解錯誤。有了這樣的溝通,信徒便得到鼓勵,並感欣慰。

要在信仰群體中做好溝通,個人的技巧固然重要,但也要考慮所在的處境,留意各人的取態和利益關係,要謹慎行事,以免加增誤會,大家也許也留意到保羅的反應,路加並沒有詳細交待,然而在保羅的書信中可看到他的神學取向,他在會議中並沒有堅持某種看法,以大局為重,也許這是群體溝通的一種技巧,不一定要將焦點放在個人訊息上!

 

劉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