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定格」思維的時間觀

frog-1247177_1920.jpg◎呂慶雄

領袖的視野需要一個不一樣的時間觀。你慣常會如何看時間?若簡單地用「過去」、「現在」與「未來」區分,你會經常想起哪個時段?多是回味過去,想像未來,還是活在當下?回望過去是為了逃避現實?想像未來是因積極樂觀?面對今天只有無奈,還是努力為未來打好根基?

辨認自己的成長歷程會讓你更明白神在過去怎樣塑造今天的你。回憶過去,可以是回味、數算恩典,同時也是檢視自己到底擁有甚麼。今日你擁有的領導特質與風格並不是一夜突變而成的,可能在你出生時神已埋下種籽,時機到了便發芽生長。尋找個人成長的軌跡,同時可以是尋找神早已預備的召命。

而領袖能否「完善」(Finishing Well),避免中途跌倒或一跌不起,其中一個重要關鍵是以不一樣的時間觀來看今日發生的事。若現正身處「成功」階段,認為此刻的我便是人生贏家,此刻的經驗可以流傳萬世仍然有效、都會成功,如此思考,不能持續成功的機會便大增。因為人生不同階段都有或大或小的成敗經驗,這些經驗是你走下一里路前需要學習的「功課」,若認為此刻便是最高峰,把目前時間「定格」,能意識到下一個高峰的可能性亦相應減低。

身處低谷的情況也一樣,一般人面對逆境無力前行,多是把當前處境「定格」,認為自己從此只會如此這般地活下去。人生的無奈並不是因為低谷,而是把短暫的低谷視為永恆或終局,把要學的功課視為無意義的苦難。

作領袖的需要有較高的反思與整合能力,才能跳出「定格」。就算「定格」是自然發生的,若令我們停留在過去或現有的經驗,這「定格」很大可能成為阻礙我們前進的牢籠。

所羅門王透過政治婚姻達致四境昇平,以為這就是成功的方式而忘記那是耶和華的蔭庇。政治婚姻成為他的「定格」,結果是引入外邦的神。

先知以利亞停留在巴力一戰的成功,忘了曾遇上的俄巴底如何收藏了100位耶和華的先知,他以為只有自己孤身作戰;也忘記了連饑荒之時,神也能透過烏雅與寡婦供應他所需,結果他竟然求死。

使徒保羅沒有「定格」在迦瑪列門下,或是為猶太公會迫害基督徒的「風光」歲月中,反而願意接受自己親手迫害的基督,還為向外邦人傳福音這使命甘願被打、被囚、被出賣。

近年多次來港的巴勒斯坦人牧師亞歷斯阿瓦德,沒有「定格」在不公的待遇、家族被以色列軍隊傷害的慘痛過去中,他分享的都是復和的信息。其實,不少災難的倖存者也有類似的經歷,換個角度看神的時間表,讓過去的經歷成為領導與影響力的資源。

「上帝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恆安放在世人心裏;然而上帝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測透。」(傳三11,和修本)

過去正面或負面的經驗總會留下痕跡,神會按著被造之物最佳的時間,讓這些經歷轉化成為生命資源,豐富我們的領導力。能否走出「定格」,視乎我們能否洞悉當下的真實經驗與感受,成為我們要學的功課及何時會被轉化為帶領的能力。

就如主耶穌預言彼得會三次否認祂,是要告訴彼得要回頭堅固他的弟兄。多年後,彼得也學會把這出賣主的負面經歷,化成從軟弱中重新站立的功課,繼而轉化成面對逆境的能力。

人不能測透上主的心意,只有憑著聖言、過去的經驗及神直接的啟示才能明白。而我們只有不斷從生活中反思,才能培育不一樣的時間觀,從神的眼光看過去、現在與未來。

你作斷判的標準反映你的價值觀,繼而影響你的行事為人與領導力。由價值觀到領導力,這是由內而外的領導(Leadership from Inside-Out)。

領導思維系列(二)

廣告

領導策略發展

949685_82749884

帶領別人和自我管理之餘,領袖還要帶領整個群體向着這群體存在的目標進發。這種領導,是要有較全面、有系統和長遠考慮的思維,以整體利益為依歸。從這來看,是多講心法,少談招式,然而仍有一些基本概念和技巧多為領袖忽略的,特別在教會內,我們總以為不講金錢回報,不看競爭時,我們便不須看重策略發展的技巧,但事實上今天教會更要看重策略,以免虚耗資源。

 

策略發展的技巧在於分析能力,就是能夠從紛紜的資訊中整理出脈絡,加上洞察力,看清大圖畫和出路,這一方面是靠經驗,另一方面也要處變不驚,可以客觀地應付環境的變化。這種技巧大體上是可以培養出來,多一點思考,多一些創意,多留意周邊的事物,便不難有策略的思維。

 

教會如何實踐策略發展?一般來說,策略發展的起步是環境分析,很多人都喜歡用強弱機危(即SWOT)的框架來分析環境,這是簡單易明的方法,與此同時,也要辨識教會的異象和使命。有人喜歡從使命開始,然後再評估環境,其實兩者分別不大,只要知道必須同時考慮兩方面便可。

 

領袖要熟習強弱機危的分析方法,這分析的框架旨在掌握各種環境因素對教會將來發展的影響,只要不混淆外在環境和內在環境的因素,也不要有某些偏差,同時不要單單去描述環境怎樣,要不斷地問那就怎樣(so what) ,這便能瞭解形勢,掌握環境所提供給教會可以發展的基本因素。例如社會及所身處的社區中,人口組合和經濟條件的改變都會給予教會一些發展機會和威脅,在此不能籠統地看一般的指標,要具體地考慮社區的實際處境,正如在粉嶺北區和在將軍澳私宅旁的教會,面對同一環境因素時,不會有相同的考慮。強弱的分析更是以堂會為中心,領袖對會友的恩賜、教會的傳統、堂會內的文化等都應有一定的認識,更要客觀地尋找證據來支持。有了對自身資源的認識,便知道有什麼可以利用來發揮力量,又或那些地方要補足,以免被淘汰。

 

而使命則從另外的一面入手,要看看持分者對這組織的存在有什麼期望,就是這群人在這裡做什麼。雖然異象和使命不是十分具體,跟目標不一樣,但也不能太空泛,例如只說要建立愛主愛人的門徒,而沒有清晰地指出在這處境下怎樣才是「愛主愛人的門徒」和「建立」的方法,可改進的地方是加上一些眾人希望看到的景象,例如「以聖經教導為基礎,讓信徒找到各自的召命,在其工作和家庭崗位榮耀創造的主,教會亦是一服侍社區的渠道,讓社區內眾人獲得神的祝福。有了較詳盡的期盼,才能說出這群體存在於此的目的,這才能是異象和使命。

 

這時便可對照環境分析的結果和所肯定的使命,在祈禱等候下看看有沒有堂會可以配合的發展機會,並考慮在此時此刻,這形勢下可以具體地實踐使命的不同對策和行動,策略便由此產生。

 

 

劉忠明

 

 

 

領導的時間管理

998274_60798914

除了管理自己的情緒和自信心外,時間管理亦是很多教牧和領袖所關注的。我們總是看到教會內很多人好像很忙碌,很勤力,但感覺有點辦事效率卻不高,原因在哪裡?也許時間的運用和個人的性格、工作習慣並思維方式等有關,很多時候我們花了不少時間在不知什麼工作上,到晚上才覺得一事無成!但這樣的情況並不是不能改變的。

其實有效的時間管理不單能提升工作上的效率,也能減低各人的疲累,同時將精力導引至更有意義的事情上。所以若牧者和領袖都能掌握一些時間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技巧,便能事半功倍,更輕鬆地事奉。

林林總總的時間管理技巧中,核心的概念是訂立優先序和守紀律。訂立優先序是要決定那些事情應該做,那些不應該做,或不是由自己來做。教會內,好像很多聚會和活動都是重要,總有可以服侍人的地方,然而我們要看清楚自己的角色、能力和時間,重要的事情不都是要自己參加和對自己有益處,凡事總有輕重緩急,若有優先序,便不用東奔西跑,沒有了時間,也沒有了自己!大家都明白應該要有這種態度,但不是每個人都可養成習慣,故守紀律便是第二個大原則。要做到不應做便不做是困難的,有時更會得罪別人,但要做好時間管理,紀律是必須守的。

如何開始管理自己的時間?首先可檢視過去一個月你做了什麼,參加了多少個會議,做了一些什麼決定。今天回望時,有哪些會議是不用開的,又或若掌握多些資料,多作些準備工夫,會議便不用這樣冗長。同時又見了什麼人?真的要見嗎?又誰是沒有見但應該要見的呢?還有多少時間花在交通(是乘車走路)上,若改用其他交通工具,是否更快捷?最後,有多少個人安靜休息時間?多少不知道如何失去了的時間?有了這分析,便可看到自己過去的工作模式和優先序,從而規劃更理想的時間分配。

實際上,我們很多都是不敢拒絕別人的人,學習 ‘say no’是最基本和實用的技巧,特別是一些緊急突發的事情,往往佔去不少時間,除了生命問題之外,相信很多事情都是可以等待和由別人去做,當然應要負起責任的便不應拒絕。此外,懂得找人幫忙分擔亦是重要,授權和賦權不單可以減省自己的工作量,又可培育接班人和未來的領導,但要找到合適的人,是要一定的準備工夫,從另一角度來看,若由小事開始,錯了也沒有什麼大不了,便沒有問題。不能拒絕和不願找人都是態度的因素居多,怎樣去做反而是次要。

專心和不拖延亦是兩種減省浪費時間的處事技巧。今天流行多重工作,以為同時做多項任務便可省卻時間,又可能做一件事情時受到干擾,要分身兼顧其他。不專心的結果往往是事情可能完成了,但花多了時間亦不一定有好效果!此外,我們也有傾向拖延一些不願做的工作,往往到死線才來做,結果亦加重了心理壓力,能夠早一些準備,便可更安心,若有問題,又有時間跟進,何樂而不為?

雖然時間管理和個人的性格有關,但工作習慣和思維方式是可以改變的!

 

劉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