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袖更新與堂會變革的實踐

Wuhan.001.jpeg

◎呂慶雄

傳統出現之初,是變革的成果。今年是宗教改革五百周年,許多的紀念活動都與宗教改革精神有關,甚至有論認為現在是否需要另一次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是劃時代的,包括是當時特定的時代背景促成,也包括對教會發展的深遠影響,可說是跨越時代的影響。變革是改變傳統,同時也另立傳統,今日有改革的聲音,也許是因為傳統僵化了,未能有效回應時代的需要。

換句話說,停止變革,是停止回應時代的轉變。按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在2014年的調查發現,教會人數沒有明顯的增長,近年更有大宗派表示聚會人數出現負增長。我們不會只憑數字作判斷,但我們自己身處的教會又怎樣?年復年一樣的年題與聚會模式,教會年度計劃只是換了年份與人名便呈上會友大會。甚至講員講了第一句,會眾早已猜到他∕她的結論,把真理宣講平面化、膚淺化,變為「阿媽係女人」的「常識」(但也許今日已不是必然)。教會被批「離地」,於是又急於補課,學習回應政治議題。結果「順得哥情失嫂意」,不同立場者爭論不休。

這是否也是你的堂會面對的情況?變革由人,領袖是帶動變革者。與其被社會議題、會友需要帶動,何不反客為主,思想神在這時代需要你帶動甚麼改變?我們當然可以往外求,多參加研討會、多看專題報告、多與不同專業界別的人仕對話,加上多禱告與默想,尋求神的心意。讀到這裡,你可能會說:我都知道,但我哪有這些時間?每週應付會友的生老病死,以及無盡的會議與行政工作,能回家吃飯已是恩典。

回到根本問題,你是否想惡性循環繼續下去?香港教會整體較為內聚,且是單元文化:粵語、中產、老年化、日漸萎縮。因著種種原因而不願改變,教會可能由「離地」變「超離地」。

變,不一定是大張旗鼓,做好完美計劃才能開始的。若用這種思維,最終只會議而不決,因為各人總有自己的想法與限制。用「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的角度,有了初步想法,先行出一小步,用以人為本的方式進行改革。因此,第一要變的,是領袖的思維,第二就是他們的團隊,改變了人,才改變制度、習慣與傳統。

領袖要先改變,因為領導風格與堂會改革息息相關。一個怎樣的領袖,跟隨的人也會自然篩選:衝刺型領袖留不下追求安穩的人;關愛型領袖吸引著重關係的同工。最重要的是善用不同特質的同工,以團隊協作的方式互補不足。

公元前五世紀古希臘代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早已洞悉現實世界最恆常不變的只有變的本質。他說沒有人能踏在同一條河兩次,因為水不斷在流動,前一秒的水已流走,因此就算再踏上同一條河道,水也變了。這看似「常識」,但我們知道卻不去做,是忽略了它的嚴重性。讓我們來起步,先認識及改變自己,從而改變傳統,贏回這一代。

廣告

「誠信」的革命

mascarada-1239692

呂慶雄

若問特朗普(Donald Trump)與梁振英有何共通點,你最先想到甚麼?

今年九月其中一期《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以〈謊言的藝術〉作封面主題,副題為「新媒體時代的後政治真相」(Art of the Lie: post-truth politics in the age of social media)。開始便以特朗普在競選美國總統期間的連串謊言(如「伊斯蘭國(ISIS)是由奧巴馬創立的」),來指出今日政治世界不求真相,只求取勝的現實。你只需要感受而不需要求証,你認為是對的就是真相,有沒有事實根據只是其次,感覺良好並不需要真相的支持。

除了訴諸感覺,資訊世界的「碎片化」也是另一個導至今日不求真相世代出現的原因。因為人人都可以透過新媒體發放或「些牙」(分享share) 資訊,只要自己認為值得分享,不管資訊來源是否可靠,快手一按便把信息傳開去。坦白講,我也曾不只一次中招,把未經求證的信息「些牙」,只能慨嘆「愛心被利用了」。

以上兩個原因,一個屬於內在主觀因素,另一個則是現代科技發展的結果,二者結合,足以把原本是自我主觀世界的觀點,無限放大。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感覺是真實的。我感到被出賣,我感到被侮辱,這是對於某些人、某些說話與行動的反應,這些感覺別人難以否定。但導致這種感覺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我與某些人的相處不愉快,或是受我過去經歷的人和事所影響,以致斷定是某人的言行出賣或侮辱了我,這推斷卻不一定是真相。本來只是我的主觀感受,但透過新媒體抒發,別人的關心與同情,很快便在網上判了某人的死罪。而支持與反對這觀點的人用既定的觀點來閱讀對方陣營的解說,謾罵與攻擊取代了澄清與溝通。

人與人的相處中,這種紛爭並非不罕見,但今日更大的困擾是,這種思維與溝通模式已「常規化」,很多人都會以這種模式理解身邊任何人和事。由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到政治與社會時局,也用同樣方式來解讀。結果是社會上任何議題都以兩極化的方向發展。加上,建制一方過去忽略了非建制或小眾一方的需要,凡是建制一方提出的,非建制的總找到反對的同路人。這不限於政治層面的建制派與非建制派,教會與公司機構的管理層與前線人員,甚至家中的長者與年輕人也有可能出現分岐與對峙。

站在基督教信仰立場看,人性都是軟弱的,立心不良的言行比比皆是。人心比萬物都詭詐,人類始祖犯罪就是由謊言開始。我們不得不承認,在這社會大環境下,加上人的軟弱,有權力者透過說謊來達到個人目的已成慣例。因此本文開始便問到特朗普與梁振英的共通點,讀者隨時想到的就是謊言。

謊言破壞誠信,社會及政治領袖要取信於人,現在用的是利益交換而不是建立誠信。作為基督徒領袖,需要逆流而上,建立真誠的機構文化。

口吐謊言的假證人,並在弟兄間散播紛爭的人。(箴六19)

作假見證的,難免受罰;口吐謊言的,必定滅亡。(箴十九9)

箴言多次提到說謊和作假見證的結果,在30章經文中,原文直接提到「說謊」、「謊言」和「假見證」等字眼的次數達64次之多。原來說謊與否並不只是你個人道德操守的問題,而是影響社會文化改革的行動之一,難怪智者在三千年前已多番提醒。越是擁有權力,越能帶動改變,能從你可以影響的範圍開始嗎?

領導箴言(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