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明
要推動信徒讀經靈修已是一件困難的事,要鼓勵信徒閱讀,更是難上加難!全港基督徒閱讀習慣調查的結果顯示,每週能用上八小時或以上來閱讀紙本書籍(包括非基督教書籍)的只有8%,這已是各種媒介中最多的了!若再要求低些,每週閱讀紙本書籍三小時以上的也只是29.8%。若每週有一天休息不閱讀,那麼每天閱讀紙本書多於半小時的仍不足三成!
與此同時,有四成多的回卷者過去一年閱讀基督教紙本書籍是三本或以下,而完全沒看的有14%,原來四個月內最多只看一本書的大有人在。忙碌是大家公認的一個主因,當然閱讀材料的吸引力亦是重要,若現代人每天能花多於一小時在連續劇、社交媒體、即時通訊等之上,卻抽不出半小時來閱讀的話,那是出了甚麼問題?
當然我們是假設閱讀本身是一件好事,對信徒的生命是有幫助的,所以要推動閱讀。調查亦顯示信徒期望一些有所得益,且能引起共鳴的閱讀體驗,所以為信徒營造閱讀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是「樂趣」,便是堂會領袖要考慮的服侍。
但現在的文化氛圍是不看文字!有動感的視頻吸引力更大,貼身和小道消息(八卦新聞) 讓人更有興趣。究其因,可能學校的教育已窒礙了閱讀,看書(或筆記)只為考試,離開校園後已沒有需要去閱讀,沒有去探索的誘因。在查經資料也不會主動閱讀(可能連聖經也不是經常讀……)的情況下,教會領袖如何可力挽狂瀾,改變這種風氣?牧者長執如何身先士卒?大家行動的誘因何在?
其實我們期望甚麼呢?閱讀本身是有不同功用的,對某些人來說,那是功能性的,有助懂得如何事奉、明白某段經文的意義、對工作有幫助。對另一些人來說,閱讀是心靈淨化、親近主的機會,是個人的享受。當然亦有人是為了做功課、完成作業而看書的。所以,製造「需要」是首先要做的事,然後才問如何達到這目標。久而久之,盼望閱讀的文化、氣氛可以被建立起來。怎樣幫助信徒明白和體驗到閱讀是「快樂」的,而且是「有功用」的,是可滿足他們的需要的,這些才是要關注和最困難的問題。
人總有一些需要,在不同的年階,需要也大有差異:初入職場的,可能要懂得如何生存、與上司同事如何交往;初組織家庭的,可能有親子、帶小孩等需要;較年長的,關心的可能是財政管理和退休生活,所以不能「一刀切」地在教會推行某類或某個主題的閱讀活動!因此,以小群體來做推行對象極可能是最佳的起點。例如在團契中組織一個興趣小組(三四人便可),特别針對某課題來閱讀,這總是一個開始。
而且不要忘記,不管是紙本書或電子書,書籍只是一個媒介。閱讀也可以是看雜誌文章(印刷或電子)、博客心得、圖集、漫畫,甚或視頻!閱讀形式可以百變,重點是針對需要而去閱讀資訊,這是改變不經常閱讀文化的起點。讀書會好像太嚴肅,可以不叫讀書會嗎?而且形式、聚會次數是可以改變的。教會團契聚會的查經分享,可否間中改作閱讀分享、電影分享?這些改變是要去嘗試的,看到大山,卻不願前行,只會坐以待斃。
我們不能否認紙本書籍的吸引力日漸下降,很多信徒寧願去看電影而不去購買一本書,而且數碼媒體的氾濫,亦對傳統出版帶來衝擊。但話雖如此,書籍的內容仍是最有價值的東西,如何把這些內容傳遞到信徒手(心)上,對出版社來說固然是挑戰,然而堂會又可如何配合?當信徒未有動機去買書,堂會能否購買呢?在寸金尺土的香港,於教會內設置圖書館或圖書角是奢侈的念頭,但若是值得去做,何不嘗試去尋求出路?今天坊間提倡漂書的做法,堂會可以做嗎?有沒有辦法考慮獎勵和津貼閱讀?若真的人手一本書,圖書館的書全在會眾中流通,那麼便不需這麼多書架了!
向信徒推廣閱讀確是又大又難的事,但和其他事工比較,又不一定會有巨大差異,問題是教牧長執能否以身作則,首先成立閱讀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