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慶雄
如果說誠信是今日對領袖的基本要求之一,應該沒有人反對。誠信是指一個人言行一致,所承諾的必會履行。孔子所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意思就是,一個沒有信用的人,是一個沒有方向,也不知可做甚麼的人。
沒有誠信,是因為內裡太多陰謀,太多個人的謀算。對別人不信任,因為底盤都是為了一己之私。試問我所言所行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又怎會坦白於人前?這便直接導致這人以第一個謊言來掩飾自己的私心,然後又以另一謊言來掩飾第一個謊言,之後便是無窮無盡的謊言,並習以為常,撒謊與掩飾被視之為理所當然。
我們見到一些領袖以「言語偽術」不斷破壞自己的誠信,是習非成是的結果。但是,我們也不該停留在指罵別人的不是上,至少還需要避免自己習非成是。
認為正確的事,特別是可以對別人做好事的時候,要即時行動,因為這是建立好習慣的第一步。習慣說謊便不會重視誠信,習慣善待鄰舍便不會只追求一己之私。箴言這樣教導:
你的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要施與那應得的人。你若手頭方便,不可對鄰舍說:「去吧,明天再來,我必給你。」(箴三:27-28)
有能力幫助人,不應為自己思考太多。若「手頭」方便,就是具體地在財物上可以幫助別人,便該即時行動。箴言在這裡是重申摩西律法:
不可欺壓你的鄰舍,也不可偷盜。雇工的工錢不可在你那裏過夜,留到早晨。(利十九13)
用利未記這段經文看,拖欠工錢是社會公義的問題了。原來「別人」包括我們的鄰舍、我們的下屬同事。若沒有做好承諾,把別人應得的(工錢、幫助)給他們,這是做成社會不義的起點。
因此,好人好事,要多思想、多做,並且要即時。這不是要建立個人名聲與社會地位,而是個人品格。消極看,社會上少一個自私鬼;積極看,社會上多一個好人,甚至有誠信的人。
領導箴言(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