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慶雄
日日都有人在說要對話、溝通,但最多見的其實是各自表述,各執一詞。說要溝通,其實是期望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從而改變,這心態是不能在高壓及情緒化的環境下達到溝通的目的,更不要妄想說服對方。
「佔中」後五年的今日,退群、絕交潮又再湧現。若你真心想改變這狀況,先要由自己學識「真正的聆聽」開始,以下內容不論在家庭、教會及職場都適用。
聆聽前先放下
首先是暫時放下立場,聆聽別人的想法。暫時放下,並不是撤回,你的立場不會即時被改變的。若你珍惜跟親友的關係,切勿為了堅持立場而失去溝通的機會。若是在高壓與情緒化環境,首要是聆聽對方的感受與想法,要做到聆聽,請先放下自己的立場。否則,對方還未完全表達自己,你便想離場。
聆聽前的假設
留心自己的想法,特別是關於對方的一些假設。在一些群組內,你看到對方「輸入中」,可能已猜到對方想表達甚麼,又或看到他/她所分享的新聞或相片,就算對方未說話你或許已經想回應。有時,甚至讀了標題已有情緒。這時不妨停下來,先自問:就算對方的立場與自己不同又如何?我是否已經假設,甚至「妖魔化」對方?
聆聽時的情緒
審視那刻自己的情緒狀態,若感不安、心煩、鬱結等,不宜看、不宜聽不同的意見時,暫時離場也未嘗不可。
聆聽者的自信
有時我們會感到對方的不同觀點是衝著自己而來,特別是身為長輩、上司、牧師的,可能會認為對方在挑戰自己的「權威」,侮辱自己的「尊嚴」。這是自信心與自我形象的問題,反對你的意見與否定你這個人/關係是兩回事。況且,若你真有「權威」,它絕不會因為一些不同意見而失去,真正的「尊嚴」也不是一兩句不中聽的話能破損的。
聆聽的時機
時機是指當時是否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去討論;當時的環境、氣氛,彼此的心情是否適合聆聽或分享等。社交媒體或whatsapp之類的群組並不是一個合宜的渠道去表達與聆聽意見。除非對話的雙方已有一定的認識,否則在沒有足夠的基礎下,易因異見與誤解帶來負面的情緒,繼而割席。
這段時間我們都須要學習放下成見來對話;接納異議是民主社會其中的一個基石,也是基督信仰合一的考驗。然而,我們的心靈與腦袋若只被單一訊息所佔據,自己也可能成為「人肉錄音機」,不斷重播自己的立場而沒有增進溝通。
#呂慶雄 #團隊領袖 #合一 #溝通 #聆聽 #衝突 #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