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慶雄
按甘陵敦針對數百位基督徒領袖的研究所得,能持續得力服侍終老,有六個共同特徵。
首先是擁有與神活潑的關係。屬靈領袖是跟隨者的榜樣,不是學習他們的帶領技巧或做事能力,而是他們的屬靈品格。與神有活潑的關係,意思就是常敏感神的聲音,期待神旨意顯明,日常的管理與領導過程中,看到是讓神居首位。中國內地教會第一位進入雲南怒江,向傈僳族傳福音的宣教士富能仁(James O. Fraser)便是一例,他強調「以雙膝事奉」,即時刻謹記要脆下禱告,求主引導和同工。這便是他能在上世紀初,在中國邊境地方能堅持事奉數十年,為這當時還是未得之民的民族改寫了歷史的秘訣。如今基督教被視為傈僳族的宗教信仰,而傈僳文正是由富能仁所創製的。
第二就是有不斷學習的動力。做到老學到老並不是口號,而是成熟領袖的必選之路。首先這是謙卑態度的表現,不論一個人多有學問與經驗,但世上未認識的人和事總比已認識的多。再者就是不斷向前的性格,世界不斷在變,需要也不斷在變,領袖不學習,又如何迎接每日都有的新挑戰?試想二十年前才開始流行用電郵,教會開始請人寫網頁,今日已轉為手機程式及即時短訊,作為帶領者,極需要與時並進,才能得著下一代人。還有一點,這也是一種重視永恆的態度。今生的工作與生活都是短暫的,珍惜及把握今日的機會,預備一個比今生時間更長的未來。有人說:等退休如果心想到時候甚麼也不做,其實與等死沒有分別。這話也反映了一種實況—停止學習就停止成長,只有死人才不會成長!
第三是擁有一貫的行為見證。這就如保羅勸勉以弗所教會,行事為人與所蒙的恩相稱一樣(弗4:1),要在行為上活出信仰,而不只是講出信仰。在信仰群體也好,在職場作帶領的基督徒也好,行為是最有效的見證。今日不少人評論基督徒「虛偽」,原因就是我們講得很理想,但行為與所講的道理相距太遠。領袖在台上是一個人,在台下也要是同一個人,基督徒周末在教會是敬虔的,在周一至周五在辦公室也是敬虔的。有些信徒領袖,在周末所用的屬靈詞匯、表情及行為模式,從沒有在辦公室出現過,職場世界與教會是兩個不同的世界。可以想像,他們在職場環境中為主作見證是非常困難的。
除了台上台下,在教會與職場的一貫見證外,在教會與家中的見證也需要一致。家是生活的真實場境,真我通常只在家中流露。一些教會同工並未能協調教會與家庭的時間和與家人的相處模式,而做成心理不平衡,並非罕見。領袖在台上呼風喚雨,回到家中可能要聽從配偶或子女的命令!特別是教會同工,在教會宣講的,多是行為表現的要求,在家中是否能做到?或者在家中是否有表現出要努力改善?從家人關係,其實可以看到這領袖的為人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