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規劃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呂慶雄

不知何時開始,生涯規劃成了非常熱門的課程,甚至香港教育局也設立專門網頁,而焦點是升學就業的選擇。無疑,這對很多人來說非常重要,能及早為自己的未來打算,作好準備,好的開始便是成功的一半。

香港現在趨之若鶩,但到底有多少人真的一早知道自己的志願?又有多少人真有能力能執行人生規劃?但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里斯汀(Clayton M. Christensen)卻不這樣認為。他在自己的近作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Harper Collins: New York, 2012),提到自己的故事:

中學時期已立志要進入《華爾街日報》當編輯。他進入大學時選了經濟,認為讀經濟能有助成為《華爾街日報》出色的編輯。之後在哈佛繼續進修,拿了MBA,讀MBA的第一年,他向《華爾街日報》申請了一暑期工職位,但卻沒有回音。當他在哈佛第二年時,有一商業機構聘請了他,並在經濟上繼續支持他碩士進修。他想,這必定更能幫助他畢業後加入《華爾街日報》了。畢業後他繼續在這公司工作數年,仍念念不忘進入《華爾街日報》的志願,只是有朋友建議與他合資開公司,當公司遇上87年股災時,就在他離開公司的第二日,他進入了哈佛商學院繼續進修,成為博士生。當時,他仍有爭扎,是否應放棄他一直在追求的夢想?

到底甚麼是生涯規劃?克里斯汀說,無論是一間公司或個人,你願意投資資源的地方就是對你重要的。生涯規劃不應只局限在工作上,因為一個人最後的成就並不反映在工作上。而健康、家庭、與同事鄰舍等的關係,其實更為重要,但現實中這些都被省掉不看。完整的生涯規劃是以整個人的生命來看,而不是做甚麼工作,你的品格為人更為重要。

我不是要推翻生涯規劃的價值,只是當一個人還未清楚自己是誰,真正的能力是甚麼時,如何規劃?我近來常做的訓練—SHAPE,就是透過認識神所造的特質,嘗試從中尋找自己的人生方向與目標。最理想的,當然是為自己設計人生使命宣言,之後一步一步實踐。這也是生涯規劃的一種,不過不是就業,而是尋找神的心意、神給人的召命。我們稱這為「以終為始」的思考。

不過,我會多補充一句,我們現在所計劃的,可能只是個人願望,不一定是神的心意。但有規劃總比完全沒有想法好。而箴言更提醒我們:

教養孩童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廿二6)

這金句不只是教養孩童,用在家庭或主日學的教訓中。教導是一道命令,要讓人從小學習真理價值,這「道」是指方向、生活及做事方式,即是說學習不只是頭腦的知識,還有實際如何做好一個人。從小教育一個人成為怎樣的人,而不是只引導他做甚麼工作。

現時香港的教育文化,初中生要選科,學校所教的是甚麼科目有出路,易入大學,易找工作等,這都是現時生涯規劃所傳遞的信息。我卻不這樣認為。擁有神的生命,不會怕沒有出路。既然不怕沒有出路,便放膽憑喜好、能力,或以SHAPE來選科,並且學做一個完整的人。

而這學習的效果是一生的,這才是真正的生涯規劃。

領導箴言(六)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