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確定中的靈命update

Image by OpenClipart-Vectors from Pixabay

賴淑芬

凡事有定見的領袖?

最近碰到一位領袖,他知道我是個尋求和明辨神心意的人,對屬靈的事頗有洞見,就告訴我他的新異象,希望我能為他的異象把脈。怎料我告訴他,從前我較能確定自己的領受或感動,如今卻常在不確定的狀態,覺得知道的愈來愈少,能掌握的變得愈來愈有限。我說我深深認同雅各書四13-14節所言:「……今天明天我們要往某城裡去…其實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朋友有點失望,但對於我毫不掩飾自己的軟弱似有點愕然。

面對複雜失控的世代,舊的知識和經驗都不敷應用。作為領袖,除了說見步行步,就給不出很有把握的忠告。縱然自己是神學院老師,在台上教書振振有詞,台下卻觸碰到自己的無助和脆弱。我深思在這個大困局下,人如何調整信仰以應付生命的不確定性,並從中獲益!

肯定神學與否定神學

就是這種求知,當聽到潘怡蓉博士講「否定神學」(Negative Theology),我為自己的困局找到新的詮釋。「肯定神學」的框架是因果關係,從A得出B。許多信徒慣用邏輯來解釋信仰的關係,也基於多年認知來歸納出答案,有一套對信仰的固定看法和答案。而「否定神學」則告訴我們從A不一定得出B,強調我們不能說對信仰一定有把握;看不清的,就不敢說我知道。如今的新常態正正衝擊著我們以為「知道」的固有想法。「否定神學」描述人性中認知的有限,我們對信仰的理解和表達仍相當有限,所以不要用固定方式來框住對上帝的論述。在面對不可掌握的上帝、不確定的明天時,騰出一個謙卑的心靈空間,保持在奧祕上帝面前的靜默。[1]

逆境中的新酒新皮袋

上帝的意念高過我們的意念,上帝的道路高過我們的道路。人對上帝的認識要存著開放性,容許自己不斷擴充對上帝的體驗與論述,修正對神的認識。我們縱然未能洞悉上帝旨意的全貌,能做的是繼續敬畏,靠恩典活每一天,繼續行每天的一小步,或許柳暗花明又一村,而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固定的信仰表達帶給人一種能掌握和能預計的安全感。但開放和容許信仰被修訂,能讓人保持對未知和奧祕的敬畏,跳出自己對神的固有框架,反而多了一份安然,是種成長的思維模式。若神透過逆境來吸引我們注意,要震動我們舊有的信仰觀念,那現在是時候更新變化,迎向新酒新皮袋了。

不確定中的靈命update

神學家奧古斯丁說:「若你能理解,它就不是上帝。」我們的信仰永遠都在一個歷程中,是現在進行式。過程中,不免產生懷疑和掙扎。否定神學卻讓我們看到,接受不確定性的同時,還是可以擁抱信仰,仰望那行新事的主。

在變化萬千的現代社會,我們需要不斷更新版的地圖,這份地圖建構在熟悉的地理上,卻能標示出最新的路線變化,指引尋路的人。[2]

歡迎瀏覽《領袖生命事工網》http://www.leadersbedoing.net/。

Youtube頻道- 陸續上載服侍貧窮人的分享。


[1] 伍潘怡蓉:〈從否定神學看靈程路徑〉,《校園》,第58卷5期(2016 年11、12 月),頁44-47。

[2]  同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