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在有意義的事情上

在埋怨疫情打亂了我們的生活作息時,有否想到這其實是個很好的時機去作出轉變?聚焦不一定是減少或取消已有的事工,當發現有新需要,或舊有方法可能行不通,便要創新,找尋新方法及新內容。現在是最合適的時候去檢視一番,今天不變,更待何時!
Image by Free-Photos from Pixabay

◎劉忠明

疫情令某些教會事工停頓下來,很多聚會也轉到網上進行,在埋怨疫情打亂了我們的生活作息時,有否想到這其實是個很好的時機去作出轉變?

現今疫情似有轉好的跡象,大家可能已急不及待地計劃何時重開所有活動,但請大家不要心急,反而要看看哪些活動真的有價值,哪些沒有了也不可惜,以至我們可以將有限的資源聚焦在教會的使命和目標上。現在是最合適的時候去檢視一番,今天不變,更待何時!

以往我們總覺得多點事工不是問題,但疫情期間,崇拜、團契、主日學等轉為網上進行,各種慶祝會、退修會、聚餐旅行活動等則取消了,大家多會感到可惜。然而沒有了某些實體聚會和會議時,事實上我們又感覺比較輕鬆,所謂「靈命」「事工」也好像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假若你真的有這感受,便要思考這些活動是否已沒有甚麼價值,可以取消了!這正是管理學中要「消除」沒有附加價值的東西的概念。

除了取消沒有太大價值的活動外,也可減少某些活動的次數及某些要求。例如疫情期間,若職員會議及同工會議的次數減少了,但效率和成果可能差不多的話,日後減少開會次數便不成問題了!這樣便可把資源集中在真正有需要的地方。

聚焦不一定是減少或取消已有的事工,當發現有新需要,或舊有方法可能行不通,便要創新,找尋新方法及新內容。例如在網上授課,因為大家專注力有限,作教導的,便要比實體授課多花心思,除了集中於要講解的,更要配合不同的表達模式來提高吸引力。到了現階段,又有新的科技可幫忙了,有些的軟件可以展示要介紹的地方實景、地理位置、當地人生活等,甚至有分組討論功能,令大家上課的互動性大大增加,自然令專注力和投入程度都能相應提升。

這年多以來的社會、政治事件也讓我們意識到教會跟社會的步伐有差距,跨代牧養因而顯得更重要。查考聖經固然是堂會教導的根基,但研讀的視角和處境化的應用亦不能忽略,舉辦一些適合會眾的課程實是當務之急。

教會停擺讓我們看到一些平時看不到的問題,例如沒有了實體崇拜和團契,我們才發現有些弟兄姊妹聯絡不上,可能是他們不太懂科技的緣故;又有些沒見面一段時間,則感到關係大不如前……這都意味著大家原本的關係薄弱,作領袖的便要思考如何關顧弟兄姊妹,加強彼此的關係。同時,我們面對著不明朗的環境、經濟環境轉差,很多人的情緒都受到困擾,教牧同工及領袖組長此時正好作好準備,提升自己的應變能力去幫助有需要的弟兄姊妹。

能夠乘時改革可達到最佳的效果,讓我們抓緊眼下的時機,重新調配資源,聚焦於真正有價值的事上;對會眾有敏銳的心,在這多變的「新常態」下,培養他們作時代的門徒。不要再浪費時間和精力在因循卻沒果效的活動上!Be focused.

廣告

堂會可如何轉變?

◎劉忠明

我們常聽到「變幻無常」這句話,也深信「轉變才是永恆」,可惜當自己身處急速轉變的環境,卻不知如何改變!那些積極改變的教訓也變得不管用,因根本無法預計環境會怎樣改變,做不了部署!商業機構如是,教會何嘗不是呢?

雖然現在難以掌握環境將如何改變,但教會應知道該要往甚麼方向走,至少當明白在世的使命,只是不太知道如何去實踐!若在這處境中應用策略管理概念,也許可看到一些端倪。

策略管理一般都會問企業在當前的形勢下正在做甚麼,接下來又應做甚麼,如何達到理想中的境地。簡單來說,就是去檢視現在運作的成效,資源運用是否正確,又應向甚麼境界發展。

教會應用這概念,其實是在尋找和確定堂會的定位,即是要服侍哪些信徒、怎樣去服侍,現在是否有效地讓他們得到最大的益處;因此明白會眾現在的境況是起步。很多堂會的領導人都相信自己十分理解會眾的需要,所以會設計很多活動來牧養他們,然而這些由上而下的餵養是否全是對的呢?

過去一年香港的劇變突顯了堂會的不足,有部分堂會甚至是已跟社會脫節。例如在教導上只強調心靈的喜樂平安、和主親密的交往,而忽略了信徒在職場上的掙扎,不自覺地將信仰和工作分開;社會、政治等議題更是入不了教會,安份守己做好公民是他們的基本價值觀,所以當社會政治環境有大變動時,教會便手足無措,以為能夠以不變應萬變。其實我們過去已看到不欲轉變的問題:青少一代的流失、正值壯年的對前途迷惘、年長的對年輕人的不滿等等,這在在顯示出傳統的牧養模式成效不大。

堂會的定位當然是要從會眾的需要出發,例如教會的使命是使萬民做門徒,目標可能是有「豐盛生命」的門徒,但何謂豐盛?門徒愛人愛神的生命如何在當下表現出來?牧者長執們有否具體地思考會眾確實的需要?請不要停留在罐頭式的門訓課程,只講讀經祈禱、信心喜樂、傳福音等,而是真的要去理解弟兄姊妹當下在工作、家庭、社會的掙扎,在生活上他們希望見到的是怎樣的生命,而堂會的領袖希望會眾是怎樣的信徒。要注意的,是我們沒有一個適用於大小堂會或不同群體的模式。

舉例來說,中學生開始對教育制度和課程內容感到困惑;大學生會思考社會如何行公義;有家室的職青要面對的不單是親子問題,還有是對未來生活的恐懼;老年人會關注身體變化、對子女的掛念……所以群體各有不同的需要,堂會要怎樣具體地幫助他們活出信仰呢?雖說人人不同,當中有否一些相通的元素呢?大家共同去探索吧!

沒有教牧、長執可以解決所有人的問題,所以重點不是提供答案,而是牧者、長執和會眾一齊去找答案和出路。豐盛的生命不是人可以賜教的,卻是可以一同探索、一同澆灌、一同成長的,這種肢體相顧的關係才能建立基督的身體。

小堂會又往往因資源問題,可做的事不多,那麼可考慮請別人幫忙,如某些特別課題甚或聖經研讀,可以考慮找「外援」!現時網上資源眾多,堂會可把握機會,與會眾一同參加機構、神學院的網上培訓課程,然後分組按自己的需要作討論。總之,切合堂會的實際情況,大膽去嘗試,應該不難做到的。 作為教會的領袖,我們要掌握會眾的脈搏,明白他們的需要,不能再墨守成規,自以為是。重要的是我們願意與他們同行,共同建立愛鄰舍的群體,有了愛,眾人便認出我們是耶穌的門徒了(約13:34)。

教會需要你

Image by Peggy und Marco Lachmann-Anke from Pixabay

◎劉忠明

親愛的小羊,

謝謝你的信,我看到的是你愛教會的心,而不是加重我們的擔子。我們明白你的憂慮,你提及的確實是我們牧養上的難處,亦是不能逃避的!但我們更相信教會有你這樣的弟兄姊妹便有希望。請不要放棄,教會需要你們。

過去一年是我事奉這麼多年來最艱辛的一年,各樣衝擊突然而來,正面來看,這是上帝讓香港教會思考應如何改變的機會。我們習慣了在舒適的環境下崇拜、聚會,想當然地認為所做的一定是對,以至做事和牧養的方式都一成不變,甚至變得教條化!在沒有實體崇拜時進行主餐禮是一個好例子,讓我們有空間反省主餐的神學意義,因此可以適應遙距地同守主餐。在不能聚會時,我們真的減少了聆聽弟兄姊妹的困難和需要,電子平台不能接觸所有人,而上門探訪在短期內也難以做到,故此我們只能禱告疫情快些減退,讓我們可以再聯繫。然而弟兄姊妹可否發揮守望鄰舍的精神,在安全的情況下,關心住在同一屋邨的弟兄姊妹嗎?也許這是發揮創意的時候。

教會另一大挑戰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去宣講和教導,這是實踐門徒培育的關鍵,在政治敏感的環境下闡述有聖經真理卻不離地的訊息,對某些教牧是困難的。社會文化令會眾很易給牧者貼上標籖,教導不處境化便是離地,埋身一些就可能被某些人批評,怎樣拿揑在現今處境下應用真理需要一定的經驗和智慧,希望弟兄能多多為牧者禱告。

總而言之,作出改變是教會繼續實踐福音使命和在社會做光做鹽的大方向,擺在牧者面前的任務是和信徒同行,思考如何和怎樣改變!近期有人提出「調適領導」這概念,作領導的要留意身邊的變化而更新,這想法不是甚麼新鮮事物,因應環境改變而更新變化不是保羅一早提醒了我們的嗎?為的是要察驗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那麼,今天神在我們的堂會有甚麼旨意呢?我希望和同工及弟兄姊妹們一起去尋求。

作為牧者,我不會假設我們比信徒更有屬靈遠見,然後指示你們。我們明白自己的職分是牧養和同行,特別對新生一代,家長式領導已行不通,我們要進入他們當中才可牧養,然而怎樣才能讓他們接受我們呢?若大家沒有共同的使命和目標,又怎能同行呢?過去我們習慣從上而下的領導模式,長執教牧訂下主題、目標,便假設那是眾人所需所愛的,這假設是錯的,我們要改變的是這種「我比你強」的心態和文化,這也是保羅的教導,當看別人比自己強,才可有一致的心思和想法,因此我們牧者團隊首要的任務是找出進入羊群中的方法,才可做好牧養的職分。

釋放信徒的動力也許是我們第二個重要的任務。你應該明白單靠數位同工並不能牧養所有會眾,我們相信這也是某些信徒的職分,你們當中不少有教導、傳福音、領導、勸慰和聆聽的恩賜,你們雖沒有被呼召作傳道人,並不等於沒有牧養的召命,若有多些信徒參與牧養,特別是服侍年青一代,相信可以解決要和信徒同行卻人手不足這問題。大家同時可調整個人的使命,堂會必能在疫境和逆境中前進。

弟兄,你願意成為我們的同行者,願意改變我們過去單向牧會的文化嗎?我們需要你!

願主耶穌的恩典常與你同在!

愛你的主僕

我想幫忙,卻擔心

Image by Peggy und Marco Lachmann-Anke from Pixabay

◎劉忠明

敬愛的主任牧師,

謝謝你數個月前的回應,讓我更明白教會在艱難時期的一些牧養考慮,請不要誤會我後來沒有回應是不同意你的看法,事實是我在思考可如何幫忙。可惜疫情沒有好轉,教會停了實體聚會差不多半年,好不容易恢復了兩週,如今又要停止了。在螢光幕前的教導和查經總好像隔了一層紗,弟兄姊妹缺少了實體的牧養,靈命好像也受到影響;我相信這對教會而言也是雪上加霜,我開始明白教牧同工在急變和複雜環境下服侍的難處。

今天我鼓起勇氣再次執筆寫這信給你,是想表達我在過去半年的一些觀察和感受,分享一下我的需要,希望你不會介意。

首先,我欣賞同工的應變能力,在疫情再次肆虐,很多事情要關注下,你們果斷地停止了實體聚會,值得一讚。而且過去數月,每位同工都成了IT 人,在視像會議和直播崇拜中表現揮灑自如。網上崇拜、聚會,在家工作、視像通話等的確減省了不少交通時間,帶來不少方便,但也增加了我們不願出外的墮性。同時會眾發現了網絡世界有不少靈糧,自己堂會的牧者不再是唯一的供應者,而且也可按自己的時間收看,這種「自己作主」的文化會挑戰牧養的素質。尤其是年青的一代,本來已對刻板的教會聚會不太熱衷,如今在網絡上便得到釋放!疫情過後,堂會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嗎?我非常擔心這群弟兄姊妹。

雖然可以維持崇拜,查經也可在網上進行,但始終代替不了面對面的個人關懷。大家為了安全起見,都不太願意跟別人接觸,改以短訊或通話來溝通,這種以電子產品的關係牧養少了人性,雖比沒有的好,卻容易遺漏了一些有需要的肢體。我相信有些肢體是十分珍惜跟牧師在崇拜後的接觸,可是現在沒有機會了,他們也不會主動找同工,如何可以接觸他們呢?

疫情也不會令已存在的問題自動消失,特別是因著社會政治的變化,大家對政府、對國家的看法更分化,容易產生兩極化的危機。移民再次成為熱門話題:留下有甚麼前途、離開又有甚麼機會?牧者怎樣安慰失望的會眾呢?老實說,身旁的朋友都在安排移民,我也不能倖免!況且教會和社會的關係亦衝擊著牧者和會眾,不表明立場也是一種立場,而這也不只是兩代間的鴻溝,亦是不同政治取向和利益群體間的矛盾。和稀泥的教導不是出路,但不是所有事情都有清晰的聖經立場,有某些傾向的釋經會令某些群體不高興,教會不能討好所有人,破裂的關係真的不容易修補,「和而不同」似乎並不能實現,因此我也擔心教會的前景!

我希望所提出的問題不會加重大家的負擔。我的觀察也許有偏差,請見諒。你明白我是愛教會,是支持你們牧者團隊的,只是眼看疫情及社會環境變差,弟兄姊妹好像失去了信心和方向,教會也寸步難移,自己也在問如何維持或更新過去的教會文化,更準確地説,教會在此環境下可如何自處,又怎樣牧養?盼望牧師能夠給我一些指引,讓我們作信徒的可配合,雖不一定可以有效果,然而仍可禱告支持。

願事奉得力!

小羊敬上

覆同行者小羊

people-431943_1920

Image by aykapog from Pixabay

◎劉忠明

親愛的小羊弟兄:

平安!謝謝你的關心。真的衷心感謝,在這個多月來,你是第一位願意和我們溝通、問安的弟兄,我們為此感恩。我們不會認為你加重了我們的壓力,請放心。

是的,去年下半年的社會事件已經令我們頭昏腦脹、不知所措,現在又發生疫情,很多事工不能推展,特別是一些復和活動,現在都要叫停,請你在禱告中記念。正如你所說,我們都同在此環境中生活,亦有保護物資缺乏之苦,所以弟兄姊妹徬徨無助的心情我們是理解的。你指出要實踐分享的文化是急切的,然而如何做卻是艱難,我們都沒有這方面的經驗。

相信你也明白任何決定都不能取悅所有人。舉例來說,我們上星期決定暫停崇拜時確實有不少掙扎,那時社區感染的風險並未太高,我們要暫停聚會是否太倉卒呢,這在同工和執事間確有不同的意見。真的,甚麼時候必須停止多人聚會才合適,並不完全是科學的問題(在教會這也不是政治問題!笑),因沒有明顯的指標。然而我們也知道有些會眾並不理解,他們覺得還未有社區爆發,應不用停止聚會。他們並非沒有道理,只是對牧者來說,這是負責任的預防舉動,我們承受不了數百人聚會時交叉感染的風險。所以,有些堂會走中間路線──網上及實體崇拜並行。

至於你提及的心靈和經濟需要,我們極之贊同。若弟兄姊妹需要直接見面來進行輔導,我們樂於聆聽。同時我們知道現今的科技可以大大提升彼此的聯繫,視像通話已經不是單對單,而是可以多人同時進行,所以小組聚會其實並非完全不可能,只是大家還未習慣而已!同時,主日學也不用停止了,可利用科技進行教學,各大學「復課」基本上也是線上教學!我們也在想怎樣推行,看來教會可藉此機會來一場科技革命!

至於經濟方面,我們預計到可能面臨的困難。除了常設的慈惠金外,可能要制定特別措施來幫助某些家庭渡過難關。目前除了口罩和消毒用品外,就連糧油日用品也有人搶購(若對福音也是這麼熱切便好了),所以教會當前要做的,是鼓勵大家在此困難時期能夠分享一些物資。當然大家都要有些儲備,我們不鼓勵毫無儲備地捨己。我們要照顧有急切需要的人,但這涉及一些物流安排和公平準則問題,希望你能明白,教會將儘快回應大家的需要。

但歸根究底,市民(包括我們的會友)是出於對社會情況的恐懼和對政府失去信心才有這些瘋狂行為。作為牧者的,除了天上的事,也要關顧地上的事,有責任給會友帶來安慰和盼望,肢體間亦要互相照顧,這比較實際和快捷。小羊弟兄,你能否在團契中發動弟兄姊妹留意團友的需要?我們這些牧者,則會準備一些靈糧,在電子網絡中發放,作為後盾,希望大家都能憑著信心渡過紅海!

弟兄,十分感謝你的來信。我們知道自己的力量是不足夠的,上面所提的也不一定立時可以做到,但我們感恩有像你這樣的弟兄,我盼望教會內有更多「小羊弟兄」,真願耶穌基督興起這樣的工人,在這時刻服侍眾人。在此我想起雅各的話:「忍受試探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經過考驗以後,必得生命的冠冕;這是主應許給那些愛他之人的。」(雅1:12)

在可行的情況下,希望有機會和你一起喝咖啡,深入溝通和禱告。願主耶穌的祝福常與你同在!

愛你的牧者謹覆

牧者們,你疲累了嗎?

◎劉忠明

親愛的主任牧師和傳道同工們

首先要向你們道歉!在這過去的半年間,很少機會和你們問安和溝通。我看到教會內弟兄姊妹為了社會事件而有爭抝,也看到你們盡力維護合一,但你們所做的似乎沒有甚麼效果。而我這個小人物知道幫不上甚麼忙,故只好選擇站在一旁,默默禱告。

在疫情蔓延時才忽然想起(可能是聖靈的提醒),你們也是需要支持的啊。可惜真的人算不如天算,疫情變得嚴峻,連聚會也要停下來,大家不能見面,只能借此向你們問安。

我現在才真的感受到你們的困難,之前的不提了,只是這個月來,當開始有確診肺炎的案例,教會便已經要思考聚會的安排。要停止聚會嗎?要「一刀切」還是只停止高危群體(長者、小童)的聚會?小組還能聚會嗎?相信同工和執事們都有不同的意見,很難作出適當的決定。好了,當疫情轉為嚴重,你們決定暫停所有聚會後,又要思考怎樣維持沒法聚在一起的崇拜、維繫團契生活、處理同工當值問題。而當物資缺乏,又要思量弟兄姊妹的缺欠等等,真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累才怪呢!

其實要怎樣滿足弟兄姊妹的需要和幫補他們的缺乏呢?所謂在抗疫中同行又是甚麼意思呢?我想這都是你們的問題,也許我嘗試和你們一起探討。

在今天的疫情下,心靈和經濟可能是兩大考慮。心靈方面,信徒擔心自己會否染病是真實的感受,接著思考的是如何保護自己和家人。在保護物資不充裕時,怎能不惶恐和驚慌呢?加上不同的信息滿天飛,醫護罷工又令弟兄姊妹分裂,對政府也多怨氣,真是不能安眠。牧者們要做輔導者去聆聽和安慰,又要做「消防員」去撲滅紛爭的源頭,更要做好牧人去扶助軟弱的肢體……凡此種種,對我們當然有好處,亦會感受到你是和我們同行的,但你們能做多少呢?你和你的家人亦活在此種環境下,同樣不能置身事外,我們總不能只期望得到牧養,而不去付出啊!

長遠來說,經濟必然轉差,就業不足和失業者即將大增,這不單對會眾構成個人壓力,教會的財政也必然受影響。如何幫助這些有經濟需要的弟兄姊妹,是教會將要面對的問題。也許我們當中仍然有些豐足的會眾,但畢竟缺乏者會增多,建立好的分享文化,讓施與受的都甘心樂意,這才是有愛的肢體。具體怎樣操作似乎是另外一個難題。

對不起,好像對你們有很多期望,加重了你們的壓力。但我真的希望教會能有所作為,在困難的時刻更能發揮光和鹽的作用,成為更有使命的群體。至於我,不單願意接受牧者們的差遣,更樂意和你們同行。

願主的恩惠常與你們同在,祝福你們的事奉。

愛你們的小羊謹上

牧師,你做了甚麼?

reed-603032_1920

Image by TanteTati from Pixabay

◎劉忠明

堂會發生問題時,會眾總會問「牧師,你做了甚麼?」,特別是現今社會出現分歧、會眾間有爭議的時候。他們背後當然有不同的動機,有些是不滿、有些是困惑、有些則是真誠地希望教會能做點工作。不管牧者如何看待社會事件和牧養關係,弟兄姊妹總覺得牧者一定要做些甚麼,才感到是被牧養。

今天,要牧者公開表達自己的政治取向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更何況這也不是牧者要做的事。牧者的召命是牧養羊群,讓信徒來到基督面前,做個好門徒。牧養不單是關顧和認同,也要教導和引導,讓聖經的真理進入人裡面,然後在生活各個層面活現門徒的生命,因聖經「對於教導、責備、糾正、訓練人行義,都是有益的,讓屬神的人得到充分的裝備,可以行各樣的善事。」(提後3:16-17,新漢語)

今天有些堂會,在面對社會議題和會眾間關係的問題時顯得無所適從,主因可能是會眾對聖經真理掌握不多。無可否認很多信徒到教會都是尋求安慰、得平安,他們認為信仰是個人的事,不用理會社會發生甚麼事。除了傳福音和一些社區服務外,社會所生的事是不需要花時間去理解和參與的,更遑論討論和參與政治。

這種信仰和社會事情的分割不是很明顯的,可能信徒也察覺不到,直到面對某些貼身的議題要表態是否支持,又或是自己跟家人、團友對某個社會議題意見嚴重分歧時,才發現有問題。信徒要何去何從呢?牧者此時責無旁貸,一定要負起教導的責任。問題是教導的內容是甚麼和如何去教導。

從現今的情勢來看,會眾要弄清楚的是聖經怎樣看政權和公義這兩大議題,延伸出來的便是教會在世的使命。這些好像是老生常談的題目,每人都有一些答案,但切實地在此時此刻的香港情境下,這些理解是否仍然正確,並且如何實踐呢?相信不是很多弟兄姊妹對這些題目有深度的個人思考,通常都是依據過去的經驗和教會傳統而有一些結論。就讓我們藉著今天的情況,實實在在地研經,同心尋找上主在香港教會的心意。主日崇拜中的教導當然是一個選擇,但崇拜卻不能夠有充分時間去討論,所以主日學、小組查經、研習會,甚至退修會都是可行的,重點是提供機會讓堂會內的弟兄姊妹在扎實的聖經基礎下,去思考堂會的使命,這些場合不應是牧者單向的傳遞,而是雙向的交流互動,大家切實地為堂會的未來理出一個方向。

另一方面,去牧養關係破裂了的弟兄姊妹亦是需要的,而這種牧養照顧往往是很個人化的。然而在現實環境中,不是很多弟兄姊妹認為自己有問題,要負上復和的責任,因此可行性較高的是組織人際關係、團契生活、情緒管理等的研討會,讓信眾在較自然的環境下審視自己的問題,明白信眾的差異和解決一些偏差。在已實行分齡牧養的堂會,這更容易進行,例如可以在不同群體針對跨代異議的問題來敎導,將復和的觀念和方法引進家庭、教會和職場生活當中。

牧師確實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現在的環境亦提供了查巧聖經的土壤,讓聖經進入信徒的生命中。若把握不到這個時機,恐怕會眾便失去裝備,行不到善事,信仰生命難以更新,慢慢地也失去對領袖的信心,堂會只是因循地運作,漸漸地失去影響力,像老底嘉教會般不冷也不熱,終於被捨棄!(啟3:16)

復和,基礎在哪裡?

◎劉忠明

轉變要有成效,需要針對問題的核心來變革,卻也不可忽略已浮現的表徵。只說長遠問題要長遠解決而輕看現況,則可導致改革功虧一簣。例如現在堂會的跨代、跨階層矛盾和異議,無論是否已經外顯,都要積極處理。概括來說,堂會內弟兄姊妹需要的是復和。

要實現復和,要有客觀條件的幫助,例如社會和堂會的氣氛。聖誕節是記念耶穌的降生,而復活節則是赦罪救贖的時間,教會可以把握這些節期來傳遞復和的信息,但無論如何,復和的基礎始終離不開個人。

在個人層面上,首先是態度問題;態度多多少少也反映了價值觀和認知經驗。香港的華人教會多是單一文化,上一代還有說方言的堂會,例如潮州話教會,但近年教會已漸漸變為以廣東話為主,而且大多屬保守福音派。堂會內的多元文化是少的,而政見不同在香港更是新鮮事物。在外國的教會,支持不同政黨的人都習慣一同崇拜,例如美國的福音派教會雖然傾向支持共和黨,但支持民主黨的弟兄姊妹仍會在同一教會敬拜,只是投票時作不同的選擇而已。試想想耶穌的十二個門徒也不是同一黨派的,祂的跟隨者更是來自五湖四海,今天我們為何要囿於政見而不能復和?基督是有超越性的。

所以若能有此等多元文化共存的經驗,我們便不必採取敵對的態度。現在很多人都懂得分辨信仰中的相對性和絕對性,而不會貿然否定他人的想法。根本的改變要由自己開始,惟有能接受不同的看法才可寬恕別人,這是由尊重別人開始,不強求別人一定要同意自己的看法,不以自己為中心,不再以為自己才是掌握真理的人,那麼我們便易些跟持異議的人相處。

當然,出現分歧是由於大家對現象的不同理解而有了價值判斷,但為何我們會早早認定是別人有錯或別有用心,從而很快地下了必然愛不下對方的結論?在神面前我們都不完美,但我們都是按祂的形象造的,我哪裡比人優越呢?就讓我們接納自己和別人的有限,以此為復和的基礎,然後才可以對話,才可以建立「和而不同」的關係。我們寛恕,不是因為有極大的愛心可以包容別人的過錯,而是看到自己也是如此,這才是聖經的道理。

也許要我們學效耶穌的樣式有點困難,祂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精神可能實在離我們有點遠,我們頭腦上也許明白,但感情上不能放下;要面對那虛假和面目可憎的人,我們真的做不到,那怎麼辦?有時候我們得接受自己的軟弱,做不來不等於要放棄,慢慢學習才是出路,祂必憐憫,你相信主可以成全萬事時,也要等候祂做事的時間。保羅明白至聖的道理,然而他卻說不是以為已經得著了,他只是向著目標努力去做,盼望得到神為他預備的冠冕。

我們不能抗拒現已改變的堂會生態,卻可以立即開始這復和的旅程。今日的教會願意以此為牧養的目標嗎?

要改,但不要錯判

reason-3353775_1920

Image by Susan Cipriano from Pixabay

◎劉忠明

轉變是要把握機會,乘勢而上,那便事半功倍,然而在籌劃變革時要留心,不要操之過急,以致錯判形勢。若不知道要改變甚麼,又或改革的方法不對,最終只會一事無成。

堂會要改變,首先要了解清楚今天面對的問題是甚麼。正如人生病,就要去看醫生,所謂病向淺中醫,因著不同的理由而拖延,決不是好事。醫生斷症亦很重要,醫生會盡力分清楚病徵和病源,但在堂會,我們有時會將問題的表徵和原因混淆。探究病源確是專業的判斷,所以由富經驗的牧者和領袖來斷症是重要的一步。

為何我們容易混淆表徵和原因呢?因為我們常會先入為主。例如某人經常遲到,我們便會歸咎他有不守時的陋習,也不尊重別人,這種沒有深究原因便下結論的情況經常出現。回到今天堂會的情景,部份堂會近日崇拜的人數和奉獻金額都下跌了,是甚麼原因呢?要處理這問題,應該作何改變?

我們很容易便會説群眾運動是主因,它既令會眾分裂,又影響經濟,所以弟兄姊妹減少了聚會,奉獻自然下跌。這是容易得出的原因,似乎也沒有甚麼不對的地方。但這些原因會否太表面呢?沒錯,關係撕裂、經濟轉差或會令聚會人數和奉獻減少,但哪個才是主因?還是兩者都不是,有更深層次的問題存在呢?

社會局勢不穩無疑有一定程度的影響,然而這不正是人們尋求心靈得安慰和出路的時刻,那麼為何堂會聚會的人數不升反跌呢?也許是堂會未能提供人們所需吧!福音的本質是不會變的,然而在社會上的適切性卻可能落後於形勢。耶穌說:「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宣告:被擄的得釋放,失明的得看見,受壓迫的得自由,宣告神悅納人的禧年。」(路4:18-19,和修本)在現今的香港,堂會是否做到耶穌所吩咐的各樣事情呢?若不是,要改變的是甚麼呢?

堂會未能履行應有的使命及滿足會眾的需要或許才是真正的原因。這就是說堂會失去了屬靈的吸引力,令人卻步!若是真的話,以社會的事件作為病因便是錯判。有人認為青年人離開堂會,是因為他們不滿意堂會對社會事件不作回應,但為何他們期望堂會要回應,而堂會沒甚麼回應呢?這不是政治取態的問題,而是屬靈的問題。是堂會有沒有社會公義及社會使命的覺醒,是對福音的詮釋,是實踐對人的價值和尊重的表現。因此堂會若只著重教導年青人要順服、要有信望愛,明白政權的短暫性等等便是不足夠,亦代表堂會沒有深入處理真正的病因!

這不是說不用理會表面的原因,我們仍要處理情緒、仇恨、復和等問題,也要在經濟上幫忙受困擾的會眾,但堂會亦不能輕看聖經的理解及結合現今情景的教導,惟有會眾感受到牧者是與自己同行,聖經是按著正意分解,且和生活有關,他們才會認同堂會,願意更接近基督。

小心分辨真正的問題在哪裡,才能作出有效的改變。那麼堂會應如何改變呢?耶穌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把自己的平安賜給你們;我給你們的,不像世界所給的。你們心裡不要難過,也不要恐懼。」(約14:27,新譯本)願各堂會都得到平安!

轉變,是要把握機會

opportunity-396265_1920

Image by Gerd Altmann from Pixabay

◎劉忠明

我們常說要改變很難,每當希望推行某些變革,總會遇到阻力,不是會眾不願意參與,便是無法堅持下去。傳統變革管理的智慧是把握機會,乘勢出撃,這樣便水到渠成,也較易持續下去。也許今天的堂會要學習把握眼前的機會更新堂會!

若檢視今天香港的情況,教會究竟希望做些甚麼?很多人都說當前急務是牧養青少年、使弟兄姊妹復和;也有人說聖經教導雖是長遠的任務,但亦應由今天開始準備了。無論是哪種事工,首先要問的,是這些是否教會和會眾的迫切需要?現在是否適合的時機去做?如何有效地執行反是較次要的問題。

今天的年青人,思想、行為明顯跟數代前的年青人有顯著分別,們對社會變革有一定的訴求。而不同堂會內的年青人心態也不盡相同,但整體而言,他們希望自己的聲音能被聽見、公義能彰顯,更重要的,他們希望信仰不是只在心中和嘴巴上,而是能夠活出來的!這種訴求跟耶穌所期望的「門徒」特質有何分別?耶穌同樣期望信徒能活出信仰,在不同的環境下見證祂的愛和公義,所以現今正是教導青年人學做門徒的好機會!牧者長執應把握眼前機會,切實地推動門徒訓練,一同學習聖經有關活在大時代的教導。老實說,若不是社會動盪,年青人又怎麼會這樣認真思考信仰,考慮接受「埋身」的聖經教導呢?

教會內存在異見不再陌生,只是有些會眾不想公開宣示自己的立場,即或不同意其他人的看法,亦只會保持緘默;而較激烈的,雖不至於作出對立的行動,但言談間有一定的張力。有些家庭也有類似情況,父母子女意見不同,縱然沒有衝突,但亦存在隔膜。各種環境因素都顯示出我們要疏理自己的情緒、解決衝突,這也正是教牧牧養的好時機。個人輔導、小組分享、處理不同意見都是立即可做的;當然也不要忽略以家庭為本的牧養。

有效的變革管理,關鍵在於順勢而行,儘量避開阻力,針對大家的需要,因著目標正確,成功變革的機會必然大增。但更重要的,是領袖不要只懂高高在上,空談理想和信心,而是要與大家同行,渡過這段混亂、沮喪的日子,這才是貼地的牧養。請記住這種機會可能稍縱即逝,牧者要好好把握,否則便失去牧養和教導的黃金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