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巨人

learn-2128978_1920.jpg◎呂慶雄

真正對人有正面影響力的領袖,並不只是看他/她本人有多的成就,而是他/她的跟隨者能做些甚麼。

柏祺博士(Dr. Ray Bakke)近年漸為華人熟悉(請參看柏祺城市轉化中心的網頁可得知他的背景歷史),跟他近距離接觸過的人,無不被他的博學與謙和吸引,對他深表敬佩。

他60年前開始事奉,40年前開始教神學,多年來專注於城市研究,足跡遍及六大洲200多個城市。柏祺博士著作並不算多,已翻譯為中文的包括:《城市人、城市心》(A Theology as Big as the City)(宣道,2001)及《都市裡的基督徒》(The Urban Christian)(中華福音神學院,1991)。這兩本都是城市宣教的必讀課本。

有別於傳統的課堂教學,柏祺博士認為城市才是最佳的神學教育場所,因為在城市,堂會與機構每日都在回應當前的需要,是最佳的事工實踐場所。他會主動邀請具潛質的教會領袖成為他的學生,像主耶穌教導門徒那樣,在走訪城市的過程中,隨時分享自己的觀點,結合教會歷史與聖經解釋,透析城市事工的現象及背後的因由。

當柏祺博士的學生領會他的洞見,又在自己身處的城市實踐時,城市事工便得以發展。而這些城市事工,包括跨種族文化的宣教運動、關懷貧窮與弱勢的整全使命,還有結連當地政、商及不同宗派教會與機構的事工網絡,帶動整個城市的更新。他的影響力是世界級的,但這影響力並不是單憑他一人之力。他雖是「明星級」的講員,卻沒有把自己的理念「倒模」般在世界各地複製,相反,他精挑細選獨特的小眾成為他的學生,透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及學習,鼓勵學生在各自的處境中發揮。結果,深遠的影響力從他的徒子徒孫在世界各地轉化不同的城市中看到。

另一個令我深深敬佩、同樣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是富勒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的領導學講師甘陵敦教授(Bobby Clinton)。我有幸在他退休前受教於他,雖然他不是我的論文指導,但能有機會向他學習,對我的研究、教學及事奉均有深遠的影響。

跟柏祺博士不同,甘陵敦教授一生只在一間神學院任教,而著作之多更是不能盡錄。他很會鼓勵學生,也會開放他研究的成果,讓學生自由地在不同文化處境中發揮。他的資源庫除了自己的著作外,還包括不少由他的門生建基於他的理論之上而寫成的著作及論文(詳The Research & Resources of Bobby Clinton網站)。甘陵敦教授的著作被翻譯成中文的不多,最經典的應是《領袖的養成》(The Making of a Leader)(天恩,2010),是他整套理論的藍圖所在。

不過,由於甘陵敦教授多年在富勒的世界宣教學院任教(後改名為跨文化研究學院),從富勒畢業、被差往世界不同角落的宣教士,在一定程度上都會引用他的基督教領導學理論,因此,就像他的著作一樣,他的學說在世界各地遍地開花。在我有限的接觸中,已確知在六大洲的工場都有人在教授他的領導理論,只是華人教會接觸不多而較為陌生。

就長遠影響力而言,兩位都是世界級的巨人。是他們的屬靈生命素質、個人品格與學養,及用國度的視野看今日的事奉造就了他們真正的成就。要學做領袖,可能先要學這種生命素質,而不一定是甚麼技巧。

廣告

閱讀改變領導效益

1418158_30307462

Facebook的創辦人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2015年的年度大計是閱讀,據報導,他計劃一個月讀兩本書。你呢?

當我看到朱克伯格說兩周看一本書,我便自問,我多久才閱讀一本書?那又是甚麼書?回看2014,我大概讀了20本以上的書。包括「證主」新版書和一些教學需要的專論。題材內容包括靈修、領導學、企管、政治、全球化、聖經研究、聖地文化等。除此以外,還有用眼「素描」(Scan) National Geographic、Harvard Business Review、時代論壇、今日華人教會等刊物。網頁與報刊更是每日出入無數次的閱讀窗口。

這習慣要回到當年我在神學院俢講道學時,老師的吩咐。他說,作為一個講員,如何能有效地跟聽眾溝通?不錯,我們要解經,但不是活的釋經書 (living commentary),而是把聖經信息正確並合宜地應用在生活中。我們努力釋經,只準備了一半,另一半就是透過閱讀,甚至非宗教的刊物書本,幫助我們了解受眾今日所思所想。

除了喜歡閱讀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書刊所結集的是別人的智慧與經驗,只要翻一翻便吸收了別人花了數年,甚至半生光陰所得來的學問,何樂而不為?作為帶領者,你若大幅落後於人前,如何帶領?落後於時代的尾班車,能領人往哪裡去?那不是瞎子領路嗎?

領導力之所以能持久不需,領袖之所以能有力面對不斷轉變的社會環境,全因持續學習而不固步自封。持續學習不一定要進修甚麼學位,而是抱有一種學習的眼光,把握任何機遇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是一種謙卑的學習態度,看別人比自己強,才能從對方身上有所獲益。因此,閱讀並不是看書,而是一種學習的眼光看人和事。

一年之始,不少人都會談論年度大計,旅遊、減肥、搵錢買樓、結婚生仔之類。作為帶領者,要有效領導自己才能成功領導別人。除了基督宗教的靈修傳統,在神面前安靜,檢視自己的內在生命如何外,閱讀對於領袖能否與時並進,提升創意,是相當關鍵的。

有位朋友告訴我,他之所以不斷有新話題,公開講座上不斷可以引用新例子,又有新影片片段協助講解抽象大道理,就是因為有量化了的閱讀及看電影習慣。重點不在於大計如何偉大,而在於如何實踐,只講不做誰都會,成敗論英雄,在於實踐。

不閱讀,那就乾脆不要作領袖好了!

 

 

呂慶雄

耶穌與大希律,誰是王者?(下)

耶穌時代的「馬糟」

「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太16:26)

主耶穌這句話,也正好用來跟大希律的生平來個強烈對照。主降生時代的猶太地區統治者,企圖擁有一切,但卻未曾真正擁有人最需要的安全感。當越是害怕失去已擁有的,越是抱緊已擁有的,越是會失去安全感。

這是否也是我們努力追求成就時的寫照?又或當上領袖,擁有權力後的心境?

長遠正面的影響力並不在於你擁有甚麼,而在於你付出甚麼。

主耶穌出生在「馬糟」,我們的兒童主日學往往把這一幕浪漫化──這「馬糟」其實跟馬無關,而是餵養動物的飼料糟。沒有高床暖枕或怡人香薰,而是動物與人的體味,也許還加上排泄物的「野味」。

祂也沒有多間行宮,更未為自己建立殿宇。按考究,「拿撒勒還能出甚麼好的嗎?」(約1:46)是合理的質疑,因為當時這第一世紀的山城拿撒勒,人口不過四百,主耶穌的家可能比你的家還小!

「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路9:58)

不但沒有住宿處,連死後埋葬的洞穴也是別人的。雖然跟大希律一樣,主耶穌死後人們也找不到祂的屍身,但不同的是,祂復活了,並顯現在門徒中間,後又升天,如今坐在高天之上。祂對後世的影響力,與當時的大希律,不可同日而語。

祂並沒有在地上擁有甚麼,卻為門徒洗腳,為罪人死在十字架上。祂的影響力,在於祂付出的,而不在於祂擁有的。

「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向我學習;這樣,你們的心靈就必得安息。」(太11:29)

原來影響力的深度與闊度,是由內而外發出的。不是你外在有多強,而是多弱。強的是內在生命,「心裡柔和謙卑」,就是外在沒有殺傷力,表現得像毫無能力一樣。但內裡的柔和與謙卑卻能承擔超越性的使命──承擔世人的苦罪。能承載別人的生命,才是真正對生命的影響力。

僕人領袖,並不是靠勇力與智慧成為一時的王者,而是承擔別人生命的服侍,以建立別人生命為己任。雖然擁有權力,但可以為造就別人生命而放下權力。

但願作為領袖的,能跟隨真正王者基督的榜樣,以成就別人生命為使命,正面地影響別人的生命。

 

呂慶雄

領導的自省能力

621664_36711585

很多人以為-旦坐在某個位置便自然成為領導,不單有領導的權力,還有領導的能力。這種觀念到處可見,政府、企業、學校、教會,甚至家庭內,也看到不少例子。不錯,有些人天生有領導的質素,在所在的位置上很自然可以領導,長袖善舞,指揮若定,迎刃有餘,但有些人卻舉步維艱,心驚膽跳地領導,且到處碰壁,未能有所成就,可見領導力不是上天平均分配的,沒有人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位置上皆是合適的領導。可惜的是,有些人不知道或不肯承認自己不是領導的人才,在沒有領導力下,仍很努力地去「領導」!

問題在哪裡?明顯地這是領導對自己能力的自省問題!

領導力不足的人在領導要求高的地方便原形畢露,所以有自知之明,不斷反省自己的領導力,在可發揮的地方便盡力領導,在不能有所作為之處便收斂,能屈能伸,才是好的領導。沒有自省能力,反而相信自己是全能全知,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領導,什麼都可以管理的,就是聖經所說「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這註定是失敗的領導!

好的領導是要給與所領導的群體一個方向,這是不錯的說法。然而很多時候擔任領導的只注目於異象和方向,著眼於構建美麗的將來,以為大家必然認同這美好的異象,忽略了現今的情況,漠視各人的感受,亦不願意聆聽不同的聲音,在不知不覺間和別人建立了籬笆,將自己和群眾疏離了,最可怕的是以為所有人都不明白自己,而且認為他們是懶惰和自私,不願投身偉大的異象,終成為孤單的領導,產生各種情緒病。

自而為是,缺乏反省,是失敗的首因。若有自省,明白自己領導力的不足,虛心學習,才能有機會成為好領導。今天的領導理念,已脫離了強人領導的時代,很多時候都要團體領導,要各領導者共同負責,互相補足,這種團隊協作的能力,更需要認識自己和對別人的領導力,而且能互相尊重,共同發揮領導作用。

今天的堂會需要有委身於召命的領導,更需要有自省能力,能知進退的堂會領導,這些人不但有牧養心腸,應亦懂得帶領團隊,才能和會眾一同建立基督的身體。

 

劉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