謊言的世界

a-daisy-edited-1364660

◎呂慶雄

 

你會否接受謊言?

如果謊言是指存心提出虛假陳述,誤導別人而謀取私利或達至個人目的,你可能決斷地表示不接受。

如果在謊言前面加上「善意」兩個字又如何?為了別人的好處或公眾利益,我們是否真的可以接受謊言?當然,爭議點就是「別人的好處」是否真的那麼好,到一個地步要欺騙對方,如至親離世,為了不想老人家白頭人送黑頭人而欺騙對方。說是公眾利益,但與公眾的知情權相抵觸時,又如何斷定是否可以接受?

我們教導小朋友要誠實,但心底裡也知道在現實生活中,謊言是在所難免的。我們沒有統計對於不同情況與種類的「善意」謊言接受程度如何,但按觀察也可看出大體上的傾向。自己講的謊言大多是「善意」的,別人的都是惡意的多;自己所講的就算是立心欺騙別人,但只會影響很少數的人,但領導者就不同,特別是為政者的更不能接受。我們常以雙重標準去看世界。教導小朋友世界黑白分別,但實際生活上卻把黑白混合變成灰。

可惜的是,我們卻很自在地活在謊言的世界,懂得如何運用謊言之餘也口誅筆伐撒謊者,這確是藝術。身為基督徒的領袖人物,不論是教會內、公司機構或為政者,我們是否不斷認可(endorse)活在謊言世界是正常合理的?

 

誠實的證人說出真相,作假見證的人口吐謊言。

有些人的言論如利劍傷人,智慧人的言語卻能醫治創傷。

真話經得住時間的考驗,謊言卻迅速被揭穿。(箴十二17-19 新普及)

 

基督徒需要以我們的信仰價值影響社會。這影響力可以體現在宣講、研討、立場聲明等的表達方式。除此以外,社會參與,不論是社會行動,建制內外以行動表達也是必需的。在這,我們如何表達對誠信的堅持?

當今「語言偽術」風行,真誠的人買少見少。領袖與公眾人物別具影響力,社會上對他們的要求特別高,在位的更應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高舉真誠並不是要凡事高調宣傳,不守秘密。箴言所講的是作證時的坦誠,與人相處時要在說話前三思,建設性地表達己見。高舉真誠,因為這是值得的,也是智慧的表現。試問哪有不被揭穿的謊言?若帶著「基督徒」的名號,又口口聲聲說神怎樣怎樣好,但同時認可謊言世界的合理性,如何說得過去?

我們用舌頭頌讚我們的主—我們的天父,又用舌頭詛咒照著神形像被造的人。頌讚和詛咒從同一個口出來。我的弟兄們,這是不應該的。(各三9-10)

這些話都是對著自稱為屬神的人說的,審判由神家起首,拿出基督教信仰價值面對世界,第一就是要自己先持守,之後才有改變別人的可能性。

誠信何價?你怎選擇?

 

領導箴言(十三)

廣告

得人的領袖

oak-vines-1534358

◎呂慶雄

 

成功的領袖,是「得人」的領袖。

 

有人說領導與管理主要的分別,在於前者的目標與人有關,後者則是事務性的。有些時候二者不容易清晰劃分,有時做好件事與建立人,是雞與雞旦的問題,做好件事也需要靠人才。流傳多年的一番話:好人多數不會是好領袖,成大事要不區小節,不能婦人之仁,甚至說要犧牲一些人來讓自己成功是無可避免的。

 

《三國演義》中劉備三顧草蘆,為要得到臥龍先生出山幫助他拯救蒼生黎民,得一人得天下的價值觀早在這歷史小說中反映。就算最後的目的是要為一己之私成為最終王者,也需要懂禮賢下士,對人才珍而重之。可惜今日卻把「得人」的道理束之高閣,效率與效益成了最重要的成功標準。所有的「別人」皆淪為領袖的工具,或利誘,或威逼,或交換條件,總之就是完成自己目標的工具。

 

基督徒的領導觀並不是這樣。建立一個人比做好一件事更為重要,因為神不用人來為祂做事,祂用做事的過程來建立人。

 

義人的果實是生命樹;智慧人必能得人。(箴言 十一30)

 

箴言早已提出得人的重要。義人的品行能為別人的生命帶來正面的影響力,不斷正面影響人的人自然能吸引更多有品有能之仕愛戴。這裡「得人」一詞包含:取得、帶走、召喚、引導、奪得等不同的意思。

 

換句話說,物以類聚,你是甚麼人便吸引甚麼人。若老闆唯利是圖,公司的運作一切以利益為依歸,不以利字當頭的人便不能待在這裡太久。平庸之人當領袖,跟隨者也不會是出類拔萃的人才。義人、智慧人,由心發出的善良,自然能與這些人為伍。

 

寫這篇短文時身在加利利,耶穌在這裡呼召門徒。門徒的獨特性並不在於能力,而在於忠心。最後這小撮社會上不太出色的人卻參與了神改變世界的大事。

 

若你認為下屬不濟,可能是因為你不濟。若你的團隊有出色的表現,可能是因為你很出色,能吸引人才。

 

領導箴言(十一)

沒有領袖?

boss chair

◎呂慶雄

遇上退休潮沒有接班人,怎麼辦?教會或非盈利機構沒有堂主任或總幹事,怎麼辦?近年困擾教會與機構的,正是接班人的問題,沒有領袖,怎麼辦?

不過,困擾香港社會的,卻是領袖誠信的問題。也許不是沒有人想當領袖,只是誰站出來,誰便被批得體無完膚。沒有可信任的領袖,不如不要領袖。年輕一輩選擇「自主」、「拆大台」,也許真的已進入沒有領袖的年代。

處身後現代社會,我們都不信領袖,也不接受「被領導」,這是「自主」。我們各自的心目中都有完美領袖的標準,只有乎合這隱藏標準的才值得信任,未有人乎合這標準前,我只能信自己。可是,沒有領袖並不代表人人都是領袖。

箴言也提過沒有領袖的世界是怎樣的:

懶惰人哪,你去察看螞蟻的動作,就可得智慧。

螞蟻沒有領袖,沒有官長,沒有君王,

尚且在夏天預備食物,在收割時儲存糧食。(箴六6-8)

這段經文的重點是以螞蟻作比喻,勸導人要努力,積極進取地生活便是智慧的生活。以螞蟻的比喻,指出就算沒有領袖與君王,也能如螞蟻一樣,不需上級督促也能完成任務,才是真正的勤勞。事實上,當上司遇上勤力忠心的螞蟻下屬,是不需要事事督促,可以放心放手讓他們發揮。

當然,螞蟻的智慧是規律。按照神所造的大自然規律,螞蟻不需要具體細節指引也會按照生活的規律、時節氣候的變化來工作。同樣,這種規律是今日教會或機構的管理文化。我們也可稱之為生活智慧、文化習俗等。看農村的文化,村長在平常的日子並不需要帶領村民做甚麼,各人按生活習慣來相處,以大家共識或共有的文化來相互對待和解決問題。但當遇到需要重要決定,或需要仲裁人時,村長的領導角色才明顯出現。

因此,沒有領袖或不需要帶領者的大前提,是被帶領群體需要有共同的價值觀,並在若干行為守則上達成共識,才能像箴言所說,沒有領袖時仍運作如常。領袖傳承可以是找個繼承人,也可以是文化的傳承。

在混亂不知前路的情景下,是需要揭竿而起的帶領者,站在最前線指揮;但在穩定發展,共同價值觀已形成的情況下,就算沒有領袖,教會或機構也能維持運作一段時間。

與其苦惱沒有領袖或接班人,不如即席起動,尋找和建立機構文化,以核心價值作傳承的基礎。

領導箴言(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