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變,事工模式不能不變!

rethinking-4060503_1920.jpg

◎劉忠明

若有人問教會最有效的牧養模式是甚麼,也許這是一個錯誤的問題!這並不是說沒有一種有效的模式,而是在不同的時間和環境下,每種成功和有效的模式都有其貢獻和限制。所以我們只能問:在今天、我的堂會中哪個模式較為適合同工團隊和會眾。

例如在聖經教導方面,成人主日學曾在某時間甚受歡迎,但今天則缺乏吸引力,我們便要思考在今天的環境下怎樣才能有效地在成人群體中教導聖經。又例如分齡牧養,那是為人普遍接受的牧養理念,但發展到今天,牧養事工開始分割。不是分齡不好,分齡牧養可在各自年齡內做到最好的牧養,問題是失去了整合性,故有些牧者開始提及以家庭作為牧養單位的重要性。那就是說,某種模式發展到某程度便會衍生一些問題,有必要考慮轉變模式。

此外,在資源不多時,牧者和信徒領袖或會對教會發展的方向產生疑問:究竟該主力做青少年還是成人事工較好?但想深一層,為何要二擇其一呢?不能兩者都是事工重點嗎?若以家庭為牧養焦點,那便可同時兼顧青少年及成人了。在新的環境和新的需要下,這或許是可以考慮的新模式。教會的發展在乎牧者和信徒領袖曉得怎樣提供適切的牧養,因此家庭牧養便是教會事工策略發展可供討論的一個方向。

當然,問題也不是單純地提出家庭牧養這概念便可輕易解決,重要是實際的內容是甚麼!而且也要知道現在的模式已經或可能出現甚麼問題,為何另一模式會較適合。

我們明白在分齡牧養的概念下,各種事工不是沒有功效,相反,有些是非常出色的,核心問題是各自發揮。牧養青少年的同工可能不知道他們的父母是誰,家長也不了解主日學老師的教導。小的堂會情況可能好些,較大的堂會同工則缺乏溝通和協作,而小組模式也不能顧及這種情況,堂會內的牧養便容易被分割、碎片化,減低了效能。

如何可堵塞這缺口?有人指出跨代(或稱代制)牧養的概念或許可提供另一角度來思考。由於跨代牧養的概念仍在萌芽階段,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例如有的強調由年長的弟兄姊妹來做師傅,傳遞經驗、培育後輩,所以跨代牧養可填補不同年階的人互不往來的缺口;而年青人是受眾,接受前輩的牧養。這無疑是可行的辦法,因著這師徒關係,大家可以多溝通,增進教會內「家」的感覺,然而這並不是唯一的理解和選擇!

亦有人主張跨代牧養不一定單單由年長的來做師傅,他們也可以接受牧養,因為老中青各有所長,亦各有所需,大家可以互補。牧養是多向的,這更落實了肢體的概念,更給人「家」的實在感。在這概念下,分齡事工非但沒有被取代,反而加強了各人的家庭觀念,讓信仰更實在、更具體和生活化。

從這角度來看,牧養模式便不會單顧某一年齡層的需要,而是讓整個家庭也得到牧養,事工可以更有效地推展,不再分割式地各自各精釆!現在是時候去反思沿用的牧養模式是否已經失效了!

廣告

事工是要去創造的!

puzzle-1331235

劉忠明

 

剛剛談完事工是可以消除的,現在又說要創造,是否自相矛盾呢?要去消除和減少的,是沒有多大作用的活動,這些活動很可能是由於不能放下傳統習慣,年復一年,因循守舊地舉辦的聚會,故消除的實際意義,是去檢視資源分配是否合理,應將精力放在更有成效和有策略意義的活動和聚會上!因此,教會必須去創造仍未開發但有價值的事工!

 

那麼,哪些活動是更有價值的呢?反過來看,什麼是沒有價值的?相信很多人都希望減少「會議」!開會似乎已經成為教會文化的一部分,沒有會議便好像沒有制度,没有計劃。這說法也許是對的,若沒有會議,大家按着自己認為對的方向和方法而行,倚賴香港人的「執生」特性,有時候是行得通的,然而會議真的沒有價值嗎?沒有價值的會議是那些沒完沒了,參與者準備不足,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又或多管制,不放手,沒有賦權,事事過問的領袖所要求開的。所以不是去放棄會議,而是去打造有創造力的會議,有焦點、有內容、有實質影響力的會議!

 

事工也是如此,不是去廢掉主日學、禱告會、讀經營等活動,而是去問怎樣有策略地發展這些事工,這些事工在實踐「使萬民做門徒」時有何角色,這好像在一幅大拼圖中看各自的位置如何,各事工可否配合,不能拼湊的可否拿走,那些空白的塊塊是什麼,教會又要如何培養人才來填補空白處?

 

我們可以先從對象出發,看看有沒有針對使他們成為門徒的事工,例如從年齡來劃分時,能分成長者、伉儷、職青、青少年、兒童等,現時的團契、小組、主日學及其他活動能否幫助他們成長呢?當中有没有一些群體是被忽略了的?又或是否傾斜在某一群體中?你的教會中,用以上年齡來劃分群體,是否態準確地反映全會眾?例如金齡一族、大專初職、成年但未婚的,是否都能關顧?此外,婦女、男人、不定時工作的專業群體等,都可能有特殊需要,現時的事工又能否幫助他們成長?你的教會有沒有好像使徒行傳第六章記載那些說希臘話的寡婦,若有的話,便要考慮創造新的事工,來幫助這被忽略的一群。

 

除了對象之外,原有的事工模式可能也要改革,以適應新的環境。不要認為只有兒童及青少年的事工才要有大變化,在職的成年人及青年人現在都面對新的社會及職場環境,教會的團契週會內容可能亦須跟隨這些變動作出適應調整,甚至改革聚會的模式。

 

因此,要創造的事工實在不少,有的是全新的,有的只是改良優化,所以不一定是突破性的,也可以是漸進式的,而重點是再不能因循,要不時更新。要創造未開發的事工,是要花時間和精力的,同時也有點風險,所以教會內的領導團隊要先有共識,才能回應新群體的需要或新方法的要求,因資源必要重新分配,然後才可以創造事工。

 

在創造的同時,不要忘記多做計劃準備,有足夠的人力培訓,同心合意地朝向使命,也要適量減省不必要的活動,免使各人疲於奔命,為創新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