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威並施的領導

 

hammer-895666_1920.jpg◎劉忠明

怎樣的領導方式才是好領䄂應該用的呢?這也許是很多教牧長執的困惑。

若我們觀察在我們旁邊擔任領導崗位的人,不難看到各式各樣的方式,有一些領袖沒有什麼計劃和方向,任由下屬隨意發揮,但有一些卻喜歡鐵腕式領導,別人一定要跟隨自己的一套。從心態來看,可能這些領袖強調工作,不太考慮人的因素,也有一些領袖卻事事關顧人,甚至在別人犯了錯時,亦很仁慈,不敢施行紀律。在講求愛心的教會,是否仁慈一些比較更有效?

經典領導學的答案是要視乎情況,沒有定案。是否有效要看很多因素,即所謂情境理論,在考慮不同因素後,可以用較放手的授權式。也可以只作支援,不太干預,亦可給予多些指導,甚或直接指令怎樣去做事,不會說只有一種方式是最好。這理論看起來是頗有吸引力,不會強調某種方式是最有效,任何情境和時候都可用。但這理論真的可行嗎?

我們知道太軟和太硬都不是好的領袖,以人為本和以事為本這樣的二分法是有其問題,人畢竟不是只有兩種領導方式。然而情境理論又太複雜,要分析好是什麼情況才看用那個方法雖然有點機械化,但概念仍可取。可惜實際是什麼情況也許不容易弄清楚,雖然知道有時應該講理,有時要講情,而有時又要橫蠻一點是說得通的,但始終方式有效與否是有很多限制,要求很多因素來配合。有時人不領情,有時又太固執,不能接受大道理,更麻煩的是自己也不一定能掌握情況及活用各種方法。因此單是看如何選擇那種合適的領導方式並未能解決實際領導問題。

說到底領導就是要別人願意跟隨所指示的方向,一心一意地完成工作,就是人對領袖信服。但是怎樣才可令人信服?

這還是心的問題!當別人看到你是愛護別人、關心别人,又有公平公正的態度,怎能不接受這樣子的領導嗎?若更是有理想,時常有為眾人利益打拼的行為,人更難拒絕這樣的領袖。今天要反省的是教會的牧者和信徒領袖有沒有這些素質。很多時候,我們將目光放在事工上,好像在講壇上是很仁慈滿有愛心的牧者,但在台下卻是嚴厲不講情的老闆!又或只看人的需要,常常包容,失去了完成事工的目標。

要做到又著重事工,又看重人,要讓人信服,又得到敬重,有恩又有威,不令人誤會,不令人反感,是否很困難呢?要知道怎樣的一個人便會有怎樣的方式,這便是我們常說的要回到生命的問題,便要給人看到領袖有愛神又愛人的心,而且有智慧,這才能令人接受領導。可能我們的領導在此仍有很多進步空間。

這種對別人的心是要由建立關係來開始!怎能看到人的心?也許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這句話是對的。要多溝通,多相處,花多些時間在一起才能明白別人的心。另一方面,領袖是要智慧,單有心仍不足夠,別人是要看到領袖的異象方向,是要看到處事做決策時的原則,是要經驗到公平公正但貼心的帶領,因此有適當的辦事智慧是不可或缺的。

雅各說:「至於從上面來的智慧,以純潔為首,其次是和平、謙和、温順,滿有憐憫和美好的果子,沒有偏見,沒有虛偽。」(雅3:17新漢語) 若有這樣的智慧,便不會受到應該用那種領導方式這問題來困惑,恩威可並施,而又可產生效果!

做不到?也許有些人真的不能有彈性,有智慧地處事,只能支援,為別人禱告,也許亦有人只能指揮別人做事,只看結果,不談過程。不論是性格、是經驗、是思維方式也好,這些人不能輕易改變,便只好接納自己的弱點,讓其他有能力的弟兄姊妹在領導崗位上補足。弟兄姊妹要的,不是某種方式,而是有心的領袖!

廣告

傳承:又近又遠?

arrows-544376_1920.png

◎劉忠明

這些日子很多人都在談傳承,好像今天才如夢初醒一般,突然意識到傳承原來迫在眉睫,有需要思想傳承這回事。也許這年頭正是嬰兒潮人仕到達退休年齡的時候,故到處都出現傳承的訴求。

這現象卻顯示了數個重要的問題,例如為何臨渴而掘井,到了今天才問誰人可以接班?同時在尋找接班人時,為何只問誰是合適人選來填補空缺?甚至在有候選者出現時,也在期望候選者能重複前任者的風格和表現,這是否對的呢?最後,傳承又只是填補上層的空缺嗎?

為何到了今天才問誰人可以接班,這明顯是缺乏傳承意識,在制度上沒有明確退休年齡,年長的在任者現在仍然可以事奉,甚至沒有退意,那為何要談及傳承呢?相信這是一般堂會和機構領導的心態,沒有必要便不必費神,以免製造麻煩。若有了確實的退休年齡及退任機制,事情都好辦些,而且已知道而不事先計劃也是講不通的,不能常常說主已預備。然而意料之外的事總會發生,什麼時候需要有接班人是誰人都不能預測的,故積極做好隨時要傳承的計劃是有效的領導必須注意的。

再者,「傳承」是遠超過找到適合人選來填補空缺,表面是找到人來繼續某些工作,然而這接班人是否能夠延續堂會的使命、核心理念、以致各種關係等等,都是同等重要。所以傳承的計劃不單是找能幹的人,還是要有心志,有熱忱的人,願意在自己的抱負下延續堂會機構傳統和文化的人,卻不一定是要有雄心壯志、扭轉乾坤的人,畢竟革命家在一般情況下是不需要的。要有這樣能幹又有心的人出現,往往不是在堂會和機構以外可以找到,也不是短時間可以培養得來,所以在內部有策略地做人力資源培育便是重要的基礎。唯有今天從前線開始,花心思和時間去開發人力資源,才能有明天的領袖。

有了預備,並不代表一帆風順,在有需要時便一定有人接班,不要忘記勝任領導的始終是少數。而且有不少人期望接任者會和退任的差不多,只是某某的第二版而已!那就是說,對接班人的期望只是延續前任者的表現,最好有一點點青出於藍,但並不希望有驚喜,這也無可厚非,在較保守和穩定的組織環境中成長的人,是不太願意看到太多差異的。然而,沒有兩個人是相同的,而且超穩定下便不能與時並進,回應不了新環境的要求。同時,縱然核心理念相同,做事風格也可能不同,對人處事思維亦可能有變,所以期望接班人是前任的複製人是不切實際,更是不恰當的。我們要有能突破固有框架,帶領眾人走入新領域的接班人,這才是今天的祝福,雖然這必然是有一定的風險。

最後,我們很多時都著眼在高層領導的傳承,關注誰人可以是主任牧師、長老、執事會主席以至部長等,很少談到主日學老師、團契組長,更不會考慮詩班員、樂手、司事等一般事奉人員。這些崗位只是用「不夠人手服侍」的心態來找人填補空缺,並沒有太多傳承的意味,因此亦造成事工為先的文化,培訓焦點自然是以懂得做事作為依歸,文化傳承和領袖培育便被忘記,這都是目光短淺,缺乏長遠發展這整全概念的結果。

怎樣才是正確的傳承準備呢?傳承不是若干年後才出現的事,而是今天實實在在的事。起步點就是從今天開始,審視和計劃堂會內的人力資源情況,着眼於事工培訓以外的領袖培育,更要在文化使命上落墨,加強溝通,讓眾人都明白傳承的重要性。當然領導者更要身體力行,不戀棧現在的崗位和權力,有開放的胸襟,有更新的心態,從賦權開始,讓年輕的參與各層面的決策,才能開展傳承,明天的教會才有希望。

事工可以減少嗎?

pencils-coloured-on-black-1-1188543

劉忠明

 

早前有關耗盡的調查研究指出,教會內的經歷對教牧和信徒的情緒都有一定的影響,其中一項是和個人在事奉中的成敗經驗有關,當事奉不太順利,弟兄姊妹不太理會教會所倡議的活動和聚會時,領袖的情緒當然受到影響,很自然會有挫敗的感覺。但為何弟兄姊妹沒有積極回應?是他們不夠熱心,還是教會太多活動,他們無暇參與?

若教會仍然是「事工為本」,教牧和信徒環繞事工來生活,時間由事工所牽制,大家身不由己,那即是困獸鬥,惡性循環下,必然疲憊不堪。其實我們應該問問自己什麼時候忘記了教會是「以人為本」的群體?今天大家都在忙碌,好像沒有活動便不是長進的教會,若你看看教會的日程表,一年之內有哪個星期六和星期天(主日崇拜除外)是沒有活動的,又哪個公眾假期是完全空白的?靈修導師常常說我們要留空時間給上帝,但這些活動真的讓我們更親近上帝嗎?也許我們要調整思維,並要立即行動!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商界流行「業務流程重整」的看法,意思就是說企業發展到某處時便異常地複雜,而且沒有效率,失去活力,故要重新檢視各個運作流程,消除那些沒有必要的活動。教會界也有相類似的說法,「簡約教會」這概念由此而生,主要是提醒教會,設計各種活動時應考慮是否具有戰略意義,是否帶領信徒生命經歷屬靈成長,教會應放棄一切與這些無關的事工。近期海波斯牧師也提倡「簡約力」,希望教牧和信徒不要忙壞,要選擇簡約的事奉生活。

這些看法,不管是企業或教會的,都是希望藉着簡化運作和減少活動,從而提高效率,以致效能可以提升,即能夠完成目標,教會可以此為鑑,設計活動來滿足弟兄姊妹的需要。

但如何實踐?首先要去明白多點事工並不表示能幫助信徒多些。事工是需要的,但數量不比質量重要,事工是要有焦點,即不是人有我有,反要問教會的異象和策略是什麼。教會失去焦點時,便什麼都做,信徒生命沒有焦點,便什麼都參與,結果只是忙忙碌碌,沒有什麼成長。馬大和馬利亞的故事耳熟能詳,但誰人可以做馬利亞?領袖們,請不要剝奪會眾應得的上好福分!

管理學的討論中,有縮小規模的策略,規模縮小有兩種意義,一是裁員(downsizing) ,另一是精簡(downscoping) 。前者只是減少人手,沒有改動所經營的業務,而後者則削減不太重要的營運,將焦點放在有策略價值的活動上。研究結果顯示,精簡是較為有效,意思是單單減少投放的資源,是沒有多大作用,而是要去重新檢視資源分配,是否傾斜在沒有多大貢獻的活動上。教會更應該有這種心態,不以聚會的多少來看成效,而是聚焦在「使萬民做門徒」的大使命上。

其次大家也要知道信徒需要的不是更多聚會,而是關心和關係,一句問安可能比一篇道更打動人心!策劃活動的時候,不要以為夏令營、退修會、家庭親子講座等都是為了信徒的好處而設計的,反要問信徒現在需要什麼,這個活動怎樣可以為他們的生命增值。耶穌注重事奉中的休息退修,這正是祂得力的途徑,所以在安排來年的各種聚會時,我們能否更注重個人得力和關係建立這兩個焦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