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又近又遠?

arrows-544376_1920.png

◎劉忠明

這些日子很多人都在談傳承,好像今天才如夢初醒一般,突然意識到傳承原來迫在眉睫,有需要思想傳承這回事。也許這年頭正是嬰兒潮人仕到達退休年齡的時候,故到處都出現傳承的訴求。

這現象卻顯示了數個重要的問題,例如為何臨渴而掘井,到了今天才問誰人可以接班?同時在尋找接班人時,為何只問誰是合適人選來填補空缺?甚至在有候選者出現時,也在期望候選者能重複前任者的風格和表現,這是否對的呢?最後,傳承又只是填補上層的空缺嗎?

為何到了今天才問誰人可以接班,這明顯是缺乏傳承意識,在制度上沒有明確退休年齡,年長的在任者現在仍然可以事奉,甚至沒有退意,那為何要談及傳承呢?相信這是一般堂會和機構領導的心態,沒有必要便不必費神,以免製造麻煩。若有了確實的退休年齡及退任機制,事情都好辦些,而且已知道而不事先計劃也是講不通的,不能常常說主已預備。然而意料之外的事總會發生,什麼時候需要有接班人是誰人都不能預測的,故積極做好隨時要傳承的計劃是有效的領導必須注意的。

再者,「傳承」是遠超過找到適合人選來填補空缺,表面是找到人來繼續某些工作,然而這接班人是否能夠延續堂會的使命、核心理念、以致各種關係等等,都是同等重要。所以傳承的計劃不單是找能幹的人,還是要有心志,有熱忱的人,願意在自己的抱負下延續堂會機構傳統和文化的人,卻不一定是要有雄心壯志、扭轉乾坤的人,畢竟革命家在一般情況下是不需要的。要有這樣能幹又有心的人出現,往往不是在堂會和機構以外可以找到,也不是短時間可以培養得來,所以在內部有策略地做人力資源培育便是重要的基礎。唯有今天從前線開始,花心思和時間去開發人力資源,才能有明天的領袖。

有了預備,並不代表一帆風順,在有需要時便一定有人接班,不要忘記勝任領導的始終是少數。而且有不少人期望接任者會和退任的差不多,只是某某的第二版而已!那就是說,對接班人的期望只是延續前任者的表現,最好有一點點青出於藍,但並不希望有驚喜,這也無可厚非,在較保守和穩定的組織環境中成長的人,是不太願意看到太多差異的。然而,沒有兩個人是相同的,而且超穩定下便不能與時並進,回應不了新環境的要求。同時,縱然核心理念相同,做事風格也可能不同,對人處事思維亦可能有變,所以期望接班人是前任的複製人是不切實際,更是不恰當的。我們要有能突破固有框架,帶領眾人走入新領域的接班人,這才是今天的祝福,雖然這必然是有一定的風險。

最後,我們很多時都著眼在高層領導的傳承,關注誰人可以是主任牧師、長老、執事會主席以至部長等,很少談到主日學老師、團契組長,更不會考慮詩班員、樂手、司事等一般事奉人員。這些崗位只是用「不夠人手服侍」的心態來找人填補空缺,並沒有太多傳承的意味,因此亦造成事工為先的文化,培訓焦點自然是以懂得做事作為依歸,文化傳承和領袖培育便被忘記,這都是目光短淺,缺乏長遠發展這整全概念的結果。

怎樣才是正確的傳承準備呢?傳承不是若干年後才出現的事,而是今天實實在在的事。起步點就是從今天開始,審視和計劃堂會內的人力資源情況,着眼於事工培訓以外的領袖培育,更要在文化使命上落墨,加強溝通,讓眾人都明白傳承的重要性。當然領導者更要身體力行,不戀棧現在的崗位和權力,有開放的胸襟,有更新的心態,從賦權開始,讓年輕的參與各層面的決策,才能開展傳承,明天的教會才有希望。

廣告

堂會的領袖傳承問題

1415446_40644381

如果從管理學上看,傳承問題到了不得已的時候才面對是「不負責任的行為」,那麼,在香港一千多家基督教教會中,又有多少位負責任的領導者?

在我們所接觸的堂會中,有傳承意識的為數不多,而及早有行動的更少。到底堂會面對的傳承問題是甚麼問題?

第一,是堂會內各部單位的事奉人員接班問題。除了終身制或按立的長老與執事外,事奉崗位,包括部長、團長、選任的執事或堂委等,多是每隔一段時間便得改選,任期為1-3年不等,有些甚至事奉滿六年或七年後便必須「安息」一年。個別堂會及宗派有執事或事奉人員訓練,教授的內容除了堂會或宗派傳統外,也有經驗與理念的傳承,但目標多是訓練事奉人員,而不是領袖培育。兩者的分別,稍後再談。培訓的重點是為滿足目前或將來對「崗位」的需要,而不是人才的儲備與發展。

我見過年初選任的執事或部長,任期未滿便辭職,一月上任,九月便已有「退休」心態,準備退任。也有相反的情況,就是被選任後便是一生一世。只要你不堅持退任,就算曾向牧長提出想休息,都會被「勸留」。原因,就是沒有一套系統或儲備人才,讓適合的人配對適合的崗位,任職適合的年期。

第二,是堂會牧者的繼任情況,焦點在於主任牧師或傳道的繼任問題。不論牧者基於任何理由離職(包括退休、宣教、新工場、植堂,甚至因操守問題被辭退),或因病(包括死亡)而失去工作能力,教會該如何部署及安排繼任者?這該由在位的主任牧者主動提出計劃,還是由長執的人事小組安排?甚麼時候開始計劃較理想?這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除了以上所說,問題還包括教會整體沒有傳承意識,即沒有想過有關需要與安排。沒有想過,因為沒有正式的退休制度,堂主任不提出,信徒一般都不會提出。有一位執事說得清楚:若傳道同工在任,年齡不算很大,目前的表現大家也很滿意,牧者不提出,長執沒有理由提出傳承問題。

另一個也必須注意的現象,是堂會牧者人數多少及傳承意識與難度掛勾。沒有傳承意識的話,不論同工人數多少,都可以是「不負責任」的管理者。擁有數十位牧者的堂會不一定容易找繼任人,相反,只有一、兩位教牧的堂會也可以花上5-10年來培養繼任人。因此,堂會的領袖傳承問題,目前大體上是有沒有這意識的問題。

呂慶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