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age by Alexas_Fotos from Pixabay
◎呂慶雄
調適領導第一要務是在混亂的時局中保持清醒,辨識環境帶來的真正影響。以過去一年香港所見的為例:
情緒:憂慮、鬱悶、憤怒、驚恐、失望
生活:資訊疲勞、收入減少、出門習慣改變、常預備安全措施
人際關係:懷疑、衝突、割裂、疏離
基於各種改變來得太快,人失去了安全感,加上對政府、媒體愈來愈不信任,同時減少判別消息來源、不分真假,凡事從壞處想;於是便出現囤積口罩、白米、廁紙等情況。
記得二月初,我和一些朋友討論口罩供應的問題,我提出就算現在你買不到,兩個月內必定有充足供應。我是從商人的角度看,若是更聰明的商人,早在去年底應已加大產量,因這是商機。我們能否學習商人的眼光去看教會及機構的事工?如何從不同角度看危中之機?
第一是信念/信仰。沒有信仰的,也可從歷史看到危總會過、危中必有機。基督徒相信神掌管一切,即使逆境也是神用來懲罰人的罪,或讓人心轉向認識神。就個人層面而言,面對逆境也是神教導的時候,相信總有功課要學習。更多時候我們無法解釋神在災難中的旨意,但至少相信神臨在人的困境中與人同行。信念有助人避免人云亦云,從更廣闊的角度看同一環境。
第二是對未來變化的估計。不是單純想看變好或變壞的問題,這又可從兩個向度來看。一是如何渡過今日的疫情,個人健康、信仰、情緒、經濟等可以維持現狀嗎?能「捱」或「享受」多久?二是疫情過後會怎樣?若身處環境沒有確診個案、經濟又順利過度,是否代表可以回復以往的工作及生活模式?按目前情況看,未來應會大變。例如,經濟衰退幾成必然,如何預備。
教會方面,網上崇拜與視象培訓是不會逆轉的大趨勢,教會除了硬件,同工如何能有更好的裝備?現在大家可以接受不太專業的崇拜直播,一、兩個月後又會怎樣?除了敬拜,講道的形式與內容也會有不同要求,牧者如何準備?有些宗派教會因為註冊問題,未能安排網上銀行作奉獻,可會考慮改變?面對一般人在家工作、網上學習、減少面對面接觸的社交習慣、以及網上消費等已成常態,教會如何重新安排各類事工?
第三是短期行動方案。從信念出發調整了個人視野與解釋了方向,對未來又有若干估計,如何從今日起作好準備?先不要考慮開甚麼大會作決定,這裡的「短期」是指一、兩個星期內要發生的事。個人有甚麼需要,如何更好地運用已有的優勢及強項?若疫情讓你無所事事,你可能要想想還有甚麼未發揮的特質?
就團隊而言,個人還有甚麼能力在此刻特別能派上用場?也許這是重新調配人力資源的最佳時機!就事工而言,想想服務對象的需要,不切實際的幫助應被淘汰,但要換上甚麼?以教會事工為例,街頭佈道、大型佈道會已不可行,若要不停止佈道,還有何方法?過去教會生活不理想,現在確是信徒轉教會的機會,教會可以如何調整策略?
若你現在屬於無法作為的一群,即時「變陣」是唯一出路。堅持神給你的使命很重要,但所堅持的到底是使命?還是實踐使命的方法與傳統?新時代出現了,有沒有新的方法與渠道?若不「變陣」,能堅持多久?逆境不會摧毁合神心意的人和事工,卻可以是神教導人明白需要改變的媒介。
調適領導系列(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