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age by Annette Meyer from Pixabay
◎呂慶雄
疫情不斷擴大,我們的工作與生活模式都改變了。少了見面並不代表少了關心。近月雖忙,但也有機會了解不同地區的教會面對疫情的實況及處理方式。香港教會正好是社會的縮影,甚麼方式都有。
簡單歸納為以下五方面:
一、神學議題:網上崇拜是否真正的集體敬拜?網上聖餐能否做到聖徒相通?
二、牧養模式:沒有實體聚會如何有效牧養?網上小組能否取代見面的小組?疫情帶來撕裂後的復和?
三、教會發展:服侍社區的經驗也是傳福音的機會?疫情過後繼續線上與實體崇拜並存,是利是弊?
四、個人需要:無力面對持續的逆境怎麼辦?如何與同工及執事一起面對轉變?新的工作模式帶來新的壓力,如何自處?
五、其他擔心:看不見的會友,是疏懶了?還是去了其他教會的網上聚會?這會否加添了「顧客型」會友,習慣選擇自己喜歡的講員?
你可能覺得即使沒有疫情,平時都要面對以上部份的議題。是的,有些轉變總是迫在眉睫才進行。沒有危機意識,不留意時代巨輪的轉變,不及早預備及進行改革,最後便會被淘汰。不是神淘汰人,而是自己跟不上而被淘汰。
面對危機或一些不可預計結果的事件,領袖要做的事很多很多,但首要任務是整頓自己。不要以為「整頓」是壞事,其實「整頓」的原意是reorganize,重新組織自己。組織些甚麼?
危機之所以為危機,大多是因為過往沒有直接的經驗,若不好好處理,後果可以十分嚴重。危機就像一面鏡子,反映出領袖的信心大小、應付壓力的能力、自我形象的健康情況、願景溝通的能力、逆向思維及學習能力等等。在分析外在環境的同時,也須要停下來向內望。重新整頓自己,包括:看清使命方向、審視自己的強與弱、劃分清楚自己的責任,才能清楚在哪些方面需要其他人的智慧與經驗襄助。
由個人到教會的處境也是一面鏡子,可看到教會的屬靈光景。過去所推動的各種活動,成果就在逆境中呈現。沒有激烈的社會衝突,便看不到教會如何處理政教關係;若不是不能進行實體崇拜與小組聚會,便看不到弟兄姊妹屬靈關係的堅實。會友對教會的愛與投入,也可反映在此刻的奉獻數字上。
在風平浪靜的日子,不會經歷到要付代價的信仰。因此,不論是個人或教會,現在都是「整頓」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