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age by Niek Verlaan from Pixabay
◎呂慶雄
由2019年年中到現在,生活變得跟從前很不同,好像變得很不正常。其實,甚麼是正常?甚麼是不正常?
大眾對政府的信任度跌至歷史新低,於是對政府推出的各項措施都帶著懷疑與不信。這種不信也遍及生活每個範疇:供應商說貨源充足,但巿民仍連日去搶購白米與廁紙,更不用說口罩等的防疫用品。不少人在問,今日謊言處處,我們還可以相信誰?真相是甚麼?
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也隨著新型冠狀病毒的高傳播率而增加。社交活動減少了,大部份的教會活動停止了,崇拜變成是個人看著手機或電腦的事,就連「聖徒相通」的聖餐也要停止。握手與擁抱要避免,隔著口罩,大家只能學習用雙眼來微笑。當聞說某大廈有確診病例,人人便避之則吉,到訪者更要全身消毒才能入內。
這種「不正常」的生活還禍及家人。不能回辦公室,在家辦工更是不分日夜地工作,有上班沒下班。孩子因停學天天待在家裡,家人相處時間多了,彼此忍耐的空間卻小了。同時,也因為疫情導致經濟下滑,減薪、裁員、公司倒閉之聲不絕。憤怒、無望等的悲觀情緒籠罩這從前被稱為「動感之都」的香港。
不過,這正是發揮逆向思維的機會。當人人都悲觀,你卻懷抱希望;別人眼中的絕路,你卻認為是機遇,你便有機會成為出色的領袖。
甚麼叫正常?都市人的生活習慣是有工作沒有生活,對他們來說,娛樂、旅遊、購物便是生活,活動不斷但真誠、信任的關係卻沒多少。長久以來,人際關係被急促的生活節奏及頻繁的活動磨蝕,即使教會圈子也不例外。
思考的方向是,假設環境暫時沒法改變,已失去的暫時未能尋回,關上的門暫時未能重開,焦點便要轉向那仍然存在的、擁有的及開啟的機會。
那些停止了的活動若無礙你的生活,便是不必要的活動。你若仍視那些活動是重要的,便更要反思這些活動的意義。在回復「正常」之前,這也是反思的時間,如某些教會活動。
那些還未被停止的,甚至可能是增加了的時間、空間與關係,可能就是你生活所必需的。再剩下的,其實可能是你過去所忽略的,如跟家人相處時間多了,衝突雖也增多了,但這正是彼此深入認識的機會。又如個人健康、學習等,過去可能因為事務繁多而未及理會,如今可以重新調校自己的生活節奏,更深入認識自己的身體及增進學問。
收入少了,就在這預苦期/大齋期過簡樸的生活。雖是被動,但基督徒應該相信神在如何惡劣的環境下也能教導人,幫助人在生命成長中邁向成熟。當然,本來就是在基層的朋友,生活可能更為艱難,需要更多人的關心與幫助。
至於政府不可信,也可換個角度看:是完全不相信?還是某些人或部門不可信?這種不可信如何影響你?那麼,有誰更可信?其實,人生在世,對絕大部份人與事的信任都是條件性的,當某些條件改變時,信任便會改變。但萬變之中有神掌管,那才是應該完全相信的對象。
還要補充,說是「暫時」,是保持希望的態度,我們不容易明白神的心意,但要堅持相信。聖經啟示錄中的示每拿教會在苦難中得到的訓示:「你們要遭受苦難十日」,十日是象徵性的說法,代表有限的時間。對在苦難中的人,一日也太長,但現實是苦難終必過去,雖然這不會即時發生。在等待環境改變之時,你可以選擇調校生活,做該做的事。
或許,當一切變得不正常之時,過去以為是「正常」的信念與生活,可能才是不正常的;這正是我們反思是否須要重尋及重回正軌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