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明
面對複雜的問題,不管是事工取向、人事糾紛、還是社會議題,對牧者領袖們來說,最難的是怎樣尋找真相!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人有認知上的偏差,加上性格、情緒、經驗、負載不同資訊的能力及眾多環境因素等等,我們要掌握全部的真相的確有點困難。其實問題不在差異本身,而是我們對認知的理解和態度。
各人在認知和理解上有差異是不能改變的事實,然而在愛和恩典下,信徒要保持大家的關係,便要彼此尊重和接納了。尊重、接納並不是單純地接受他人的看法,自己甚麼想法都沒有。有自己的意見、立場,但不強加於別人身上才是接納。可惜,有些領袖以包容接納的態度作借口,逃避責任、敷衍了事,對各種難題避而不談,視而不見,不正面處理,會眾若不是盲目附和,就可能是我行我素,大多數人則可能是無所適從,這不是理想的牧養狀態。
會友往往期望領導是有分析及辨識能力的,即是説,領導要有見解、有看法,而這些看法是有根有據,經過理性分析和思考,及有屬靈元素在內的。這樣的領袖才能帶動教會去面對問題,大家的祈禱也能對焦,會友也更安心,因為羊可以聽到牧羊人的聲音!
牧者要有的辨識能力,是因為知道自己的看法也可能有偏差,而且容易過濾資訊,只看自己喜歡看的,個人反應便自然有不足。領袖們更不是專業的時事評論員,不一定明白社會議題的前因後果,所以要培養辨識能力!
首先領袖要知道自己須要認識些甚麼。若是社會議題的話,對社會政治經濟等理解是無可避免的,即使是教會事工的取向,亦離不開社會的大環境。若是有關人事的,管理學和心理學可能有點幫助。要培養這種多元視角的分析能力,便要有這類社會科學的分析框架,有理性思考的態度,才能整理出一些較為客觀的看法。教會內可以開這些培訓班嗎?
此外,聖經神學的反思一定不能缺少,對社會處境有所理解後,便應從屬靈向度找出路。舉例來說,今日香港教會可以怎樣在世上作鹽作光?好撒馬利亞人在生活中有何具體意義?怎樣才是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甚至對好像已失效的地上政權該有甚麼態度?這些不只是神學討論,而是處境化的釋經和應用;這也不單是牧者要弄清楚的,信徒領袖亦要有共同的理解,同時更要思考如何令會眾也有此等認識。
現實點來說,不是每間堂會都有資源來引導會友作出客觀分析,然後在聖經神學甚或教會史中找出路,那麼香港稍大的堂會和神學院便有責任提供支援!牧者有辨識能力,才可真正地認識自己的羊,同時能發出屬靈的聲音,這樣,牧者領袖才有能力去帶領和牧養群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