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明
廣東人有這樣的一句話:「亞崩叫狗,愈叫愈走」,意思是不論講者怎樣說,聽的人都不明白他/她想表達的意思,甚至反方向而行,所謂「講極都唔聽」!但為何沒有反應呢?不知道大家對崇拜的講道報告等有沒有向牧者長執反映意見,例如太長或千篇一律等,說了多少遍也沒有改進,甚至正面一點的回應,也好像石沉大海。
好的領袖是要有反應(responsive) 的!這種反應是因為對人、對環境有敏銳的觸覺,積極地作出回應。有時候,提出意見的人不一定期望有即時的改變,只希望意見能被聆聽,所以作領袖的沒有甚麼可以做也要給反應,說多說少不重要,最重要是有反應!不然,弟兄姊妹便會認為領袖對會眾和社會麻木了,所以沒有回應。
但對牧者和領袖來說,有些議題真的不知如何應對才好,例如一些突發的社會事件、領袖的一些錯失、會眾一些特别的要求等等,可能真的一下子沒法回應。因太快反應可能會錯誤判斷,太慢則事情已過,做不了甚麼。在這情況下,沉默不是金,反而是毒藥。對新的難題不懂怎樣處理是人之常情,但若能積極面對,讓弟兄姊妹明白堂會是在努力中,便會對堂會產生正面感覺。若情況許可,堂會可讓有心人參與處理和思考,這樣堂會便能給人積極、即時回應議題的形象。
時間是一個因素,久等了也許時機已過,但太匆忙做決定也有一定的風險,除非經驗豐富,有辨識能力,否則找方法給自己和堂會一些空間不一定是壞事。收集資料、聽取意見、 查究清楚才下決定亦是積極面對的適當反應。
有反應也不一定要事事被動,亦可以看到端倪便主動採取行動的。例如弟兄姊妹話還未說出口,你便能鑑貌辨色,主動關心;堂會多了年青人,你便已計劃如何將他們留下來,培育他們作門徒。洞察力和辨識力息息相關,都是經驗的累積,加上反思訓練,都是經主動學習、慢慢發展出來的。
這就是說有反應的領袖願意作出適時的改變,且會未雨綢繆。有與時並進的思維不是很多人的天性,我們較喜歡停在安舒區,情況若不是太壞便不想改變;但今天的環境較複雜,而且世情瞬息萬變,停下來便落後了。香港不少堂會在過去數年都有此經歷,能快速回應社會文化和弟兄姊妹生活壓力的堂會便繼續有活力,未能回應的只能無奈地儘量守護已有的,希望不會太快衰落,故各領袖應學習跳出過去牧養的框框,重新思考更地道的牧養方法。舉例來說,人口老化已成事實,堂會怎樣牧養這群「嬰兒潮」的年青老人?他們和上一代完全不同,過往長者團契的模式完全不合用,堂會怎樣讓他們發揮恩賜,祝福眾堂會?
有反應的領袖不單主動地去看人和事,亦要懂得怎樣去改變。過急和不對焦的改變只會浪費精力,在未準備好時便推行並不是好事。塑造一種敏銳和積極的向度該是第一步,不單核心領袖要有這樣的見識,會眾亦應有這種意識,堂會應培養大家以聖經價值觀去思考今天的社會和生活,鼓勵大家去改變,領袖能經常和會眾分享事工和堂會未來的遠象都是這種文化的基礎,經常以文字和言語溝通同樣重要,你又準備甚麼時候跟你的團隊分享?
歸根究柢,異象是指導性方向,有反應就是讓自己和團隊看到要做甚麼和怎樣去做。
做個SMART領袖(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