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慶雄
為何機構改革這麼困難?教會推動新的改變會遇上這麼多阻滯?除了計劃與溝通的問題外,更重要的是信任問題,在這華人社會更為明顯。
做生意講商譽,若你的產品有良好品質、貨真價實,自然會因著良好口碑帶來更好的生意。商譽有價有市,不少生意規模頗大的機構,或已非常普及的產品仍會賣廣告,目的不是賣產品,而是進一步建立或鞏固品牌形象,當同類機構、服務或產品在市場出現時,因著良好的品牌效應,在市場上跑贏對手。
做領袖講信譽,若領袖有好名聲,推動改革和動員跟隨者事半功倍。為何同一番說話來自不同領袖的口,會有不同反應?因為關係,也因為信譽。間或出現犯錯,過去擁有良好信譽的領袖會得到更多接納,甚至更多翻身的機會。不過,信譽就如一個扣帳戶口,你之前儲存了多少信譽,小錯還可以,若是大錯,可能一次過便把整個戶口的信譽扣清。
甚麼是信譽?箴言作者講得好:
不可使慈愛和誠信離開你,要繫在你頸項上,刻在你心版上。
這樣,你必在上帝和世人眼前蒙恩惠,有美好的見識。
(箴三:3-4和修)
慈愛與誠信是領導力與影響力的支柱。真誠的愛能建立正面健康的關係,而誠信是保證關係不被破壞的要訣。希伯來人講誠信,包含了真實、忠實、可靠、穏定的意思。換句話說,誠信是種持久穏定的信任,跟隨者相信領袖所說的話是真實可信、沒有欺騙成份,而他是不會濫用特權的人。
至於「有美好的見證」,在新普及譯本改為:「必會得到好名聲」。慈愛與誠信帶來的就是領袖的信、機構的商譽。
作為帶領者,我們會期望整個團隊一起同心面對外來的挑戰與機遇,不要花時間內耗。若推動改革,或推行較大規模的項目計劃時遇上阻力,領袖需要先考慮為何跟隨者不信任自己的計劃?是我,作為帶領者表現了甚麼,或沒有表現甚麼,以致不能建立信任?若領袖犯錯遇上跟隨者不接納,甚至有人想把自己除之而後快,領袖到底是做了甚麼,或沒有做甚麼,才弄到如斯田地?
錯不一定在領袖,但若慈愛與誠信的基礎不足,便不要怪跟隨者不相信你。
領導箴言(四)